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文本的时代背景

2016-10-21 06:40王岱
中国教师 2016年7期
关键词:路德时代背景巴金

王岱

我在为教育硕士讲教学设计时,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你们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是

什么?

许多研究生回答道,他们的困惑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给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是详细讲述还是粗略带过?是放在课堂教学之初,还是在讲解文章某个部分的时候介绍?

对于文章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人们在诟病传统语文教学时,往往会谈及四个方面:介绍时代背景、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和归纳写作特点。其实思考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家就会认识到,这四个方面是必须要讲的。因为,介绍时代背景是为了更好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一种方法。概括段落大意则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研究发现,目前高中生的概括能力普遍较弱,正是我们应该加强训练的。总结中心思想则是为了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这是学习文章的重要一环。归纳写作特点则是对文章艺术方面的思考,这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其实,人们对语文教学诟病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将教学方法模式化和机械化了。当然,语文教学只有以上四个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这篇文章中只讲一点,就是教学中如何处理时代背景的问题。

处理文本时代背景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研究时代背景

需要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研究时代背景的文章一般是背景比较复杂,在文章中体现得不是很充分,且只有弄懂时代背景才能很好地理解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筛选整合信息这一过程,既了解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又训练了甄别、整合、归纳的能力。

例如,学习《雷雨》一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曹禺所生活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当时一方面是南京国民政府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一方面是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时代,这一复杂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了曹禺《雷雨》的创作。了解这些时代背景就为学生理解《雷雨》的整体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研究了解背景

通过阅读和研究与文章背景相关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对所学文本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教师提供的这些学习资源本身也是经典文本,这些资源就与学生所要学的文本构成了一个文本链,以一篇带动多篇,为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本提供了可能。我一般是在此类情况下使用这种方式:时代背景复杂,学生似乎对该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了解是一种公式化的、带有偏见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学习文本非但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形成障碍。为了帮助学生扫除障碍,这种通过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引领学生进入所学文本的方式,就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在讲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学习资源:(1)《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两篇是马丁·路德·金此次演讲的重要依据,也是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重要依据。(2)《牢记勿忘》①,推荐此文,意在让学生客观地了解当时美国的民权运动,了解马丁·路德·金此次演讲的背景。(3)《寄自伯明翰监狱的信》②,这是马丁·路德·金较集中地阐述他非暴力和平抗议立场的一篇文章,推荐它意在帮助学生理解马丁·路德·金的思想主张。(4)《关于小马丁·路德·金之死》③,这是正在竞选民主党总统的肯尼迪在马丁·路德·金被刺当天发表的演说,推荐它意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马丁·路德·金及人们对他的评价。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相关的学习资源,不仅能很好地了解马丁·路德·金当时演讲的具体时代背景,还能将马丁·路德·金的这篇演讲放在宏观历史背景中去考量,更能加深对马丁·路德·金这一篇震古烁今的演讲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不是靠讲几种修辞、归纳演讲词的几个特点所能企及的了。

三、穿插在文章中,由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地引出时代背景

要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解读才能引出时代背景的文章,一般来说,背景是隐藏在文章当中的,隐藏在作者的文字背后的。我就以《小狗包弟》為例,重点谈一下这种时代背景的处理方式。

巴金文章的题材大都以家庭生活为主,用小题材写大背景。语言朴素、明朗,感情深沉、炽烈。《小狗包弟》这篇文章体现了巴金先生一贯的创作风格,一只小狗的故事,不仅写出了小狗的命运,更是将作者的境遇以及当时的时代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篇文章的背景既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包括作者写作的背景。

小狗包弟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巴金写作此文是“文革”结束之后。“文革”对学生来讲只是个概念,是历史教科书上短短的几行字;学生对此既没有感性认知,也没有理性认识。时代背景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盲点,也是理解文本的一个难点。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文本,通过阅读文本来认识巴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文本本身并不难,而且文本中就隐含着时代背景的大量信息,因此,我就采用了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解读来了解时代背景的方式。

我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开头第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回忆小狗包弟的故事,而是要穿插一位艺术家的故事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平常,其实具有很强的包蕴性。它既为我们引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很好地过渡到了作者要讲的主要故事,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学生们经过思考回答:这样是为了说明这种事在当时是有普遍性的。穿插艺术家的故事是为了说明这个艺术家在“文革”时期受到了迫害,但是他的小狗并没有抛弃他,这与下文的“我”抛弃包弟形成了对比。

我追问道:从文章的描述中你可从看出当时是什么样的时代?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咀嚼去发现作者所要揭示的时代。学生从艺术家本不是“里通外国”却说他是“里通外国”这句话中,感受到这个“说”字用得好,“说他是”,其实不一定—诸如“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时代背景就全出来了。学生可以看出这是个法治缺席的时代,是一个冷漠的、缺少人情温暖的时代,是一个没有尊严、人人难以自保的时代,是一个将人变为禽兽的时代。通过文本解读,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就有了大体印象了 。

学生继续阅读和思考,就可以理解这种“狗对人”和“人对狗”的对比,更体现了作者自我忏悔、自我解剖的主题。这个艺术家的故事放在这里,既是一个引子,又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还为我们提供了写作背景。柏拉图说过一句话:“人如果没有了人性之后,那么人在所有动物之中就是最残忍的一种。”巴金写这篇文章正是对人性的反思。

我又请学生看文章的第9自然段:“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然后问学生这一段中“满园的创伤”表现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原来是非常美好的一个院子,现在变成了“无缝的墙”,这里的墙不仅指的是实体的墙,还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文革”不只是对经济的破坏,也是对人精神的戕害,这种灾难不仅是经济的衰败,是社会的衰败,更是人心的衰败。所以,这“满园的创伤”不仅是说这个小环境的改变,更是为了表明大环境的改变,这也正是巴金写这篇文章及《随想录》的真正背景。

巴金的写作风格就是朴素,他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却暗含匠心。他的语言平实,我们读起来没有障碍,也容易被感染,这就是巴金的风格,大家的风范。这么沉重的主题却是通过小事去写,写得明白,写得晓畅,这正适合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来了解背景,以此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对文章主旨的领悟。

另外,在处理有些文本时,时代背景还可以直接略去,这类文章往往是背景简单,学生熟悉,不需要特别处理的,如《富有的是精神》等。

我们在教学中对时代背景的处理,看似无关宏旨,其实还是很重要的。要想恰当地处理好它,就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清晰的认识,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准确的把握,对文本所涉及的背景有确凿的分析,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的节奏。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从学生出发,从阅读的规律出发,从具体的文本特点出发,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责任编辑:赵彩侠

猜你喜欢
路德时代背景巴金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在威登堡邂逅马丁·路德
午夜来电
小巴金“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