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在企业境外投资中的运用研究

2016-10-21 08:13田晨
商业会计 2016年15期
关键词:风险导向走出去内部审计

田晨

摘要:“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迎来了良好契机,但在东道国所面临的风险却居高不下。如何在对风险管理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有效提升组织价值,是跨国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问题。文章以风险为导向,分析内部审计在境外子公司中的运作现状,结合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期望,为改善境外投资中内部审计的运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走出去 境外投资 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5-0074-03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我国加入WTO的举措,国际化和境外投资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新选择,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跨境经营。如图1所示,2004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进入了全速上升状态。在此期间,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应当进一步提高。随之而来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计划为我国对外开放打开了新局面,为企业“走出去”注入了新动力。2014年我国全行业对外投资额达到1 231亿美元,实现了连续十二年的增长,并且首度超过外资利用额,这标志着我国进入资本净输出的“新常态”。

然而不断上升的境外投资流量背后,是一例例的投资失败案例和高昂的代价。据麦肯锡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近20年内,约67%的海外收购项目失败,远超40%的国际平均水准。而即使能在海外落下脚跟,我国企业在东道国所面临的经济、文化、政治风险也没有得到有效评估和应对。这些冲突持续地威胁着企业在海外的正常经营运作、项目投标或业务扩张。

缓解、甚至摆脱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领域的窘境,需要企业从战略到治理,从管理到操作的全局协作,内部审计就是其中重要一环。作为企业治理基石之一,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业务在组织的风险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协助作用,内部审计应当顺应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因地制宜的动态需要,达到为企业增加价值,改善企业运营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和利益相关方的期望,探索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如何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力求通过完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为实务提供思路,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境外投资中能有针对性地促进风险管理效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以面对走出国门的新挑战,顺应境外投资的新局面。

二、企业境外投资面临的困境

近十年,我国境外投资额高速攀升;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然而,其中仅有三分之一企业盈利,我国企业经历的困境和背后潜藏的危机不可小觑。和国内经营相比,企业境外投资最大的挑战是和其他国际企业竞争的同时还要适应东道国的政策和政治文化环境。诸多因素不能兼顾,使监管失位、盲目扩张、经营不善和管理层腐败等问题频现,引发了一系列境外投资失败案例。即使是实力雄厚、底蕴深厚、运作有序的国有企业,业务一旦出境,也不得不面临资产流失的风险。

(一)激烈的竞争和高投资门槛

我国对外投资的高速发展,掩盖不了起步晚、底子薄的事实。向发达地区的投资,因为声誉、专利技术权和国家安全等原因屡屡受挫;向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则往往面对的是宗教带来的限制和负利润的局面。

不信赖的态度、地方保护主义和对我国企业的歧视政策为跨国并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反兼并法规,当地企业和项目宁愿低价转让或招标也不愿意与中方企业签订合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同业对手提前多年进入市场的优势和当地企业得到的政策扶持给投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力拓不惜1.96亿美元违约金与中铝解约、华为高价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利等案例均充分显现了我国企业在海外业务扩张中的竞争力瓶颈和投资门槛。

(二)政治环境和经营风险

跨国经营需要应对的风险范围广而且潜在的影响大,而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是有项目就争、高价收购、低价投标。表面上是竞争力,背后则是对市场规律认知和风险意识相对淡薄的体现。

此外,我国特殊的国际地位和部分地区动荡的政治格局使企业境外投资时面临巨大的外在风险,尤其是东道国政府干预和战乱影响。遵守法律是境外投资的基本条件,然而遵纪守法不意味着公正待遇,东道国依旧会有政策的偏斜,此时我国企业往往是不受保护的一方。我国企业境外子公司极易招致安全调查和政策阻挠,项目投资困难重重。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宏观环境变化极其敏感,东道国排外势力引发的冲击,境外经营往往疲于招架;政治内讧、武装斗争引发的战乱则会对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另一方面,境外子公司无法有效应对内在风险。因为远离集团主体并且处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沟通不畅、协调缓慢,管理制度在短期内无法因地制宜。企业得到的经营指导有限,战略转换不及时;内部监管不足、治理和控制难以落实到位也为舞弊行为提供了温床。这些企业还会因为当地环境和政策限制,在贸易、劳务合作、知识产权等方面屡受约束,甚至有被政府征用的风险。兼并完成后发现外国企业早已垄断上、下游行业,或是进行投资后企业水土不服使市场无法顺利开扩,这是境外投资造成经营不善的诸多原因的缩影,给业务的运作和发展埋下隐患。

