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治校之道

2016-10-20 04:19蒯红良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治学校管理法治

蒯红良

摘 要: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重要,制度建设也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学校管理的浅层面就是管理者用个人情感管理人,即“人治”;第二层面是管理者通过制度进行管理,用全体教师共同制定的促进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规范教职员工,即“法治”;目前最高层面是管理者以文化管理学校,以一种意识或思维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让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变“要我去做”为“我要去做”,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即“文治”。

关键词:学校管理;人治;法治;文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D-0014-02

《史记·滑稽列传》评论西门豹治邺云:“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意思是说,子产治理郑国,门不夜关,道不拾遗,老百姓没有办法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井井有条,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老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治理才能,哪个最好呢?治理者应该因时而异,顺势而至,合理恰当地加以运用。

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如何管理学校的诸多思考。管理学校如同治政,从上面提到的三位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治政风格和思想中得到启发,我们可以将学校管理归纳为“人治”“ 法治”和“文治”三种管理模式。

一、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人治”,要用情感管理

所谓“人治”,就是依靠管理者的威望、威信,以及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通过采取强力手段达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大家一定还记得《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魏文侯派其治邺城,巫婆勾结官吏借敬献河伯名义残害老百姓,西门豹以其道还治其身,让巫婆报信,除掉巫婆师徒。西门豹治邺,就是“人治”的典型代表。他依靠强权和铁腕手段,处理了危害一方的术士豪绅,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将邺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治”的优点就是见效快,短期内效率高。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校长,凭借个人魅力,可以在短时间内确立自己的威信,能够使集体内部得到高度统一,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及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其实就是“人治”的真实写照。但“人治”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它既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极高,还要天时、地利、人和,而且这种管理方式是不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短暂的。因为任何表现为“人治”的管理方式,都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在起作用,一旦行为主体发生变化,管理效果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说这种管理方式是初级的,“人治”这种管理模式,是不长远的。

笔者从2009年开始接手小学部,当时的认识,就是希望能像闵红伟校长开办国际学校之初那样管理学校,三年下来,虽有小成,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笔者走的依然是“人治”之路。笔者之所以可以走“人治”之路,是因为2009年接手之初,大乱之后人心思定,加上笔者对国际学校太过熟悉,有一帮肯做事、能做事的得力助手。但是,“人治”的弊端在于,人是要发生变化的,而且在很多问题上,依靠“人治”很难解决,尤其在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上。因此,要使学校更好、更持续地发展,走“法治”之路是必然的。

二、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法治”,要用制度规范

管理者通过制度进行管理,用全体教师共同制定的促进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一个教职员工,即“法治”。校长的经历和修养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每个校长不可能都具备威望,如果你走上了校长这个岗位,就要把学校管理好,怎么办?采用“法治”,就是制度管理的方法,这是达到目的的最好途径。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各部门人员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层层有人管。凡事对事不对人,面对制度,当事人都是平等的,所有关系到职工利益的事情是透明的、公平的。无论是谁,一切按规矩办事。所有人在制度内部是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平等的,工作之中感觉到的是工作上的压力,但没有人际关系上的压力。

本学期开始,笔者着手在“法治”上下功夫,看看笔者最近撰写的博文,从《规矩与方圆》到《荣誉与责任》,从《谈安全》到《重视习惯的养成》,都是笔者在“法治”理念下的所思。当然,“法治”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条条框框过于死板,管理缺乏人文关怀,使广大教师认为只要在制度上规定的我们就执行,制度上没有的多一分也不去做,人际关系冷漠。“人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竞争,但缺乏合作。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法治”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进行修正,即采用“法治”和“文治”相结合的模式管理学校,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文治”,要用文化引领

“文治”是学校管理者以文化管理学校,它凭借一种意识或思维引导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让他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变“要我去做”为“我要去做”,让全体师生员工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文治”体现在学校管理上更多地表现为“以人为本”,学校拥有富有效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管理关注的是学生的快乐成长,教师的健康发展,学校的“无为而治”。文化的管理不是说来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下转20页) (上接14页)这种文化管理需要长期的文化积累和沉淀,需要学校全体师生长期不懈努力。文化的管理不是制度外在的约束,而是精神内在的认同; 文化的管理不是行为上的刻意表现,而是一些好的行为已经成为习惯;文化的管理就是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一所学校,实现了文化管理,学校的发展才会是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的!

“法治”与“文治”结合,是笔者追求的学校管理模式。“法治”为主,“文治”为辅,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才能使学校管理做到科学合理。制度是死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是灵活的。比如调整作息时间,使教师得到充分休息;比如了解教师的心声,根据教师的呼声调整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允许学校准妈妈和需哺乳孩子的妈妈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自行到学校医务室休息,以保证她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堂;比如开设校长信箱,设立家长意见反馈专栏,将家长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公布等等。这些都是笔者正在探索的“法治”与“文治”相结合的尝试。

当然,“人治”“ 法治”与“文治”是相對而言,并非绝对,在“人治”阶段,以“人治为”主,但其间也有“法治”和“文治”。这三种管理模式在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轻重程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可以在同一个时期内同时存在,并相互辅佐、相互支持、相互包容。“三个泥菩萨,一起打碎了,用水和一和,再做三个,你中有我有他,我中有他有你,他中有你有我。”无论“人治”“法治”,还是“文治”,它们都有优点和不足,选用哪一种管理模式,完全取决于学校发展的阶段需要。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最重要的是强化“ 法治”,辅以“文治”,实现以法治校,以文治校,使每一所学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世纲.论教授治学的限度及其实现[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6,(3).

[2]石小娟,高骏敬.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校长治校[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3]薛永生,苟连文.浅析"人本管理"的内涵[J].现代企业教育,2004,(12).

[4]王长杰.探索学校人本管理新途径———以人为本 全员参与[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5]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 北京大学学报,2004,(6).

猜你喜欢
人治学校管理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从人治与法治的结合谈农村治理现代化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人治”“法治”结合,促进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