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性小学数学课堂的有益尝试

2016-10-21 13:12王兴
俪人·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兴

【摘要】小学数学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生活活泼、主动探究和富有个性的活动的课堂。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主体需求,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深刻挖掘教材内涵,丰富课堂教学,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设置开放性数学习题,构建起开放性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开放性课堂 育人为本

数学课程要走出教材的束缚,打破教师的范畴,摒弃应试教育的禁锢,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的开放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开放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大胆开放,随机应变,不断改革束缚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改变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一、落实育人为本教育方针,构建开放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认识到学生是需要发展的人,要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处理的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多一些弹性,少一点机械,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各抒已见,又要收得拢,顺势诱导,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之目的。

二、挖掘教材内涵,让课程开放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媒介,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构建起开放的教学空间。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有的说: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有的说: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形?教师见“课题”已出,便从中拓展:“为了想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可以自学课本。”教师进行点拔启导,学生通过画圆、剪圆、折圆、画直径、量直径和半径等实验操作,讨论推断,自主解决疑难。这节课从课眼开始开放,学生迅速接受教学目标,为主动构建新知创造条件。

三、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数学向广阔的生活开放

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實际问题。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活动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学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2、活动开始: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结果,全班学生都能认识所发给的人民币。3.活动中: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购买商品。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并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4、活动后: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买了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余、缺多少钱。学生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过程,构建开放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更要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主观的、封闭的程度,变成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动的开放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学具,摸一摸它的周长。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各抒已见,有不同意见,可以自由站起来补充,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同学。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为三种方法:(1)长+宽+长+宽 (2)长×2+宽×2 (3)(长+宽)×2。最后让学生讨论得出:第三种方法计算最简便,整个过程,教师只在“导”、“放”、“收”方面运用,没有按部就班,固守全班一律的教学步骤。也没有局限于书本内容的讲解,而是把数学知识规律的习得,溶于切合学生实际的探求活动,使他们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里解放头脑和手脚,自动探索,发现、总结数学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动脑分析,计算等数学素质。

五、设置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习题是教学过程的总结、巩固和提高。教师要设置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唯一的习题称之为开放题。数学开放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形成性练习或数学活动课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材料或开放性习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小渗透到教学中去上学生自由讨论,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因果、多方位、多渠道地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做练习:要给教室里二扇窗户做窗帘,每扇窗户高1.8米,宽1.5米,至少需要习多少米布?学生很快解答如下:1.8×1.5×2=5.4(平方米)。一个学生疑问:这样买布太少,会遮不住太阳,应多买些。自由议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为了便于拉开(透光)和关闭(遮光),还需把窗帘做成两幅,两幅之间要重叠一定的宽度,有的认为:市场上卖的布宽度和窗户宽度不一定一致,还需根据布幅宽度和窗户宽度进行计算,才能确定应买布的长度。还有的说;质量好的布要精确些,质量差些的可以放长些,这与使用者的经济条件有关。此时利用题目的开放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知识运用也更灵活,更有创意,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