(三)社会责任意识不足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其嵌入战略和业务流程方可有效地提升外国雇员的归属感和当地政府、居民和消费者的认同感。在缓解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不同的方面,我国企业做得远远不够。并购海外企业后草率降薪和裁员、过度挤占当地企业的市场等行为极易促发群众抗议,致使在当地难以立足。究其原因,我国企业境外投资仍然受规模扩张驱动,以“利”为先,求快不求稳,战略短视,忽视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社会责任风险的同时也助长了信任危机,丢掉了长期稳定经营的机会。

三、内部审计在境外投资中的运作现状

内部审计的概念不断发展变化,从诞生起经历了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三个阶段,目前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最主流的形式。然而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生存风险和发展困难。作为致力帮助企业提升价值、改善运营的内部审计,同样受制于资源不足和环境差异的影响,其地位和作用被淡化。

(一)内部审计体系和执行标准不统一

西方企业内部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观,受内生性驱动;我国内部审计则多是起源于国有企业,受外生力量推动,可见,二者的审计目标和理念存在差异。境外投资跨越国境,子公司内部审计章程依据所在地的审计法规规定或当地惯用的内部审计准则而制定,内部审计业务才能依法有序地开展。这样造成了其与国内母公司内部审计管理的不协调。

对同一集团内的不同子公司而言,由于其经营所在地不同,内部审计可能隶属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财务部,或者受董事会和管理层双重领导。而从集团层面看,内部审计机构的垂直、分级或是集中管理区分模糊,各级审计机构职责和分工划分不清,审计执行效果不佳。

企业所处经营环境不同,内部审计的体系和理念不同,标准也应当体现出差异。但是审计标准细节的差异使系统的审计方法和绩效评估不能在境外企业顺利开展;标准过分趋同甚至生搬硬套则会使工作得不到审计对象的理解和支持,也会让审计业务偏离子公司目标,无法改善其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体系和标准无法有效延伸至境外,则无从协同相关业务和资源,因此境外内部审计的成本大幅增加、效果大打折扣。

(二)审计资源不足以保障业务有序开展

境外投资面临更复杂的风险环境,多元化的员工组成和完全不同的市场性质给经营者带来了难度。在很多企业中,受审计资源的限制,内部审计空有“风险导向”的名称,工作重心仍在财务领域;无法更广泛地覆盖风险,提出切实有用的咨询建议;为了节约经费很少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审计复核等业务。而且审计工作受到独立性的要求,不能直接参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也不应承担问责的职务,其审计建议转化为企业价值的程度取决于董事会的理解和管理层的配合。在境外投资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实际上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内部审计人员,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培训机会很少,对审计前沿信息的接触机会也比较少。在境外执业还需要适应当地的法律、企业准则以及克服沟通障碍,内部审计人才储备达不到开展境外子公司内部审计所需的胜任能力。境外投资的企业出于商业机密保护或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往往不愿就审计业务雇佣外部专家或者进行外包,故只能由缺乏胜任能力的员工进行审计。这样的条件下,确认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咨询业务则不能有效开展。

(三)信息沟通缺乏及时性

审计信息沟通的及时性是影响审计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审计业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形成中期报告、审计意见汇总成最终报告都应及时汇报。审计队伍进驻被审计单位执行业务按计划中的时间安排进行。但是由于境外业务的复杂性,以及跨文化沟通的困难,审计人员就审计标准和建议与审计对象达成一致意见需要更长时间。计划中的审计进度无法保证的同时审计信息往往要通过二级甚至三级子公司反馈给企业总部。一方面异地时差原因往往造成当天无法得到正式答复,一方面存在中途被更高级的审计机构或子公司高层因疑议而拦截的可能,此时审计人员有义务先与其完成沟通再向更高层和董事会汇报。相关问题的传递受到时滞影响,事件的性质在此期间如果发生变化,则其在下一年度的企业管理和内部审计章程中得到体现和应对的程度也会受到影响。

