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2016-10-19 17:42李文静
文化产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市发展

李文静

摘 要:大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自然环境演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成为科学研究、政府决策以及社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其中如何把握大遗址的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殷墟在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显然已经成为安阳城市的一张名片。但是随着我国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蓬勃发展,殷墟遗址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殷墟遗址提出几点策略性建议,以期为殷墟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做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遗址公园建设;遗址保护;城市发展

近年来,作为我国大遗址保护展示模式的一大创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集中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体制的创新,根本扭转了大遗址保护的被动局面,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美化城乡环境、实现文化遗产永续传承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殷墟自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如何处理好专家考古与公众游览、遗址保护与经营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长期难题。

一、殷墟遗址保护利用成果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文物部门对殷墟遗址的保护利用十分重视。1961年,国务院将殷墟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外围区的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1982年安阳市政府在殷墟王陵区建成了“王陵馆”,对1976年发掘的一批祭祀坑进行初步展示。1987年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建成了占地108亩的“殷墟博物苑”,并对游客开放。2001--2006年殷墟申遗期间,建成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面积430亩)、王陵遗址区(面积180亩)两个展示区,实现了科学保护与有效展示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土质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新途径。2006年7月13日,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又相继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殷墟已经成为安阳市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二、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蓬勃发展,殷墟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方法已经不能正确体现考古科研的新成果,不能完全适应遗址保护展示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新需求。殷墟遺址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遗址公园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安阳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殷墟遗址已从原来城市主城区的远郊区,变成三面被城市建成区包围的区域,殷墟遗址的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多年来,安阳市政府和遗址区民众严格执行殷墟保护法规、管理条例,为殷墟遗址的保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除遗址东部有豫北纱厂、西部有安阳钢铁厂等少数大型企业外,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内基本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且较严格控制了村庄的规模。当遗址外围的村庄、社区如火如荼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殷墟保护区仍旧被排除在外,导致遗址区内外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渐加大。初步统计,保护区内适婚青年亟待建房的约1309户,住房需求面积约18万平方米。因为新建住房受到严格限制,加上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等原因,保护区内村民自建房只建不报、破坏遗址的情况相当普遍,重点保护区内的三家庄、西司空、大司空违规建设的现象尤其严重,造成了恶劣影响[ ]。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改变生活质量需求的增强,殷墟遗址文物保护工作与遗址区域内的新农村改造、城中村改造、企业棚户区改造、农村产业调整、企业搬迁安置等交织在一起,导致土地利用中的不合理或违法利用行为越来越明显和严重,对殷墟遗址的保护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使殷墟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也阻碍了殷墟考古遗址公园系统保护利用工程的建设。

(二)殷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尚未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进程势头缓慢,与自然风景之类在感官上更直观的风景区相比,其受众相对较小,突出表现为资源单调,缺乏整合,产业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尚未形成文化旅游经济。关于殷墟保护与利用的理念,目前殷墟研究学界、行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尚未形成统一思想,更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计划。游购娱吃住行等旅游要素形不成产业链条,一些低端的殷商风格旅游纪念品无法留住游客的记忆,规模经济效益与国内甚至省内的自然景观游景区、人文历史旅游景区的收入无法相比,不仅形不成国内观光旅游目的地,也无法给当地居民带来衍生的服务性收入。

三、对策及建议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破解殷墟遗址保护与安阳城市发展的难题,必须跳出“就保护而保护”的狭义理念,将文物事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把握、去谋划、去实践,追求“文物保护、弘扬文化、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目标。切实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倾力打造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圣地。

(一)尊重民生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遗址区村庄搬迁改造

目前,按照《殷墟规划》确定的思路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意见,规划单位正在抓紧编制《殷墟遗址区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注意到:以考古勘探工作成果为依据,为遗址区内村民住房建设项目的具体选址提供准确信息,确保地下遗址安全;真实、准确核查村庄适婚人数和亟需解决的住房面积,本着优先安置急需住房困难户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分期;对有在保护区外自行解决住房意愿的,可以由市政府拿出部分经济适用房源,允许遗址区居民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引导村民在保护区外置业;将集中安置区建设纳入省、市重点工程,享受棚改房补贴政策,使村民能够买得起、愿意迁、住得下。相信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安置和分散外迁,殷墟范围内违规建房的现象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殷墟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的矛盾将得到极大缓和。

(二)以人为本,优化和调整遗址保护区内产业结构

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殷墟文化创意产业要紧紧围绕这些资源进行更为深广的发掘,形成最具殷墟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通过与国内外龙头传媒集团合作,利用电视媒体、网络、电台等方式全方位宣传殷墟旅游文化资源。

殷墟保护区内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土地产出率较低;遗址区的群众对新生事物认知度普遍较低,较少掌握新技术,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也相应比较低。因此,针对大遗址区的实际情况,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既要考虑新产业对大遗址的影响,又要以人为本,考虑大遗址区群众对新产业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不能让农民失地后失业,上楼后享受不到市民待遇。

建议将遗址区农村现有土地按区块逐步整合,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实施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以发展生态农业为载体,以大力招商引资为抓手,结合遗址区已经形成的苹果、葡萄种植业,积极推进万亩生态观光园、生态农业采摘园、殷墟珍果園等高效农业项目建设,提高遗址区内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利用小屯、大司空、武官村、后冈等村庄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影响,以及武官、三家庄等村庄保留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迹,形成殷墟考古文化村、民俗文化村,为游客提供居住、生活、休闲、购物的场所,大力开发文化创意、工艺品展销、乡村文化体验旅游等文化产业项目;对区域内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将他们逐步转化为农业、文化产业工人,让原住民虽然搬出了遗址区,但仍旧从事与遗址保护利用相关的产业。

总之,要解决殷墟保护与安阳城市发展的问题,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殷墟保护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系统的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重要遗迹,整治遗址环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殷墟成为遗迹景点众多、环境优美宜人的考古遗址公园,争取为遗产地带来良好的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殷墟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晶晶.基于游客感知的安阳殷墟文化内涵表达研究[D].西北大学,2015.

[2]郭旭东,原征.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J].民主,2012(6):43-45.

[3]李晓莉,马骁.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与保护区内经济发展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6):86-88.

猜你喜欢
城市发展
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唐山经济的影响
让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试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浅谈轨道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的和谐之路
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全新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