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教学融入原著突出学生中心的路径选择

2016-10-20 15:21刘继高夏从亚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原著原理

刘继高 夏从亚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本科教学的重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两学年四个学期原著学习的实践表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内容选择、阅读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统筹布局、合理安排,更为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掌握。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原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18-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文中简称为《原理》)课是本科生的重要必修课,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然而不少学生对学习这门课存在着轻视、忽视或畏难情绪。我们发现,在教学中适当引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原理》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克服学生对本门课学习中的忽视或畏惧心理。而在本门课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统筹布局,合理安排,有效地服务于《原理》的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是学生学习《原理》的重要途径

《原理》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逐步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最好诠释,学生在学习《原理》过程中,将原理与原著对照,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然而对于在《原理》课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一些人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原理》课教学内容多(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所有内容)、教学时间紧(计划学时48学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原著的学习;也有人认为,对于本科生而言,《原理》课的学习难度较大、兴趣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首先保证《原理》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原著的学习既无需要也无必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原著的了解和学习也甚少,甚至很多人没有接触[1]。实际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原理》课教学中渗透原著的学习,不仅没有增加教学的张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主动性,提升了《原理》的实际教学效果。

(一)原著的学习有助于《原理》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转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发生学意义上说,经典著作不仅仅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方法,而且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随着实践和时代变化的继承与创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如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创新的历程,“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学习《原理》过程中,适当引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把原理的相关内容与原著相对照,有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形成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原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原理》的内容。不同时代和不同经典作家的原著虽然在所提出的问题、所批判的错误以及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各有侧重,但任何一部经典原著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可以说,每一本经典原著都是整体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案例。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原著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关于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会自觉不自觉地以此为例,把原理知识、立场、方法糅合起来。通过对原著的学习,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把握,最终形成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原著学习的基础

认为原著的学习对于青年大学生有很大难度的看法也不准确。实际上,通过大学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理论宣传和报纸杂志等媒体的途径,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学习原著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为本科阶段《原理》课的深化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了解由于其仅仅是了解或者说是一知半解,也极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模糊认识,加之当今信息时代,学生很方便地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说,特别是西方的一些学说,极易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认识,这些误解或不正确认识需要在《原理》学习中加以正确地引导和澄清,同时也能在学习原著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消解。因为原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方法的统一,在原著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的正确的阐释和运用。同时,这种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学习《原理》的难度,为学习原著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三)原著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不少学生在学习《原理》课过程中缺乏兴趣,原因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很多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政治理论课只是说教,没有说服力。二是受社会上一些看法和观点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解,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挫折和困难、把发达国家的发达和我国的相对不发达归因于马克思主义。三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用,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没有实际意义,不像具体科学和专业那样,学了就能在工作中用上,就能够创造价值,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四是任课教师的问题。一些任课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方法落后,备课和上课有应付心理,理论与实际两张皮,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原理》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教育界特别是《原理》任课教师们想出了许多办法,而且不少办法在实践中确实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经典著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不少学生虽然听说过一些经典著作,甚至对经典著作耳熟能详,如《共产党宣言》等,但其中具体写了什么,很多学生并不清楚。通过适当地介绍和引导,学生会产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尽管学生中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有这样那样的不正确认识,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这个年龄段青年的普遍性格倾向,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有看法,其理由何在?真正对相关著作阅读过吗?这种反面的诘责也会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原著。第三,经典原著都诞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理论问题,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学习原著,会如同与经典作家对话,针对同样的问题追寻问题的答案,这对于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二、突出学生中心的《原理》学习融入原著的内容选择

由于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了解不是很多,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篇目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确定的是如何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哪些经典原著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进而对《原理》的学习效果。选择原著阅读篇目,也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学或者研究为中心,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原则。

(一)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著作

作为《原理》教学的重要辅助途径,原著学习的篇目选择首先是要与《原理》教学密切相关。一是这样的篇目有助于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学生在阅读原著过程中,与原理相互对照和呼应,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过程的统编教材,在每一章节之后都安排了参考阅读书目,但通观整部教材,参考阅读书目篇目较多,阅读量大,很少有学生能够完成。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这些阅读书目进行选择,或者对相关篇目(特别是长篇著作)进行摘选,告诉学生重点阅读哪些章节。

