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的理论来源探析

2016-10-21 14:07庄玉凡
山东青年 2016年8期
关键词:农民

庄玉凡

摘要:1945年,在中共七大《论党》的政治报告里,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作了首次系统论述,并把“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列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的解放农民理论是毛泽东在从事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诚然,毛泽东的解放农民理论是独树一帜的,不同于其他任何关于农民的理论,但它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形成的。毛泽东的解放农民理论来源是什么,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才能科学的分析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

关键词:毛泽东;农民;解放农民理论;理论来源

毛泽东来自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其一生都在研究如何解放农民。他对中国农民的理论认识,达到了历代社会精英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毛泽东的解放农民理论,通俗来讲,就是毛泽东对如何解决农民问题的各种想法和观点,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不是对某个已经形成的理论的沿用,也不是对某一理论的简单升华,是在众多理论上形成的独特理论。这一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马恩的农民观及人类解放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及早期革命者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一、马恩的农民观及人类解放理论

毛泽东的解放农民理论不仅受马恩农民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从欧洲大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民阶级实际出发,初步分析并研究了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两个阶级,也是同受剥削的阶级,获得解放、消灭剥削和压迫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恩格斯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1]德国的农民战争说明,要使农民获得解放,只有在工人阶级领导下才能获得,而农业工人是革命斗争主力和无产阶级人群最多的天然同盟者。恩格斯还强调一个政党要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2]“跑到农村”后,要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同时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维护农民利益,必然要通过合作化道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必须建立在实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必须选择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来谋求民族的独立,实现人民的解放。在解决农民问题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关于必须获得政治上的解放才能达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点。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解放农民,满足农民“等贵贱”的诉求。其次,在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注重思想革命,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使农民成为为解放而战的农民。再者,毛泽东坚持并实践马克思提出的通过生产力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最终解放。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当然,在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具体实践中,毛泽东也犯了一系列甚或严重的错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放农民理论,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毛泽东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善于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本思想, 是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形成的肥沃土壤。最早的民本思想在《尚书》的记载,“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最基本的原理。最为人熟知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他在《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棱次之,君为轻。”着重强调了将人民放在国家和君王之上。先秦后期的儒家学派的代表荀子说:“天之立君,以为民本。”他还进一步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着重强调了民众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民本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毛泽东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受儒家传统学说的熏陶,继承和吸收了古人的民本思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而言,以民为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民为本,毛泽东认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3]但是传统民本思想无法摆脱君主专制主义时代的束缚,存在着深刻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这就使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诸多历史局限性。在解放农民的实践中,毛泽东批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由此可见,毛泽东不仅吸收和传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又超越、升华了传统民本思想,成为毛泽东解放农民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之一。

三、孙中山的农民思想

以孫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农民问题先后进行过许多思考,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些主张。孙中山的农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中。旧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但遗憾的是,亥革命并没有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国民党一大上,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农民观,在阐述农村土地问题时,曾多次提到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于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不可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只能流于空想。毛泽东既吸收了孙中山农民思想的精髓,也清晰地认识到其不足之处,不管是经验还是不足,都是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的重要来源。

四、早期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其主要精力在搞工人运动方面,但也有不少共产党人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严峻性和解放农民的必要性。

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提到:“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如果他们得不到解放,我们国民全体也不可能得到解放。去开发他们,使他们知道要求解放、陈说苦痛、脱去愚暗、自己打算自己生活的利病的人,除去我们几个青年,举国昏昏,还有那个?”[4]李大钊认为解放农民应该需要青年去到农村,开发农民,使农民了解其解放之必要。另外,李大钊在《土地与农民》中强调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提出“耕地农有”的主张,并提倡农民建立农民协会,“若想提高贫农的地位,非由贫农、佃农及雇工自己组织农民协会不可。只有农民自己组织的农民协会才能保障其阶级的利益。在乡村中作农民运动的人们,第一要紧的工作,是唤起贫农阶级组织农民协会。”[5]李大钊提出的青年到农村去,以及农民要有自己的组织等想法被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成为了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的重要内容。

1923年,陈独秀在《 中国农民问题》一文中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在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但农民占全人口之大半数,其国民经济之真正基础,还是农业;在这些地方之各种革命都不可忽视了农民的力量。”

[6]之后,他在《 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从革命的角度阐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农民占中国全人口之大多数,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的势力,中国国民革命若不得农民之加入,终不能成功一个大的民众革命。”这促进了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另外,陈独秀认为,要解除农民的痛苦,并将其引导加入国民革命运动,首先要进行教育与宣传,教育是指在農民闲暇时,教农民习字,并将世界大势告知他们;宣传是以“排斥外力”“打倒军阀”“限田”“限租”等口号进行宣传,使“解放”在农民心中萌芽。其次,必须组织农民进入农会、乡自治公所、佃农协会、雇农协会并开展实际运动。在农民土地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过程中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即是没收小地主及革命军人以外出租的土地分给农民。”“解决土地至先决问题必须给农民以武装及政权。”[7]相较于李大钊提出的解决农民问题的措施,陈独秀对于解决农民问题的方向更加多元化,这为毛泽东在思想文化和政治以及经济等多方面解放农民提供了借鉴。

1927年4月,蔡和森在《在湖南省国民党部欢迎会上的讲演词》中指出,“谁能解决农民问题,谁即可以得天下。……国民革命,如不能将此问题解决,证之历史,可断定不能成功。”[8]蔡和森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即土地问题,亦即吃饭问题,生活不能解决,革命断难成功。解决经济问题,即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9]蔡和森对于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但却是认识到了最重要的问题,为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提供了方向。

除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还有一些早期共产党人,比如恽代英、邓中夏、瞿秋白等人都对农民问题作了不同的阐述。总之,早期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农民问题的不同看法,虽然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却有力地推动了毛泽东解放农民的开展,是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的重要来源。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解放农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毛泽东解放农民理论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和人的解放理论为基础,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结合中国早期革命者的相关认识而形成的理论,是一个“集百家之所长”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又随着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深入而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5.

[3][美]洛易斯·恵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2月版

[4]陈翰笙.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93.

[5]陈翰笙.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101.

[6] 陈翰笙.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318.

[7]陈翰笙.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323.

[8]蔡和森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324.

[9]蔡和森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767.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猜你喜欢
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不要再折腾农民
农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