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特点分析
——以贝多芬晚期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为例

2016-10-21 02:06贾义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奏鸣曲式主调呈示部

贾义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特点分析
——以贝多芬晚期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为例

贾义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文章通过对贝多芬晚期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对比,来阐述贝多芬在创作技法上的个人风格,以及贝多芬对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贡献。

贝多芬;奏鸣曲;欧洲古典主义

十八世纪中下叶,随着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运动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开始反对宗教神权,重视理性思维,以人道主义为核心。艺术家们的思维方式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模式,坚持了对西方古代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研究,并利用这一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新旧社会变替的过程中,西方音乐呈现了新的面貌。作为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是:大-小调体系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主调织体代替了巴洛克时期复调织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而旋律成了最重要的织体部分。低音及和声仅起伴奏作用,旋律结构已不同于巴洛克时期的流态运动,常常是方整的。同样节奏也形成了周期性结构,主题的动机式发展,力度渐强和渐弱的细致安排等都成了古典主义常见的音乐语汇;在器乐领域,包含对比性主题,反映矛盾冲突,富于动力性的奏鸣曲式成为最重要的形式结构。基于奏鸣曲式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与室内乐等题材从萌发走向成熟[1]。

1 奏鸣曲的地位

贝多芬作为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他继承了德国从巴赫、亨德尔以来的优秀传统,同时在创作手法和形式上进行了广泛革新,丰富和提高了器乐体裁的社会意义,也发展了器乐中标题性的原则,在其众多体现时代特色的作品中,32首钢琴奏鸣曲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但体现了他个人风格的演变,并带有自传性,而且体现了古典主义在和声、曲式结构上的鲜明时代特征,显示了钢琴音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转变过程,在整个欧洲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钢琴奏鸣曲,在巩固和发展古典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强调了变奏和对位技术,除了广泛运用变奏、复调和利用于发展部的赋格外,还有完整的变奏曲和赋格乐章,这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及个人思想理念的激烈冲突。在音乐风格上仿佛回归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但其庞大的织体和复杂的和声,已经体现了向浪漫主义的过渡,NO.31(OP.110)奏鸣曲作于1821年,是与贝多芬著名的N0.9交响曲这庞大的作品同时完成的。这是一首富于感情的安静的作品,是贝多芬自由处理奏鸣曲式的典范,充满了贝多芬晚年所特有的深沉感情,它富有深层的回想情操和安静内向的敏感,虽然笼罩着一层深沉的悲叹色彩,但也混杂着超越自我的美梦,也可看到贝多芬意图突破所做的努力,深刻地表露贝多芬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滋养和净化自我,体现了贝多芬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对人生目标的认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客观。

2 古典奏鸣曲的风格特点

第一乐章(Moderato cantabile motto expression)非常有表情的如歌的中板,运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式(见图1)。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这是古典奏鸣曲最明显的特征,这说明了这一时期奏鸣曲式在实际的创作中已经被运用得十分成熟,只是在乐章的整体速度上使用了行板,这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是较为少见的。速度型的引子(1-4小节),和声上是主调bA大调的主属和弦的互相连接,十分短小精练,但体现了安详的气氛,为整个乐章定下了基调。主部主题随后而出,带有亲切、安静和斯文的歌唱性,它由两个小乐句组成,主调音乐的写法洋溢着亲切的个人感情,和声上仍以朴素为基调,只是中间乐句有向下属方向的离调[3]。

图1 如歌的中板

之后旋律很自然地导向了连接段落(终止似的连接)。这个连接部分是贝多芬最喜爱使用的32分音符迂回的琶音,这种琶音在古典时期另外两位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也常见到,但总体来说他们使用时跨越的音域不如贝多芬。和声上体现了古典主义风格。后两小节为向副部主题的调性过渡,作了转调的处理,在副部主题出现之前,作品以转调摸进激起了一次小高潮,其目的是与清丽的副部主题相对比。副部主题在bE调上展开,是主调的属调,这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在调性布局上的方法,织体上以错开节奏的大跨度音程为主,力度和速度上突然放松、放快,音响上给人以晶莹剔透的感觉,能够调动听者的情绪,但可以看出其格调仍与主部主题相似(见图2)。

