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壮族铜鼓舞与瑶族铜鼓舞文化之比较

2016-10-17 11:43付宜玲
戏剧之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河池比较

【摘 要】铜鼓舞是壮族、瑶族最有代表性的道具舞蹈,它融祭祀文化与农耕文化于一体,集民族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身,是壮、瑶两族舞蹈艺术中的典范。本文从民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角度,对广西河池市壮族铜鼓舞和瑶族铜鼓舞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实现铜鼓舞在该地的良好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河池;壮族铜鼓舞;瑶族铜鼓舞;比较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66-01

河池市壮族和瑶族铜鼓舞都有较长的历史,是两个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凝结,既是祭祀性文化的外化,又是农耕文化的写照,承载了两族人民的所有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一、民族文化背景

壮族和瑶族是广西最主要、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两个少数民族,两个民族的舞蹈形式丰富多彩。壮族人民信奉布洛陀,每年都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瑶族人民则奉密洛陀为自己民族的精神领袖,白裤瑶族创世经典《密洛陀》中有这样的记载:相传在远古时期,天地之间仅相隔一面铜鼓,头枕一双鼓槌的密洛陀安静地睡在铜鼓中间,周围围拢着保护她的九位神灵。密洛陀降世后,众神便和万物生灵举办了盛大的“对合宴”。在“对合宴”上,众神与万物生灵杀牛祭祀,敲打铜鼓,边唱边跳“贬来舞”,同时还敲起大皮鼓壮势助威。在众神和万物生灵的努力下,妖魔终于落荒而逃,密洛陀的疾病也得到了康复。自此,妖魔再也不敢围攻密洛陀。为避免妖魔再次袭扰,每过一段时间,众神和万物生灵便举行一次“对合宴”,杀牛祭祀,跳“贬来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铜鼓舞。首先,在语言文化方面。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壮族和瑶族在语言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壮族属于壮侗语系侗台语族台语支,而瑶族则属于苗瑶语系瑶语支,这也反映出其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影响到其艺术形式。其次,两者具有农耕文化下的祭祀性。瑶族曾受汉族、壮族等民族的迫害,形成了长期在山区居住的生活习惯,因此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以前多以打猎为生,后逐渐发展成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相较于瑶族的苦难史,壮族则没有那般命运多舛。壮族和瑶族都是农耕文化民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日出日落、播种耕作间完成民族的生命轮回。农耕文化的特点就是顺应天意,靠天吃饭,这也就决定了两个民族的祭祀仪式,而铜鼓舞也正得益于这样的仪式,渐渐成为壮、瑶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从艺术风格角度分析

舞蹈表演形式不同。以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和东兰县为例。从表演形式上看,南丹白裤瑶铜鼓舞是弯腰敲击,两人一面鼓,一人负责敲,另一人则负责用风筒来进行附和,增强声音的传递效果。而东兰县壮族铜鼓舞则是站着敲击,每人各敲一面鼓;从动作节奏上看,南丹白裤瑶铜鼓舞的音乐节奏主要有怀里式、瑶里式、岜地式和瑶纪后式四种,其中怀里式使用最为广泛;从铜鼓本体来看。两个民族的铜鼓舞均有公母之分。在白裤瑶中,铜鼓的公母之分是由鼓面中心太阳的光芒所决定的,若是平整且长,则为公鼓,音色清亮。若是凸起且短,则为母鼓,音色厚实。从直径上看,母鼓均大于公鼓;从民间文学角度看:“在壮族铜鼓传说中,铜鼓也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们赋予铜鼓以人的形象与品格。在其他民族的铜鼓传说中,铜鼓则很少以人格化的形象出现,在与毒虫猛兽的打斗中主要以器物原本的形象出现。”在铜鼓的保存方面,壮族和瑶族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用铜鼓装粮食或会在铜鼓里象征性地撒一把米,期盼来年五谷丰登,这也是典型农耕文化的反映,也可窥见铜鼓在这两个民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数量上看,壮族拥有的铜鼓数量比瑶族多,这主要源于壮族掌握的铜鼓制造技术、冶炼技术比瑶族先进,权势也强于瑶族。

三、鼓与舞者的关系

瑶族铜鼓舞更注重鼓的击打与舞蹈的配合。以白裤瑶的铜鼓舞为例,大皮鼓放置中间,技艺精湛的鼓手进行击打,而鼓的周围有数名表演者,配合鼓的节奏,而在表演区的外部,一人敲击铜鼓,一人用风筒附和。从整个表演过程来看,铜鼓在这其中仅扮演着伴奏和配合的角色。东兰县的壮族铜鼓舞同样是以铜鼓作为伴奏的,舞者和着鼓声起舞。由此可见,两个民族的铜鼓舞表演中,舞者与铜鼓的关系仅是附和关系,并不产生直接的关系。

铜鼓舞是壮、瑶两组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孕育的珍珠母贝,是两族人民精神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祭祀礼仪高度融合的文化结晶,是红水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从祈天求雨到民间娱乐,铜鼓舞已成为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容。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铜鼓舞也演变成了集文化、艺术、经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见证着壮、瑶两族的兴衰成败,展望着他们的锦绣未来。

参考文献:

[1]韦金玲.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文化特征研究[J].大舞台,2015(3).

[2]陈金文.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207.

作者简介:

付宜玲(1985-),女,汉族,江西宜春人,研究生,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讲师、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表演。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研项目“桂北少数民族鼓舞研究”,项目编号:YB2014024。

猜你喜欢
河池比较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河池书法家系列之六 蒙壮科作品选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河池学院学报》2014年目录索引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