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热情和专业度的语文教师

2016-10-21 06:40陈年年
中国教师 2016年7期
关键词:苏武李白教材

陈年年

一年多前,有记者就中小学教材选文变化的事情电话采访我。我说:“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不在于变几篇课文,而在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使用能力。简言之,教师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与核心。”同样教《背影》,有人重知人论世,有人重词句揣摩,有人重以读促写。立在三尺讲台上的那个人不一样,呈现出的课堂就不一样。同课异构,正是展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好方式。

一、同课异构,“同”的是教材

公允地说,现在的中学教材比几十年前好多了,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思潮;既有新闻实事,也有美妙畅想;既有铁肩道义,也有小我温情,可谓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兼收并蓄。教材内有人生选择,有风格个性,也有生命状态;有文学原典,有历史烟云,更有哲学思辨,几乎包含了整个人文世界。因此,相较于其他学段,中学应该更关注对教材“人文性”的挖掘。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我们是借助这些例子去实现更重要的教学目标的。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阅读方法、写作手法,比如逻辑训练、语言表达……那么,对教材的处理自然应该千差万别。但是,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千人一面的情况。为什么呢?

首先是对教参、教辅的迷信。比如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理解就必须是蔑视权贵,因为教参里说了:“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真的是这样吗?大家如果往前读“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句,会发现“且”和“须”两个字,也就是“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李白并没下定决心归隐,明明是心有不甘。而且,上一秒钟刚刚声称可能要潇洒归去,下一秒就突然变成了激烈的愤慨,情绪转变实在太突然。另外,诗歌主体部分也没有与“摧眉折腰事权贵”对应的描述,这最后一句几乎是天外飞来之笔。由此可见,这句呐喊是进而不能、退而不甘的李白不由自主爆发出的一声呐喊、一声怒吼。从这句中我恰恰看到了一个痛苦的、纠结的李白,一个心有不甘、故作潇洒的李白,一个并未真正冷眼看穿的李白。这岂是“蔑视权贵”一语所能概括的?在提倡怀疑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今天,照本宣科、迷信教参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其次是没有教学热情,思维懒惰。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备课时可以很轻易地获取丰富的资料。有些同行真的就从网上下载些教案,自己再随意一组合就号称备完了一节课,懒惰到极致的甚至连改也不改,直接拿着别人的东西就进教室!这种情况下,自己教得没劲,学生学着更没劲,双方互相折磨,这是何必呢?因此,葆有教学热情、勤于钻研非常重要!我主张先反复读教材,读出自己的感受、疑问和判断,再去阅读专业书籍丰富自己的思考,可以对自己的思考形成佐证、补充,也可以对自己的思考进行矫正,最后设计出一篇课文的讲法。这个过程既能让我們去体会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又能保证教学的专业性。在这样的备课方式下,语文教学才是扎实的。仍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教学时,教师要先反复阅读本诗,确定自己的直觉判断,找到教学突破口;之后可以阅读周勋初的《李白评传》、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等相关内容,对李白的人生、性格、信仰等做比较全面的了解。做了充足的准备后,再和同行讨论,这样“磨”出来的教学设计才会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才会是有深度的。当然,我们不可能每篇文章都这样处理。但是,在一轮教学中,一个教学单元重点研究一篇课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下一轮时,再换一篇课文做重点研究,两三轮下来,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就会有较大提升。

二、同课异构,“异”的是教师

1.教师的价值观有差异

面对《苏武牧羊》,有人崇敬苏武的气节,有人则认为这是封建时代的愚忠,不值得提倡;在李陵和苏武的选择中,有人倾向于李陵,因为他情真意切、以直报怨,有人倾向于苏武,因为他刚直忠贞、以德报德——各有各的立场和道理。因此,有的教师就打着个性解放、尊重人性的旗号去迎合学生,否定苏武的崇高,说他有奴性,说他不顾亲情、不近人情。我却主张要理解并尊重崇高。我们可以不效法崇高,但绝不能消解甚至诋毁崇高。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群体,在面对纷繁的世界时,真的需要想一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因为他们决定了我们的未来。语文教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价值观问题。

2.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差异

既然教语文,就得像一个比较专业的语言文学研究者,得有对遣词造句的敏感,得有对谋篇布局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怎么提升呢?一是增大阅读量。“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大量的文本阅读能培养基本的语感。二是阅读文学研究类书籍。诗词、小说、散文等,教师都要阅读,这是学鉴赏方法。三是阅读语文教学类著作或语文教学杂志,这是研习语文教学法。

下面以语言鉴赏为例简单说说课堂运用。韩军老师在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曾使用过语言的对比法。韩老师问:“将原诗改为‘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非常简练,效果好吗?”引导学生赏析修饰语对营造氛围的意义。这用的是删减对比法。以此迁移,《祝福》中写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用更换语序对比法改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比较二者表达效果的差别,你会发现原文既符合观察由整体到局部的特点,又能突出定语部分,照应“纯乎是一个乞丐”的结论。还可以用替换对比法。比如《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将动词“攀”替换为“抓”“搭”,将“缩”替换为“举”“提”“抬”,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异,都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用语的准确。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去实现教学目标,相当于给了学生扶手和鉴赏方法。

以上是输入,再说输出,即用什么语音语调去讲授,去交流,去传递。教师授课的节奏和情绪,都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虽然是表演性的,但同时必须是真实的,也必须是真诚的。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会“讲”的教师,必须是最有感染力的教师!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写读书的文字: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陶醉其中的状态,甚至让学生产生了“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的心理,这样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了。因为他触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则会引领学生自己走进阅读的世界。

3.教师的特长有差异

《世说新语》中有个小故事:“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意思是殷浩虽然思维能力一般,但对于才性之学特别精通。如果谈到《四本论》,他就像镇守着汤池铁城,有坚不可摧之势。教学中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呢:作为教师的我,特长在哪里?教学中如何将其发挥出来?

听一位教师講《赤壁赋》,讲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时,随手写出了繁体的“驚”字,并解释说:“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貌似信手拈来的一个繁体字,恰恰反映了这位老师的学养和敏锐的感受力。这就是课堂上的亮点,是能抓住学生的地方。教师该怎么形成自己的亮点呢?我的做法是专题阅读、积累。通过对某一专题的深入阅读形成自己熟悉的领域,让自己的课堂有一点特别的地方。

有了几个比较熟悉的领域,备课、上课的时候才会有他山之石,才会有意外的灵感,既增加课堂的容量,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课堂稳重中有灵动之气。

比如讲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对应的不正是鲁迅先生“人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吗?而李白的形象也正好对应了《论语》中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找不到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就去和志向远大敢说大话的“狂士”做朋友,就去和洁身自好的“狷者”交朋友。李白不正是这样一位既能进取又能有所不为的狂狷之士吗?这些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有很大关系。

让我们葆有对语文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努力修炼内功,做“专业”的语文教师吧。

责任编辑:赵彩侠

猜你喜欢
苏武李白教材
教材精读
苏武牧羊
诗仙李白的归宿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倒下的那一刻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