(二)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般与学生生活相关性不大,但有几篇还是可以对学生生活起指导作用的。如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特别是青年择业压力更大,而每一位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以后的选择问题。阅读马克思中学时代关于择业的思考,对于每一位大学生都不啻为重要的参考和反思,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再如《资本论》第一卷。学生基本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名著,特别是对于《资本论》来说,学生都知道这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著作,当代年轻大学生对经济问题比较感兴趣,对一些西方流行的经济学也有一定的接触,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但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了解不多,而《资本论》篇幅太长,学生对此感到为难,教师对《资本论》相关内容进行节选后交给学生学习,学生的兴趣都比较大。

(三)学生了解但不深入的著作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青年大学生经过中学的学习和通过其他途径,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有了一些了解,对一些比较著名的篇章有一定的熟悉度,但大都没有读过或没有认真读过,不知道著作的具体内容。对于这样的著作,学生具有一定的兴趣。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等等,但大部分同学对这些著作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主要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了解不多,但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对这些名著有一些了解,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與学生专业相关的著作

绝大部分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而其他方面的学习一旦与专业有联系,相应地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致上来说,文科学生更多注重理论的抽象和论证,而理工科学生则偏重于事实和逻辑,因此在选择阅读篇目时,要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而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文科学生可以推荐如《德意志意识形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理工科学生则可以推荐如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资本论》第一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十大关系》等。

三、《原理》教学突出学生中心融入原著的路径方法

原著的学习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原著,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基础以及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原著。

(一)领读

对于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教师可以采用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原著。领读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式下进行,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原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领读的方式要求学习内容相对较短,可以利用课上时间完成,也可以利用课余在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完成。领读主要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原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如面对一篇原著,首先要明白写作的时代背景和面对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整体速读,了解整篇文章的大致结构和思路,再次对重点句段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论证逻辑等,最后可以联系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际,把原著的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二)导读

导读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原著的程序和方法后进行的一种原著学习方式。导读要求教师只是进行必要的辅助和准备工作,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对于学生自己学习的原著,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对文献进行概要地交代,如时代背景、写作缘由、针对问题、主要思想和观点、现实指导意义等。这种交代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形成小段文字,通过文档、教学网站、E-mail、QQ、微信等方式交给学生,也可以提供阅读文献的二级文献和参考书目,以帮助学生阅读。学生在教师交代的材料基础上,进行阅读并讨论,形成读书报告,并在班级或者年级的不同层次中进行读书体会汇报。

(三)演读

所谓演读,就是在读的基础上将读的内容通过演示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阅读首先是完成对相关阅读篇目的学习,然后根据内容和主要思想,改编为诗歌、情景剧、话剧等形式,或者制作成微视频,通过这种改编和演示,使得同一内容获得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演读模式下,以学生小组为基本单元,通过阅读原著内容,相互讨论,必要时请教老师的方式,首先搞清楚原著的主要思想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创造性,选择一定的方式进行表演,并划分不同的任务,如编剧、角色等。按照自编剧本进行排演,最后在不同层次的场合进行演出。实践表明,演读的方式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也有利于同学提高读原著的兴趣。

四、《原理》教学突出学生中心融入原著的组织模式

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因为有不同的模式,因此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根据原著学习的实践看,大体上的组织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一般来说篇幅比较长,信息量大,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的研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会造成阅读兴趣的下降。因此,在原著学习中,特别是在起初阶段,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模式。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一方面是在原著学习前,通过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原著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由教师准备原著学习的相关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在原著的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教师在学习中可以针对学习内容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只是引导作用,切忌代替学生,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只是引导和启发。

(二)由学生自组织学习、教师作为旁观者和评价者的学习模式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原著的程序和方法、具有了独立学习原著的能力后,就由学生进行自组织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师给出的原著参考目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选择相同书目的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完全由学生组织和实施,如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的计划,小组内进行分工,自己组织讨论和写作读书笔记等。教师不插手学生的自我组织与管理,但需要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进程,对学习不认真的小组、学习计划安排严重不合理的小组进行督促,对争议激烈不能达成一致的问题以及容易引起歧义或走入歧途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

(三)组织原著学习兴趣小组的学习模式

由于《原理》的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原著的学习时间也更有限。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原著,特别是为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指导,在《原理》课教学结束之后,由学生自己选择是否参与继续的原著学习,建立原著学习的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采用社团的管理方式,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教师担任小组的顾问,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对理论问题进行解惑释疑,在必要的时候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为学生解决学习场地、活动时间等。

参考文献:

[1]尹健.经典阅读在“原理”课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3):70.

[2]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N].人民日报,2011-05-14.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原著原理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网络新词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