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洋地名”遮蔽了中华传统文化

2016-10-20 15:55劳骥
中华魂 2016年9期
关键词:乡土乡愁文化遗产

劳骥

不时听到一些居民议论街道或小区冠名,说不知从哪里鼓捣来一堆谁也看不懂的名称,叫什么“香榭丽舍”“曼哈顿”“威尼斯”“塞纳X岸”“阿尔X迪亚”“康桥漫步”“海德”“加州”“高尔夫”等等。放着挺好的彰显中华文化的好名不叫,光弄点子“洋名字”忽悠人。

群众的议论,还真是反映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最近,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针对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保护不够,轻易乱改地名,洋地名扎堆出现乱象,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要在明年6月完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

这项举措大得民心。既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赓续,又有利于疏解我们的乡愁。

毋庸讳言,过去就有一些城市把历史传统地名更易为不洋不中的地名,结果不仅受到内外诸多非议,而且影响到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发展。现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不少楼盘小区,为了吸引眼球或是贪大、媚洋、求怪,多冠以风马牛不相及的不伦不类的“洋地名”,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还自鸣得意说是“与国际风情接轨”。殊不知,这种哗众取宠的地名既障碍了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极大伤害了国民的乡土记忆与情感。有资料说,1986年以来的近30年时间,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1980年到2003年,仅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地名的任性更改,失掉的不只是生命经纬交汇点的标注,更可怕的是彻底消弭了“这一个”的民俗记忆与文化灵魂。

地名,承载着一个城市或村镇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底蕴。这种“符号”寄托着人们的乡愁,镌刻着民族记忆,不啻为一张张难以移易的“文化名片”。因此,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也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于今年2月下发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加强了对地名文化的保护,“要遵循地名命名和演化规律,防止乱改地名、决不能让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毫无疑问,保护地名文化,就是保护家国历史与民族文化遗产,既能给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方便社会交往,又可增进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否则,当你少小离家老大回时,莫说见到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乡邻童稚,恐怕你连家也找不到在哪里了。

有人说改地名“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提高知名度”等,简直是胡拉乱扯!且不说西方国家罕有以咱们的历史文化地名来命名人家城市、街道或住宅区的现象,单说起个“香榭丽舍”“曼哈顿”之类的“洋”名称,你就“欧”了,“洋”了,“接轨世界风情”了?戴上顶礼帽并不就是绅士,起个“洋”地名也不过就是一种精神自慰。实际上,虽是历史沿袭的地名看似带有那么一种“乡土味儿”,但正是在这种乡土文化中,镌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乃至独特的烟雨沧桑与人文精神,并记忆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根脉。正因如此,那种随意冠名、改名的背后,无不暴露出一种追风赶潮的浮躁,也显露出一种忘本逐利的畸形政绩观和浅薄文化观。

当然,地名并非就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随着改朝换代抑或辖区调整,总是有一些相应变化。但这种变化总还是因时因地因区划而变更,并且那更改的地名也内蕴着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这次国务院规范地名,可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对人们寄托乡愁的有效纾解,也是对城市固有文化传统与特质的养护与守望。因此,认真了解一下当地文化的历史与绵延,真切听一听群众对地名规范的民情民意,實事求是地加以规范和标注地名,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当是地名整顿与保护中不可或缺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乡土乡愁文化遗产
乡愁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乡愁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土分外妖娆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