论楼栖的文学创作特色

2016-10-15 08:25周瑞婷
大观 2016年8期
关键词:意蕴

摘要:楼栖的作品创作与他自身的经历和性格有密切联系。这使其作品在语言和技巧的妙用下,主题得以深化;把满腔的热情融入客家的风俗文化中;对时政热点予以人生的思考。楼栖的作品以其独有的创作特色而独具一格。

关键词:楼栖;意蕴;人文风俗;赤子之心

在《我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文中,楼栖写道:虽然从小生长在梅县贫困山区,但是童年在书本的陪伴下却是快乐的。长大后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终得以升学,并直言“我喜欢读书,爱好文学”。在九一八事变后所发表的《西湖堤畔》激发了他的创作文思。此后,楼栖频繁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发表各种文体的文章。在中大迁入石牌新校后,楼栖就从未间断,不断写作,从而开始他的文学生涯。可见楼栖的文学创作不仅与他的成长环境和求学经历息息相关,更是与个人性格爱好紧密相连。楼栖作品的创作特色,可从以下三方面探求。

(一)语言通俗易懂,技巧润物无声,深化主旨意蕴

在楼栖读初中三时,学校突然由惯用的文言文改写为陌生的语体文。或许正因为这个契机,楼栖不仅得到文言文的洗礼,而且谙熟白话文的运用,所以,楼栖兼顾二者之所长,既发挥古文的平仄韵律之感,又彰显现代文的通俗易懂之意,并灵活嵌入各种表达技巧以层层推进,使文章简洁明了又暗含深意。

冬残了。河边的芦苇缀上了白色的毛茸茸的花絮,河流如负重荷的旅行者慢慢蠕动着漂浮的白沫。郊野连接着山林,凄惶地呈露着衰老枯黄的姿态。只有苍绿的松林,还在凛凛的风涛中描画着秀逸俊拔的傲然的风姿,苍老中活跃着年少的青春。河床上的竹林,青苍的绿意,已掩不住凋残的衰老了。枯萎了的片片黄叶,在萧杀的寒风里颤抖、凄迷。一片田畴,交错着新绿的麦苗,与冒着黄花的碧绿的油菜。[1]

《岁暮》的开篇描绘了残冬岁暮的凋败景色。开头第一句“冬残了”,以短而有力的概括性句子奠定全文悲怆的基调,暗示这凋残的何止是冬天,更是林太太的生活,更是“中产以下的人家”的生活。楼栖描绘入微,以情景交融的方式,以景物的衰败暗喻生活的艰辛,以常见的事物(如芦苇、河流、山林、黄叶等)用浅白的话语组成我们日常的景色画卷。“白沫”、“衰老枯黄”、“凋残”、“凄迷”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冬确是残了。随着文章的节奏发展,发现生活也跟着气候一样是残的。楼栖用质朴的语言把四季气候、日常生活情景在文学的世界里重新雕砌,在技巧的润泽下凸显主旨意蕴,并使读者有即视感般的感受。

在《鬻儿之夜》中夫妇俩为卖儿鬻女而犹豫不决的争吵情景,同样刻画得栩栩如生,此情此景宛如在眼前。亚泉妈要抱着儿子一块死,走到门口前的动作更是一气呵成,十分符合人物思想的发展逻辑,毫无矫揉造作,仿佛作者亲临现场,亲眼目睹般自然。

(二)描绘家乡的衣食住行,表达对家乡人文风俗的热爱

楼栖是土生土长的梅县人,从小接受的是客家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楼栖认为,客家民间的“民歌摇篮,哺育着我的童年,成为我的文学养料”。[2]儿子邹启明也回忆道“父亲是客家人,一辈子都改不了他的客家乡音。无论是说普通话还是讲广州话,都像说客家话”,“在家乡也没有什么亲人,但他对家乡却有着很深的感情”。[3]因此,楼栖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穿插了大量的客家文化。

在《枫林》中的六七个妇人家的客家服饰:“她们的头裙,镶白竹布边,系红丝带,好像几朵山茶花,迷死人”。在《外婆——童年杂忆》中“外婆家是一座祖居老屋,正座三厅,横屋四栋。从左边第二栋横门进去,踏入一个灶下间”;“午饭后,我们出来禾坪上晒太阳。母亲纳鞋底……”;“母亲把带来的年糕、煎堆、鸡腿、熟肉等礼品点给外婆”;“回到房里,外婆要母亲留一些年糕、煎堆带回去,压压篾篮底”。客家人独特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以及过年礼节景象都跃然纸上。关于客家的劳动工具,在《春茶》中有簸箕、竹萝、松胶火、“凉河”,而茶叶本身就是客家地区常见的经济作物;在《木匠阿笕》中有火斗、打谷板。甚至在语言方面也充斥着客家方言和客家民间俗语,《春茶》采茶人不时唱的山歌:“上山采茶茶叶青……摘叶留心等后生”;《枫林》中展现的歇后语“草里攒寿星公吊颈——嫌命长”,谚语“丑人多作怪,癞痢好花戴”,俗语“二贡头”、“脚踏马屎傍官势”。

作品中信手沾来的客家习俗,印证了楼栖对客家风情和人文情怀的熟悉程度;字句中暗藏的真情实感,抒发了楼栖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对时政的关注和人生的思考,显露赤子之心

从楼栖《我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文可知,他第一篇散文《西湖堤畔》的发表,以及产生创作文学欲望的缘由,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故楼栖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为抗日战争前后所写,作品基本都烙上了家仇国恨、救亡图存的印子,并从中引发自身对社会价值、人生真谛的思索。

楼栖的诗歌主题几乎都为面对非正义战争时,对敌人贼国以憎恨鞭挞,对人民祖国以同情鼓舞。在《锤石妇》中,描述妇人日以继夜的锤石粒,最终妇人只是锤坏了健康,却没有锤走饥荒,抒发作者对锤石妇一类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长期处于“吃人”状态的社会的强烈斥责。《征怀》一诗赞美了中国儿女的豪情壮志、勇敢杀敌的英姿:“南国佳人而今换了戎装……谁说中华儿女会俯首低头?……恃强者授首而血流成渠了……眉梢犹剩喋血的微慵……”《南方的城市》讲述纪念广州沦陷两周年的事件,而《岛国的世纪梦》则讲述香港沦陷并进行保卫战的事件,两首诗歌都表达“屈辱的日子从此消亡,光荣属于新生的南方”、“而那蛰伏了千万年的九龙,将在激浪里翻滚更大的巨浪”。楼栖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宣誓对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的坚守,表达对祖国前程似锦的美好愿望。杂文《奴才的嘴脸》中,楼栖借用我国古人的媚外风气,痛斥现今带有媚外嘴脸和狐假虎威的奴才,讽刺“侵略者没有进步,倒是奴才进步了”,在此楼栖对奴才们大有“恨铁不成钢”的痛心之感,从而笃定所属国籍要对祖国忠诚,肯定国情怀的重要性,可见作者爱国爱民的昭昭之心。

综上所述,楼栖的文学创作是在扎实的语言和技巧的功底下,是在蘸满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过程中,描绘家乡的传统民俗民风,书写时政人生的灾难与思索。虽然楼栖一生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仍以仅有的优秀作品为中国文坛的繁荣尽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楼栖.岁暮.楼栖作品选粹[M].花城出版社,1994.

[2]楼栖.我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J].新文学史料.1997(04).

[3]蔡宗周.中大童缘(上册)往事篇[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58.

作者简介:周瑞婷(1990~),女,广东广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意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文化的意蕴研究
《青鸟》之象征的多重意蕴及机理发微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
名人名师读《意林》——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