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不碍白云飞

2016-10-20 07:16裴建平
名家名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盛景书法

裴建平

心空不碍白云飞

裴建平

《洞庭休渔》盛景华/作

一条资江,穿城而过,将古城益阳一劈两半。

河的南岸,有一地名,谓兔子山。2013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忽然声名大振,11口古井里,出土了战国晚期至三国孙吴时期的简牍1.5万余枚,兔子山遗址的发掘,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经考古学家证实,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简牍,内容多为益阳县衙文书档案。这些出自官曹、吏卒等民间无名书家的墨迹,运笔活泼灵动,字态恣肆奇绝,都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佳作。而在资江北岸,与兔子山隔河相望的鲁肃城南门附近,是艺术家盛景华“丢胞衣罐子”的地方。兔子山简牍多为隶书,而景华少年习字,正是从隶书《曹全碑》入手。这当然是巧合,但谁又能说,喝资江水长大的景华,没有从这条江河里,这片土地上吮吸到足够养料?

我认识景华时,他还只是一个诗人。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无比喧嚣又无比伟大的时代。其时景华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他和蒋祖煊、黄献民合作,以笔名“黄祖华”发表过不少诗作,其中组诗《妈妈·世界·我》还上过《星星》诗刊。他的散文《雨过天门山》也在《湖南日报》上亮相,可谓春风得意。

景华写得最好的当然是他的爱情诗。当年的他有过一段美好的初恋,时间有点长,后来不幸夭折。景华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这段情感经历写了上百首诗。这些情诗不久便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小城不胫而走。若干年后,在一些聚会或者饭局上,当年阅读和感动过的朋友,甚至都能一首一首地背诵。

景华出过两本诗集《状态》与《城市表情》,同时还出版了散文、随笔集《边缘》《放下》《城市记忆》。如此丰产,让一些专事文学的人汗颜。

近些年,景华把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书法和绘画上,应该分身无术。何况,随随便便卖掉几张书画,就抵得写一年的文章的收益,他还会不会继续干写作这样的傻事?

他就干这样的傻事。

2011年9月,景华负笈京城,拜国学大师欧阳中石先生为师,成了他的访问学者。去北京之前,他写现代诗,到了北京后,他对古诗词又产生了浓厚兴趣,写字作画间隙,创作了几百首古体诗词。如今,他写字或题画,多写的是自己创作的古体诗词。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景华在书画领域走得多远,他对文学总是不离不弃。

可以这样说,在景华的书画作品里,他的每一根线条,每一抹色彩,每一个构图的背后,或许都有他作过的每一首诗歌,写过的每一段文字,读过的每一本书籍,都有着他经年涵蓄的文化素养和知识修为。

景华正式步入书坛,是在1985年前后。当时的他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有点懵懂和张狂。他参加“湖南省首届创新书法展”,一下子就有三件作品入选,于是喜不自禁,心里琢磨着如何打倒传统。

1989年,湖南省书协与北京市书协举办“湖南北京书法交流展”。为了参展,他带着8件作品去了长沙。作品甫一挂出,不少评委们就竖起拇指叫好。景华当时特别讲究书法的款式,在作品形式上很有独到的地方。景华正在窃喜,时任湖南省书协主席颜家龙却对景华说,你创作上很有才气,作品形式好,有视觉冲击力,是写聪明字的。开始景华有点沾沾自喜,但仔细一琢磨,觉得他话里有话,便问颜公,写聪明字是什么意思?颜公笑着说,写聪明字就是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搞创作,缺少传统的积淀,缺少技与法的历练。

颜公的话仿佛一闷棍,把他打懵了。那一段时间,景华开始反思,他觉得自己过去的所谓成功,其实是剑走偏锋,是靠形式博人眼球,而真正要想在书法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回归常识,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里吸取养料,寻找方向。

当年年底,在颜公的力荐下,景华参加了湖南省首届书法篆刻研修班。

而真正改变景华对传统经典的认识,甚至改变他整个书法创作走向的是那次西安碑林之旅。

这是一次回归之旅,也是一次涅槃之旅。

出差到西安,他十分虔诚地拜谒了碑林里所有的经典。看过后,他的第一感受是,在大师面前,在传统与经典面前,休要轻言书法。碑林里的碑刻,就像一座座大山,高山仰止;就像一块块路牌,给后来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回来之后,他重新规划自己的书法之路,那就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时风所动,以传统为依托,从经典出发,将传统与经典化成筋骨和血液,化成一种精神,化成实实在在的作为,然后扩大自我的半径,拓展艺术的空间,随心适意地表现自我。

学习经典,景华采取的是精研细究广搜约取读写结合的办法,也就是广泛地读帖,系统地研究,有选择地临写。景华说,他临帖有讲究,有的帖他临三五年,有的帖他临三五月,有的帖他临三五天,有的帖他临全篇,一通一通反复临,有的字帖他挑字临,跳跃性地汲取其中的精粹。