图2 副部主题过渡

呈示部的结束分成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情绪较为激昂的上行分段旋律,和声使用从属功能组和弦,伴奏是很有特色的浓厚的固定音型伴奏;后半部分是平稳和谐的进行,旋律以半音加小三度上行到达bE调的调式主音(见图3)。整个呈示部具备了奏鸣曲式的一般特点,但被运用的很自如,和声上体现了明显的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的特点,S、D、T的和声功能被广泛运用,并使用了各种起七和弦、从属组和弦及副七和弦,整体调性明确。

发展部调性出现变化动机基本由两个小节确立,并在此之后利用调性的变化进行发展。主要材料并没有来自于主副部主题,而是从乐章的开始的引子得出,这呼应了开头,使各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图3 呈示部结束

发展部的整体布局体现了古典主义器乐作品的动机发展和力度渐强与渐弱的运用特点。调性由平行小调f小调开始,这同样也体现了贝多芬一定的创新,因为一般来说奏鸣曲的发展部为了在调性上与呈示部形成对比,调性总要转向远关系调,但贝多芬在这里却安排了近关系小调表现了其在调性布局上的自由。之后,调性的发展为f—bD—bb—bA(回到主调),由小三度关系变化。伴奏是很有特色的音阶式对位进行,单一的色调执行着内容发展的明确功能,这看出贝多芬对巴洛克时期带有律动性织体写作技巧的继承和发展,并看出两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互相结合。发展部几乎没有结束部分,只是在结尾旋律变成由左手演奏,右手部分出现了再现部调性的属持续音,为再现提供了准备。在调性的变化上发展部做了很好的安排,与呈示部形成情绪上的对比,并有明显的属准备,这完全体现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特点。

3 晚期古典乐派在作曲风格上的转变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创新和向浪漫乐派风格的过渡主要体现在再现部。再现部开始于63小节,主部主题的再现并没有按照正统的奏鸣曲式的特点(在主调上再现),而在bD大调上出现再现,主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部分又转到了远关系调E大调上(见图4)。

图4 向浪漫乐派风格转变

主调的出现在副部主题,整体和声功能进行与呈示部无太大区别,结构规模也与呈示部相当。尾声的材料来自于呈示部的连接部,最后又出现了如同呈示部结尾部部分的四声部织体,调性回到主调,音乐情绪上平稳。与以往的一些创作不同的是,在结尾贝多芬喜欢运用一些离调与色彩性和弦来渲染气氛或加入主题材料进行强调,但这个乐章中音乐的结束平淡朴素,体现了一种浑然忘我的恍惚。

综观整个奏鸣曲式乐章,在乐曲的结构上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日趋成熟,并被作曲家灵活熟练的运用,同时也看出古典主义作曲家在结构安排上严谨的风格。在和声与调性布局上看出,传统的大小调和声体系已经确立并进一步发展,作曲家能利用除了S、D、T以外的三和弦及七和弦丰富作品,调性布局起到了给音乐穿针引线的目的,各部分材料能够构成联系,使乐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贝多芬个人能够结合巴洛克复调织体和较为丰富的和声变换,灵活地运用奏鸣曲式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将作品复杂化、规模化,尤其是和声上副和弦的应用和离调与关系转调的运用,以及调性布局上的某些创新和速度力度上的处理(例如:呈示部的连接部与副部主题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体现了这一时期古典主义音乐的巩固与发展,并能体现一些浪漫主义音乐在旋律的抒情性、和声功能的色彩性及其力度、强弱、急缓的特点。

通过对NO.31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简单分析,可以归纳出一些古典主义时期器乐作品在创作上的特点和风格,并了解了这一时期音乐与之前的巴洛克音乐风格及以后将要出现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某些联系。同时也了解了贝多芬在其晚期器乐创作的部分特点,为了解整个欧洲音乐史的发展提供参照。

[1]沈旋.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B.A.瓦尔勒.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杨荔晴)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uropean Classical Music——Taking on the First Movement ofBeethoven's Sonata NNo.31 op.110 as an Examppllee

JIA Yi-hong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Throug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nalysis of Beethoven's later sonata No.31 OP.110,this assay focuses on his unique style in composing techniques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classical music and romantic music.

Beethoven;sonata;european classicism

J657

B

1671-0142(2016)04-0024-03

贾义红(1979-),男,江苏盐城人,讲师.

猜你喜欢
奏鸣曲式主调呈示部
化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主调
奏鸣曲式再现的多种可能性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传承与引领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中期奏鸣曲式乐章中的应用
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Allegro vivace)》音乐风格与演奏艺术分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浅析图案的色彩与配色方法
用色彩点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