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技术在高职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2016-10-21 05:55周政权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施运用

周政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00-01

摘 要 目前,在体育学科微课程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对微课程的设计研究,这种单边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微课程的实施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研究从“实施三阶段、运用三结合、传输三平台、结构五环节、制作六流程”的实施模式,对体育教育学科微课程实施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科微课程 运用 实施

一、体育教育学科界定

《体育教育学科》是一门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综合,牵涉到多个领域,包括体育社会学科、体育自然学科、体育管理学科、体育教育学科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对于体育学科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对体育教育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作为最大群体的学习者来说,学校的学生就是这一学习的主体对象了,研究主体研究和实施的对象均以高职院校为载体。当前,高职院校对体育学科知识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体育实践学科是一门对运动技能从初步到提高到巩固到熟练掌握与学习的过程,其在体育实践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到达了90%左右,根据这一趋势,本文着重考虑微课程在体育实践课程中的实施。

二、现有体育微课程技术运行模式模型

从当前高职院目前设计的体育微课模式来看,均停留在设计操作模式层面上,呈现出单边模式的体育微课开发,即只单方面重视设计制作微课程视频,而缺乏应有的体育微课程运用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均以微课程设计制作作为微课模式的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微课制作流程、微课拍摄程序,而对于体育微课的实用价值、运用效果缺乏研究。所以,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今后不仅要从设计上下工夫,还要从微课程设计的源头,即微课程的目标进行双边模式的研究。

三、“实施三阶段、运用三结合、传输三平台、结构五环节、制作六流程”微体育实施模式构建

(一)实施三阶段

第一阶段:体育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通过手机拍摄简易的微课视频,其内容上都是以初学者能自主掌握的为准。即泛微体育课程的传输学习。第二阶段:体育教师根据运动项目的难易程度,并结合自身掌握微课制作技术程度,运用高端制作媒体设备,设计、拍摄精微体育课程,为具备体育基础的学习者传输精微体育课程,以达到教和学的相互互动。第三阶段:根据体育学科系统性的需求,在研究组成员、微课专家、多媒体技术人员的合作下,制作和设计体育微资源库即核心微体育课程,通过核心体育微体育课程的传输,为有一定体育基础和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体育微课程。以供学习更深层次的掌握体育科学知识。

(二)运用三结合

体育微课应与多种形式结合运用,以期发挥其应有的优势。1.与体育传统教学结合。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相关体育理论或实践技能时通过微视频或课件等形式,将提前制作的微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和运动技能。2.与学生课余时间结合。课后教师将动作难度与新技术动作以慢速连续播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节,从而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加深学生对整个动作的认识。3.与学生自主在线结合,广大体育教师把制作的微课程上传到资源网站,学生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进一步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运动兴趣的培养。

(三)传输三平台

为了使设计的微课能顺了到达学习者的手中,课题组研究了微课移动传播的信息的三平台,一平台,通过学校网站设置专门的体育微课传输平台,以保证体育微课资源共享。二平台,通过学校各种多媒体教室传输平台,以保证体育教师结合体育教学,通过与学生互动运用微课技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三平台,通过移动电子终端传输平台,如智能手机、itouch、平板电脑、psp等,以保证在平台上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学生能轻松地实现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

(四)结构五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体育微课程根据体育项目技术的实际需要,依据体育技术教学时间、情境、任务以及师生风格等因素不同自由灵活地进行组合,构成多元结构模式。如教学实践充裕时,可采用“五环节模式”,即“教师讲解+在线学习+情境学习+互动学习+上传评价”,以达到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线上学习、教师课堂精讲、师生课内交流、教学情境训练、成果汇报评估的模式。

(五)制作六流程

为保证微课运用顺利实施,研究设置了制作六流程模式,即:流程一(微课的设计、界面设计、选题);流程二(教学用具、后期加工);流程三(教学设计、准备、资源包、结构设计);流程四(录制视频);流程五(反思与修改);流程六(上传到平台)。

四、结论

(一)微课程技术在体育教育学科中的运用尚在初级阶段,体育微课程设计制作能否满足现代学习者对体育知識的需求,伴随微课程技术的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仍然需要加强与教师、学生、媒体信息技术人员联系,及时对学习者、研究者应用微课程技术的效果进行跟踪回访,以便获取更多信息。

(二)寻找信息技术与微课设计之间的共性,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运用深度融合,使体育学科微课程制作运用达到最佳化。

参考文献:

[1] 黄建军.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2] 胡铁生.我国微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0(03).

[3] 李巧芬.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4] 刘新英.中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可汗课程模式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 焦建利.微课程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猜你喜欢
实施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