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粹主义的风险防范

2016-10-20 13:33张明霞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防范风险互联网

张明霞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平等性、聚集性等特征的突显,网络成为中国民粹主义的主要阵地。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也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或反映。网民采取群起而攻之或非理性恶搞的方式,将怀疑和批评的矛头集中指向知识、权力、财富甚至法律权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遏制权威、关怀弱势群体的同时,极易造成社会冲突的一面也逐步显现。因此,需要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风险加以防范。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民粹主义;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031-02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民粹主义思潮泛滥。一个典型的事例是,2015年6月一则“我坚持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案的法律,我坚持卖孩子的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的倡议在各大社交平台尤其是朋友圈中疯转,引发热议。后经查实,该消息确系商业网站炒作。这次恶劣营销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在于始作俑者充分利用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从而进行道德绑架。诸如此类的事例网络上还有很多。本文从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入手,分析其成因和社会影响,在对其有初步的了解后提出几点建议,以便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网络民粹主义兴起的背景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

民粹主义其概念所指极其复杂,核心是崇“民”,强调平民的价值。有关学者将民粹主义基本理论概括为: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等[1]。

有学者认为,网络民粹主义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的民粹主义。笔者认为,网络民粹主义虽然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更新了传播手段,但是其利用弱势群体易受暗示、传染、盲目从众的特点,反精英、反体制的本质没有变化。并且,在网络范围内的延伸,使得民粹主义具有了一种影响力更甚的表现形式,能够影响网民的思维和言论,从而达到企图实现整个社会激进变革的目的。

(二)网络民粹主义兴起的背景

民粹主义以网络为新手段应运而生是容易理解的,然而,立足中国现实,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一些网络事件传播中的民粹主义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特殊的社会状况是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矛盾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民众的不满情绪就会日益积累,这是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在经济生活领域,社会分配不公、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在政治生活领域,个别公务人员的腐败激起普通民众的仇官心理;在社会生活领域,住房、就业、就医与就学、社会保障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而凸显,使得民众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情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其次,社会转型时期,总体来说,我国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同公民的政治参与需求之间经常会出现某种张力。例如,虽然有行政复议、信访、投诉等制度形式可供选择,但在农村地区,普通农民对这些制度不熟悉,加之参与成本和素质要求都较高,普通农民很少将其作为经常性的手段来使用。

最后,心理动因。大众心理研究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性为特征”,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便占据统治地位,群体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2]45网络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当大众因某个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个体有独立意识的人格便消失,立刻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大众的群體心理被强化。可见,大批网民的涌现是网络民粹主义形成的基础,大众的群体心理是形成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心理要素。

二、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

民粹主义虽然并非网络主流,只是众多网络思潮中的一种,但是它从根本上却体现了底层大众对精英权威的一种对抗。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有积极的社会影响,为平民大众提供政治参与的平台,表达民意和利益诉求,有利于推动协商民主的发展和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网络民粹主义以其公开透明的特点,不仅监督着社会中不合法律、不道德行为,对其进行披露和举报,同样它也在冲击着传统的反腐方式与格局,为政府的反腐工作增添了出色的一笔,成为政府反腐工作的有力助手。

然而,网络民粹主义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看到它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的同时,也要正视它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

首先,网络民粹主义将会削弱甚至瓦解主流意识形态。出于意识形态控制方面的考虑,各大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都是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这种后起之秀迎头赶上,成为各种思潮交会碰撞的场所,尤其是网络民粹主义宣传的平民利益至上、反对精英、反对权威,将会给传统意识形态带来冲击与挑战。

其次,分裂社会阶层。民粹主义崇拜平民,以平民利益至上,天然地站在精英、权威、富有阶层的对立面。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却是一个缺少社会控制的地方,平民阶层对于涉及官、富、专家的网络事件,不分青红皂白,都会群起而攻之,使精英阶层在网络事件中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网络民粹主义的这种非理性和盲目跟从性助长了极端情绪,致使有些人恶意以弱势民众之名发表激愤言论,以损害其他社会团体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以阶层为基础,制造精英与平民的对立,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需要制止的。

最后,混淆视听,挑战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网络民粹主义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网民的言行往往超出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是出于公民责任和义务,而是出于情绪冲动,表现出“参与盲从”和“参与极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利用网络民粹主义的这种特性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传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使得网络传播的信息真假难辨,进而影响司法公正。例如在“药家鑫”案中,法院始终处于网络旋涡中,对药家鑫案如何审判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起案件中,对于网络舆论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高院副院长黄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网上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护公民的知情权,遏制司法腐败,这些是积极作用;但目前看,网络媒体也有一些问题,监督无序,有些信息失实、恶意炒作、误导他人,甚至存在网络审判,影响我们正常的司法审判。”[3]

回顾中国近年来的一系列网络事件,可以十分确定,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会事件的曝光,网络民粹主义持续发酵,并且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如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我们政府必须加以重视,通过合理的规制措施加强网络监管,对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加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网络舆论表达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民粹主义的风险防范

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与传播其影响是深刻的,特别是在拼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国际竞争中,它可以影响国家青年一代的价值观,颠覆和重塑社会公民意识,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当前,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网络监管、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重视并战胜网络民粹主义的挑战。对于一个法治社会而言,不能对网络民粹主义听之任之,在对其有着清醒的认识之后,要审慎处置,既重视和利用网络民粹主义的积极影响,又加以合理规范和引导,与网络民粹主义形成良好的互动,优化政府管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将社会不公化解在网络范围之内,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冲突,为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首先,网络管制法治化。与社会各个领域相比,网络相对地疏于道德和法律的管辖,所以才会有媚俗、山寨、恶搞等非主流文化和不负责任的言行在网络上横行。因此,要加快网络管理的立法,通过科学的立法机构制定并形成严密系统的网络管理体系,保障网民的网络参与有法可依;对暴力性、蛊惑性的言论和危害社会的行为进行相应严厉的惩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又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对网民进行开放,确保言论表达的自由,这就需要适当合理地引导网络民粹主义的情绪,积极宣传积极向上的对社会有利的言论,将极端化、情绪化的言论拒之门外。

其次,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没有切实有效的利益表达组织或表达渠道,才使得民粹主义有凭借网络死灰复燃的可乘之机。当现实生活中公共参与和利益表达的传输渠道不畅时,民众必然会转而求之于网络。因此,必须在现实中找到平民诉求表达不畅的原因,完善基层选举和监督机制,使人民选出的代表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健全和完善各种社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完善公民建议制度、信访制度、行政公开制度等,逐层逐级地最大程度上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从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的角度,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民粹主义的肆虐。

最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粹主义标榜反对精英、权威,平民利益至上,其本质是阶层的对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有失公平,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逐渐加深,这是导致网络民粹主義盛行的根本原因。对此,我们既不可茫然失措,自乱阵脚,让其有机可乘,又不可讳疾忌医,全面否定。要在有效引导和利用网络民粹主义优点的同时,充分认识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把网络民粹主义的不利影响扼杀在摇篮里。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国家在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缩小贫富差距,减缓社会阶层对立和冲突,改善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条件,营造公开、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l).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药家鑫案“网络审判”影响司法审判[EB/OL].(2012-03-12)

[2015-11-20].http://news.qq.com/a/20120312/000055.htm.

猜你喜欢
防范风险互联网
SQL注入防护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