景华曾经把他学习书法的过程比作下厨。他说,我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就好比在是煲一锅属于自己的汤,无论是哪门哪派的艺术都是我的调料,我学习过的东西,我的汤里就有那东西的味道,这些味道因我的喜好而加减。他认为,艺术的风格和个性不是做出来的,必须是自然而然的,是得经历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的,这跟煲汤同理,不能急,只能文火小灶慢慢来。

从经典出发的景华,因功力的积累和识见的开阔,终于拉近了与经典的距离。

1994年,景华在长沙岳麓书院举办第一次个展,同年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2004年,他在湖南省美术馆举办了第二次个展;2014年,他在湖南省艺术馆举办了第三次个展。

举办第二次个展时,颜家龙闻之十分高兴,特意为展览题词:“我为看到一个聪颖奋勉和有胆识的中年书家的健康成长而欢欣!我为看到一个内蕴粹美和文气盎然的书法展览而欢欣!”颜公亲自主持了展览的学术讨论会,并动情地说:“景华由一个反传统的角色一跃而成为一个传统的痴迷者,其觉醒的速捷和意念的坚毅是令人惊讶甚至难以置信的,我由衷地佩服他那超卓的胆识。”

2005年,景华当选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再次连任。

景华并没有因此满足,艺术路上脚步更加铿锵。

2011年9月,景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拜欧阳中石先生为师,到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朋友们被这个消息弄得猝不及防,纷纷说,你都是省书协副主席了,有名有利的,还折腾什么?景华说,欧阳先生是当代中国国学泰斗,在书法、戏剧、逻辑学、学科建设、艺术教育诸多领域,有着令我辈高山仰止的学术成就。我是冲着导师欧阳中石先生的学识高度和人格魅力去的。能成为大师的入室弟子,是我三生之幸。

景华清楚地记得,欧阳先生第一堂课是这样谈“书法”的,先生说,书法的问题,写是次要的,要建立一个“学”的概念,不仅把书法当作一门艺术,而且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构成这门学问的核心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谈到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先生说,评价一个人的书法成就,作品的优劣,我们得知道它的艺术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得有来龙去脉。“来龙”是传承,“去脉”是自我的追求和理想。这些观点,让他视野大开。

《江山如画》(左图)盛景华/作

《翠堤春晓》(右图)盛景华/作

在北京的景华可谓如鱼得水,除了听课和写字,他大量的时间穿梭在各种展览中。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林散之……大师的展览一个接一个,景华就一个一个地方地跑。他说,只有在这里才感觉到大师的光芒是如此耀眼,中华文化的宝藏是如此灿烂。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这一切的一切,已经真切地化成了血液,欢畅地在他身上流淌;化成了筋骨,支撑着他艺术的高度。

在访学一年的时间里,景华写作了大量书法理论文章。其中,《大师门下—在书法文化的光照下我们成长》是一本日记体随笔,洋洋洒洒二十五万多字,记录着他访学一年来师承欧阳先生的经历和收获。在欧阳先生的指导下,他还完成了十多万字的《书法入门》手稿,这是一本中小学书法课的教材类书籍。同时撰写了《书法教学要从培养兴趣着手》《从明清馆阁体书法的一统天下看国人的审美共性》等论文。《艺术中国》杂志创刊那年,一年十二期刊物里,有好几个头条,好几篇大的评论文章皆出于景华的手笔。

访学临近结束时,景华曾拿着上百件作品请老师点评。欧阳先生看过之后十分高兴,当即吩咐将书法院的领导请来,安排书法院收藏其中一些精品,并号召学生向景华学习。之后他欣然提笔给景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景华基厚,博取求深,百尺竿头,指日可待。”

《橘子红了》(左图)盛景华/作

《情 话》(右图)盛景华/作

从景华的成长经历和艺术背景来看,他成为一位优秀画家应该更合乎情理。

恢复高考后,景华顺利考上美术专业学校,师从曾景祥、罗福才等著名画家。毕业后,他当过美术老师,也做过文化馆美术专业干部。只是这么多年,他的“书名”太过耀眼,其光芒无情地遮挡了他的“画名”。

但是种子已经播下,不管蛰伏多久,只要有适宜的季节,有阳光和雨露,景华的绘画才华终究要迸发出来。

事实上这么多年,景华对绘画艺术的追求热情未减。

记得20世纪90年代,益阳连续举办了三届“益阳美术节”,他的作品就连续三次获得美术节中国画展金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幅六尺整的大写意《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他画的是向日葵,成片成片的金黄色,高高昂起的花盘和向外舒展的叶片,都向着太阳的方向蓬勃生长,特别让人震撼。这幅画荣获湖南省纪念建党七十周年美展银奖。

之后,景华陆陆续续创作了不少作品,仅仅老城系列就有上百幅,他将其中一小部分用宣纸印成了一本挂历,没想到一时“洛阳纸贵”,挂历多次加印。许多人因为喜欢,甚至将挂历上的画拆下来装裱好,挂到了书房和茶室。

景华还是醴陵的常客,在那里他画了许多釉下五彩瓷瓶,题材也多以向日葵为主。有意无意间,向日葵已然成为他绘画艺术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去林凡工作室,最终成为林凡的入室弟子,是景华北京之旅的又一收获。

