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移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入世记

2016-10-19 02:38杨晓慧
中国医院院长 2016年7期
关键词:院区调配同质化

杨晓慧

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以下简称“齐鲁医院”)来讲,2016年1月1日不仅仅是新年,也是全球首个移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以下简称“BIVAS”)正式在医院东院区上岗的日子。

副院长胡三元清楚地记得BIVAS开工时,东院区的医务人员欢欣鼓舞,尤其是护士姐妹们,“有了BIVAS,她们的工作就能和中心院区姐妹们的工作一样—高效、安全、便捷。”

移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什么模式?它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有何不同?齐鲁医院为何敢尝试第一个“吃螃蟹”,对于医院来讲,BIVAS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中国医院院长》有着一系列的问题,对此,胡三元给予了一一解答。他表示,整个事件的发展还要从医院构建同质化质管讲起。

同质化质管之忧思

齐鲁医院坐落于山东省会济南,始建于1890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医院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预防于一体的知名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行业人将医疗质量视为医院的生命线,齐鲁医院同样恪守这一准则。2015年全年完成门诊服务317.2万人次,住院服务16.8万人次,手术近7.9万台次。在庞大的就医人群面前,医院对于质量管理更是丝毫不敢懈怠。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途径,更是医疗质量管理重要的一环。院长李新钢曾表示,静脉输液是打开患者血液循环的治疗方式,风险较高,并且我国群众对静脉输液认识不足,对其有着更多的依赖,这就要求医院建立系统、全面的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的药品管理、流程管理、人员管理等措施实现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不仅仅是医院,国家层面也在始终如一地促进静脉药物合理应用。早在1995年,当时的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就对医院药学做了全面调研,发现静脉用药病区开放式加药混合调配存在用药安全的隐患,于是提出了集中调配与供应的概念;2002年1月,原卫生部公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集中调配,并着重指出,对TPN和化疗等静脉用药实行统一调配和供应;2003年8月,原卫生部医政司起草并制定了“静脉用药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同年11月,关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管理规范、操作规程有了初稿。

政策为医院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2003年,齐鲁医院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了集临床、药学与科研于一体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以下简称“PIVAS”)。

以PIVAS为平台,医院的整个静脉用药安全体系得到了全面升级。胡三元告诉《中国医院院长》,PIVAS建立后,医院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病区治疗室开放环境下调配的静脉用药集中到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环境中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静脉配药受到污染;全院静脉医嘱的集中事前审核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了用药失误;PIVAS事前干预结合临床药师事后处方点评,确保了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存在或者潜在的问题,质量持续改进。

更为重要的是,医院成功地实现了由“医-护”结合模式向“医-药-护-患”结合模式的转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优质、规范服务的工作模式。十三年来,经过PIVAS调配的药品有5000万余袋,没有一袋因调配而发生输液反应,保证了患者的输液安全;全面的药事管理也使得患者每日平均用药量从3.1袋下降为2.2袋,每袋从112.87元下降为109.39元,患者每日药费平均下降了31.22%,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3年12月26日,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正式开诊,目前拥有床位1000张,待二期建成后床位总数将达到2600张。作为分院区,如何确保医疗安全与中心院区的同质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借助PIVAS,医院轻松实现了静脉用药安全管理的同质化。

然而,当医院在济南筹建分院东院区时,通过PIVAS达到同质化管理的思路却无法顺利实现。面对这个问题,医院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模式加以解决,就此也掀起首台“即用型”BIVAS的入世之举。

因地制宜,BIVAS入世

2012年8月,齐鲁医院东院区筹建,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工业南路26号,一期工程占地45亩,医疗用房23000平方米,开放床位380张,以康复与肿瘤治疗为主。治疗的疾病特性决定了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在所难免,但是,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却不允许采取PIVAS实现同质化管理。

胡三元谈道,东院区服务的人群不仅包括中心院区分流患者,同时还包括医院周边居民,就医人群负荷相对较大,原则上采用PIVAS有一定的基础。但东院区的地理状况只能满足医疗相关使用空间,而非医疗相关的使用空间暂时不能得以解决;同时,如果搭建临时建筑来承担PIVAS的工作量,需要审批规划,但即便规划成功后,根据政策,两年后临时建筑需要拆掉再次审批规划,这样反复操作,会导致巨大的浪费。

当下,医院有肠外营养液以及危害药物的配置需求,需要在PIVAS中进行集中调配,最初医院也想过由中心院区配送,然而,兩个院区之间相距15公里,路程较远,不安全因素难以控制。

就在医院为医疗质量同质化开展而一筹莫展时,BIVAS的出现让医院遇到的问题有了重大的转机。

可以说,BIVAS是PIVAS的“移动迷你版”。其前期投入少,建造周期需要2?4周的时间,即插即用;同PIVAS对场地有建筑类型、楼层、空间等要求相比,BIVAS对场地的要求仅为通水、通电、通网、场地平整;并且BIVAS可以根据提供的场地进行大小调整,使用更加灵活;后期维护保养也由专业公司派遣专业人员负责,不需要医院花费更多的资源与精力。

在院领导的带领下,结合全院布局,经过深度考察分析现存治疗现状后,医院决定采取主院配置PIVAS与东院区配置BIVAS的“组合拳”管理模式。“使用BIVAS可以满足现有的日常输液调配,待新大楼建设后,BIVAS无法满足全院调配需求时,我们还需要建设新的PIVAS,这段时期,利用BIVAS可以实现平稳过渡,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东院区的这段过渡时期,胡三元相信BIVAS能够顺利完成它的使命。

“BIVAS应该还有更大的使用价值。”作为全球第一家引入BIVAS的医疗机构,医院在应用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胡三元告诉《中国医院院长》,BIVAS不仅仅在大医院,在社区更是大有作为。随着分级诊疗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将会在社区得到解决,更多疾病的输液治疗将会在社区开展,伴随而来的将会是更多的输液风险与隐患,如果有配置能力的大医院,利用BIVAS为社区医院配置输液药物,并且社区医院与大医院联网,实现同质化管理,得到大医院的保驾护航,患者安全能够得到更多保障。

“从分散到集中,这将是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趋势。”作为山东省临床应用研究学科专家的胡三元表示,帮助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小型医院开展区域性集中调配,既能保证医疗需求,不增加各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同时也减少了配置设备的重复投放和废物排放,还可以通过标准化操作提高调配质量。他相信,区域性集中调配作为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重要方式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院区调配同质化
PDCA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儿科非整支用药调配干预中的应用
中药处方的调配差错原因以及防范分析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北京冬奥首例航空医疗救援成功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基于PEST-SWOT分析的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选择策略
健康快讯
张馨予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