上传效率低,信息下达也是如此。在境外子公司出现新风险、内部控制缺陷或舞弊动机时,更高级别的管理层的指令下达到执行也有一段时滞,相关审计工作在此期间会陷入停顿待命状态。

四、对内部审计的思考及建议

内部审计围绕组织的目标,为企业提供独立的确认与咨询服务,它从全局的、客观的视角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财务状况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有义务帮助企业摆脱境外投资中的困境,逐渐扭转为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实现这些目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被认可程度得到提升,价值才得到体现。基于对企业经营现状和内部审计运作现状的分析,现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对促进内部审计在改善组织运营和增加价值方面发挥效能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一)关注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企业不能孤立存活,发展不仅是内部的问题,运营所处环境对企业状态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控制社会、经济和政治风险,境外投资不能一味追求市场扩张、资源抢占和经营收益,而要融入环境,照顾好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化之为动力以使企业内外均衡增值,发展稳定,为市场、资源、经营的拓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消费者获得优质体验,合作伙伴保持稳定的业务关系,员工接受合适的工作待遇,地方自然资源消耗和废料排放减少,股东投资收益是各个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期待。内部审计的咨询业务应了解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在审计章程和实际业务中反映这些期望,使企业更好更快地适应东道国的环境。比如,展开适当的培训,让我国员工了解东道国文化、政治和经济政策;外国员工掌握企业运营方针,消除沟通障碍。提请董事会建立社会责任政策,依法纳税、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促使企业更好地形成社会责任观念,以在当地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群众认同感。通过企业软实力的加强,员工归属感明显提升,企业吸引稳定的供应商和顾客群体,在当地也可以获得政策支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利益相关方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的良性互助状态。

(二)配置和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整合审计资源,内部审计部门可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审计目标。

配置审计资源首先要合理规划审计业务,转变内部审计工作思维,从以往财务和制度基础审计中转变为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立足于全局,但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审计资源应配置在能最有效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业务中。所以工作突出重点,针对重要风险和关键控制缺陷作出评估、报告和改进沟通是内部审计的核心任务。

此外,利用社会审计和政府部门的工作,减少重复劳动。基于国际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结构特性,可完成地理上分散的甚至跨境的审计业务。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适当地外包非核心业务,以及在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方面依托事务所丰富的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合理选择。而契合审计全覆盖的背景,国有企业在国有资产、固定资产投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方面和审计、纪检机关通力合作,能够加强震慑力和审计力度,深挖出造假、舞弊和渎职事件,极大限度地改善企业运营和管理状态。

(三)提升信息沟通的效率

业务的有效运作离不开顺畅的信息传递,内部审计师可客观评估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效率和员工应用程度,对信息沟通渠道和数据平台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健全业务信息平台不但优化了企业跨区管理的方式,还方便审计业务的开展。有效的数据平台使管理人员清晰、实时地了解各子公司和投资项目的运行、资源的分配和财产的管理情况,有助于及时调配资源和发布管理指令。畅通的信息渠道应使境外的员工,尤其是外国雇员及时地获得信息并确保语句得到理解、指令得到履行、反馈得到考虑、申请得到审核。沟通效率提升的同时,对于较低级别的风险或者需求,管理权限适当下放和精简审批流程,并通过加强披露、定期会议、报告和绩效考核评价境外实体自主管理成效。

内部审计对信息系统的有效、安全运行负有责任,在信息系统审计的同时反馈建设性的意见,最大化地改善审计开展的条件,即审计信息化。通过有效的数据平台和软件,内部审计人员运用新型审计手段实时发现控制缺陷和风险点;员工的举报意识和部门的咨询意愿也因此得到强化。审计人员获取证据的渠道更广,精力耗费降低,还能就审计业务及时与对象磋商,有利于以全局性的视角参与到治理中,协助实现组织的目标,为组织增加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兴龙,吉富星.企业社会责任嵌入与境外投资风险控制[J].财政监督,2013,(6):13-16.

[2]文元.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受阻案例研究[D].上海大学,2014.

[3]高健.跨国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安宁.持续审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J].商业会计,2011,(20).

[5]张瑞婧.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控在跨国公司中的运作问题研究——以NC公司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6]王焕祥.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风险导向走出去内部审计
双向立体思维构建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体系
基于风险导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