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农机维修现状及建议

2016-10-20 00:13孙庆亮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机维修建议现状

孙庆亮

摘要 农机维修是农机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先进、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现行农机维修能力已经不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针对宿州市埇桥区农机维修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 农机维修;现状;问题;建议;安徽宿州;埇桥区

中图分类号 S2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189-02

随着农业机械使用年限的增长,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故障和功率下降影响作业效率的现象。对农业机械实行正确的维修、保养和操作,是保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安全生产、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农机维修在农机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对加大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和强化农机维修市场的规范管理做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建设发展农机维修网点、规范农机维修市场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1 市场近况

目前承担农机维修服务的单位主要有3个:一是农机维修户开办的农机维修网点;二是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的“三包”和售后服务;三是农机服务组织及部分其他机械修理点。全区各种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已基本形成,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所提高。通过贯彻落实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截至2015年末,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农机维修人员已达126人,为农机维修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农机维修业的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服務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渠道。其不但承担农机维修的重要任务,还承担大量的农村其他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3]。

1.1 数量情况

截至2015年底,全区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38个,其中二级维修点4个,三级维修点92个,专项维修点21个。持证率为85%。

1.2 设备情况

从摸底统计的情况看,大多数维修点仅具有基本的手动维修工具和简单的维修服务工具,如常用扳手、台钻、空气压缩机、电焊机,以及简单的起吊设备等,清洗零部件都是采用汽油和柴油手工清洗做法,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计量器具残缺不齐,有的仅靠目测、手感来估计;使用的维修设备落后,大部分靠人力解决,有些网点的车、洗、刨等加工维修设备已陈旧,运用先进、高效的维修设备、仪器进行维修、检查或探测排除故障的几乎没有。

1.3 设施情况

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大都是庭院式的维修门市部,在院落或路边进行维修,地方窄小、设备简陋、家人生活活动与维修场地混在一起、相互拥挤,以及油、物料混合存放,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据统计,全区现有维修的维修网点共有房屋312间,维修场地面积7 316 m2,平均每个网点拥有维修场地53 m2,其中维修车间22 m2。

1.4 从业人员情况

据统计,全区维修网点从事农机维修人员278人,平均每点2人,大部分农机维修工是靠师傅带徒弟学习而成,基本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一些专业的培训,文化程度偏低,70%的从业人员只有初中文化,20%仅有高中文化,持有农机维修从业资格证书的为126人。

2 存在的问题

2.1 维修网点布局不合理

目前,埇桥区内的农机维修网点的位置大多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如市区内和乡镇的周围地方,而对于较偏僻的农村和交通闭塞的地区则分布较少。然而,由于大多数的农机用具和农机用户集中在农村,农村对农机维修的需求很大,农机维修网点分布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机用具的维修和使用。特别是在农忙的时候,一旦农机用具出现故障和损坏却得不到及时地修理,从而很大程度地影响农机作业,以至于出现了农民购买农机用具容易,但维修农机具却很难的现状。

2.2 维修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目前由于维修点普遍规模小、人员少、标准低,无法与快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和农机化作业水平相匹配。农机具在发生故障时根本达不到及时修理的能力。农机维修服务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相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展农业机械,必须搞好农机维修服务。自2004年国家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以后,农民购机热情急剧膨胀,农机保有量逐年递增,截至2015年,全区拥有拖拉机51 000台、联合收割机5 200台、配套机具163 000台(套)。购机与修机的矛盾突显出来。

2.3 维修设备简陋、修理技术差,维修质量难保证

不少维修点的维修设备简陋、破旧,维修技术也不过硬,有的连最基本的拆装专用工具都没有,仅能用手工工具进行拆装,费时误工不科学,甚至有时因拆装不当造成损坏;有的连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都没有,只凭“经验”判断,往往会“误诊”,造成不必要浪费;有的夸大“病情”或“一病”说成“多病”;大多数采取的是“换件修理法”,对“恢复”修理法无能为力,使维修过程繁琐且费用过高,并且不能保证农机具的修后质量。

2.4 高等级的维修点少、维修水平不高

随着新型、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集成电路、遥感、中控、卫星定位等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全区“二级”点仅有4个,“一级”点没有,仅能进行简单维修,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从维修工的技术来看,取得农机修理从业资格证的126人中只有8个高级工、10个中级工,维修技术精湛和精通的人才比较少,有时只能靠生产厂指定的“三包点”来解决问题。但这样一是路远不能及时修理;二是有的已过“三包”期的机械,“三包”人员更不能及时到位;此外,维修费用的问题也会使农机维修者产生经济负担。

3 建议

改善农机维修网点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维修从业人员修理技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农机户提供优质的维修保养等技术服务。逐步形成以三级农机维修点为主体、二级维修点和销售单位的“三包”为补充、高等级区域维修中心和“一级”维修网点为纽带的市区、乡镇、村级农机维修服务网络,从而使农业机械维修能够更加的高效、高质量、更及时。

3.1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统筹规划农机维修网点。按照农机维修的需求、农业机械发展的集中区域和农民扩建、改造农机维修网点的积极性,规划在全区内建2~3个一级网点、每个乡镇区域内1~2个二级维修点、5~7个三级网点、每1 200台以上机具的行政村1个三级维修点,该扩建的扩建、宜改造的改造。

3.2 统一标准,规范建设

网点建设根据覆盖面及服务功能确定建设规模,结合现有条件,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快见效的原则,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经营有效。鼓励有条件的农机生产厂或农机销售公司设立流动服务站(车),确保农忙时抢修及时[4]。

3.3 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做出了健全农机维修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机维修服务、支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推广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发展亟需要农机维修网点的快速发展,来服务于农机经营户和农业生产,解决当前农业机械维修难、维修水平不高、维修能力小的问题。借鉴外省和安徽省部分县扶持发展维修网点建设成功经验,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发展势在必行。例如山西、吉林、江苏等省立项扶持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和农机工业发展,效果很好。采取自愿申报、自筹为主、定额补助的办法,对维修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添置,對维修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3.4 进一步强化农机维修市场监管力度

认真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按照“一照二证”、先“证”后“照”的原则对维修网点的资质、维修配件的质量进行严查,严把修理资质入口关和修理配件质量关[5]。设立投诉电话,及时处理农机维修质量和服务纠纷,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此外,有关管理部门要及时向维修经营者提供新的修理技术信息和工艺规范,督促农机维修网点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农机维修能力不断提高。

4 参考文献

[1] 畅雄勃.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推广探讨[J].农机化研究,2015(11):6-11.

[2] 赵玉红.农机维修行业特点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技视界,2015(36):320.

[3] 陈海亮.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4] 李爱国.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8):79-80.

[5] 王洪涛.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提高农机维修服务水平[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0(2):52-54.

猜你喜欢
农机维修建议现状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农机维修中螺纹连接件的拆卸
河北省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
健全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