2011年年底,景华陪画家黄炯青去拜访林凡。林老也是益阳人,我国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听说景华在欧阳先生那里为期一年的访学即将结束,林老便说,我看你也别着急回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有个工作室,我收你为徒,你做我的入室弟子好了。你画画有天赋,不画可惜呀。

也就是这一机缘,让景华把艺术创作的重心,在一段时间里转向了绘画。

到了林凡工作室,好久没有画画的景华,重新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熟悉的题材向日葵。在那里,他一口气画了大大小小好多幅,都得到了林老的肯定。其中一幅题为《光明行》的大画,色调依然是金黄色,几十朵形态各异、笑意嫣然的葵花,加上睛空中振翅而飞的和平鸽,构成了蓬勃向上的生动画面。这幅作品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展出后,获得画界的一致好评。

一个人的才华藏是藏不住的,在林凡工作室潜心学画的景华,其书法成就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办了个教职员工书法提高班,听说景华是湖南省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的入室弟子,一张特聘教授的聘书便送到了他的手上。就这样,他一边在林凡工作室学画,一边给教授们上课。

期间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那年,中国人民大学七十五周年校庆,一位校友慷慨解囊,捐赠母校一笔款项。作为答谢,校方请一位画家临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长卷送给他。画裱好了,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题写,但后面的跋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补续。这时,在景华班上过课的一位领导想到了景华,向他求援。

仅仅两个小时,景华就完成了这篇近千字的跋语,并用清逸的行楷抄录在画卷上。学校几位领导看过之后啧啧称赞,说字好,文章也十分精彩。

在林凡工作室学画两年后,林老因年事已高,工作室停办。这时,中国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唐秀玲向景华伸出了橄榄枝,她在人民大学画院办了个工笔重彩精英班,力邀景华参加。

到北京的第三年,景华又重新出发,成了唐秀玲工笔重彩精英班的班长。这一时期,景华创作了大量以洞庭湖为题材的画作,形成了一个湖乡文化系列。

到了北京的盛景华,对洞庭又有了新的理解,画风渐变,开始以他兼工带写的青绿山水技法,为我们呈现记忆里或想象中的洞庭,画面水活石润,山苍树秀,宁静清爽,既有大开大合之势,又有严谨精细之妙,形成了独到的绘画语言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他的《春归洞庭》里,洞庭水乡汀渚绵延,峦曲叠翠,水中的野鸭,湖里的舟楫,有如一首首情意盎然的诗。在他的《苇风浩荡》里,芦苇成了大自然的舞者,舞姿绰约、柔韧妩媚。在他的《洞庭休渔》里,一排排渔船静泊在水面上,岸上的渔网,村桠间晾晒的衣物,无不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与过去那些文人画出世隐逸、遁入林中的旧套路相比,景华的这些画作,将洞庭湖的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升华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之美和生活之趣,格调高胜一筹。

《渔舟唱晚》盛景华/作

在谈到艺术创作的时代精神时,景华曾说,中国书法史上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晋人尚韵,着眼的是空灵境界;唐人尚法,强调的是法度和规矩;宋人尚意,重视的是内涵和哲理。今人尚什么呢?景华认为,应该在博采众长、继承传统笔墨精髓的基础上,强调一个“趣”字,也就是“今人尚趣”,作品要有旨趣、有意趣、有情趣。

景华自然而然地在绘画上将“尚趣”的审美追求付诸了笔端。他的青绿山水,不仅表现了山川江河的自然之美,也表现了他在领略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过程中,与大自然两相契合的灵性与心境。

2014年10月,九三学社中央画院换届,景华当选为副院长,他还是湖南九三书画院名誉院长。保利艺术品拍卖公司老板看过他的作品后十分欣赏,正着手给他的书画策划展览并开一个小型的专场拍卖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得到景华的书画作品后,兴奋地回赠了他一摞签名小说。

景华说,虽然身外是喧嚣的尘世,但我必须保持内心的宁静。无论是写字还是画画,能不能参展,能不能获奖,现在对我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什么呢?

心空不碍白云飞,林密何妨流水过。景华的作品自然会给我们很好的回答。

盛景华简介:

盛景华,别署畅乎斋主。湖南益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湖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益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青海省民革中山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益阳市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第三届常委,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林凡工作室画家,唐秀玲工笔重彩精英班画家,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访问学者,师从林凡、欧阳中石、李魁正、杜炜、唐秀玲、祁恩进等先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盛景华书法工作室导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著作有诗歌集《状态》《城市表情》,散文、随笔集《边缘》《城市记忆》以及《顾城朦胧诗钢笔字帖》《艺术家风格丛书·书画交融盛景华(上、下)》等。书画作品数十次入选国家级大展并获奖,并被中南海及海内外众多博物馆收藏。其艺事曾被《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书法》以及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湖南卫视等众多媒体专题或专版介绍。

猜你喜欢
盛景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秋高
书法欣赏
书法类
古怪猫和蛤蟆公主
以我江山,许你盛景流年
盛景七年羽化成蝶 铸就中小企业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