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后续管理的探讨

2016-10-21 00:11田琳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古树名木生长管理

田琳

摘 要:古树是指树龄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保护和研究古树,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景观,而且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佐证,其本身就具有极度高的历史、人文与景观的价值,是发展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古树名木;生长;管理

古树名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悠久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人文和科学价值。它不但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变迁、植物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一种独特的、不可代替的风景资源,被称为“活的文物”和“绿色古董”。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根据树龄大小,其保护级别分为三级:500年以上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300~499年为国家二级保护古树,100~299年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名木是指树种稀有珍贵、国家予以重点保护的,或由历史上、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所种植的,或具备某种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与纪念意义的树木。然而传统的古树名木的后续管理措施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古树名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性强的古树名木管理系统,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管理与养护措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

一、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因素

1.土壤条件。土壤是古树名木自下而上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树木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养分,是树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矿质营养的主要来源。由于人为活动造成土壤条件的恶劣,主要在于致使土壤密实度过高、理化性质恶化,根系的养分吸收能力减弱。这往往是造成古树名木树势衰弱的直接原因之一。古树名木原大多生长在土壤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小气候适宜的區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延伸,常常造成对古树名木周围地面的过度践踏,使得本来就缺乏耕作条件的土壤密实度日趋增高,导致土壤板结、团粒结构遭到破坏、通透性能及自然含水量降低,树木根系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养分与良好的通气条件,致使呼吸困难,生长受阻,须根减少且无法伸展,树势日渐衰弱。有时随意排放废弃物,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土壤的含盐量增加,土壤pH增高的直接后果是致使树木缺少微量元素,营养生理平衡失调。再者,古树长期固定生长在某一地点,持续不断地吸收消耗土壤中种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得不到养分的自然补偿以及定期的人工施肥补偿时,常常形成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的贫缺,致使古树长期处于缺素条件下生长,其生理代谢过程失调,树体衰老加速。

2.水分条件。古树名木生长所需水分,更多的是依赖于自然降水。由于游人增多,为方便观赏,多在树干周围用水泥砖或其他硬质材料进行大面积铺装,仅留下较小的树池。铺装地面不仅加大了地面抗压强度,造成土壤通透性能的下降,也形成了大量的地面径流,大大减少了土壤水分的积蓄,致使古树根系经常处于透气、营养与水分极差的环境中。

3.生长空间对古树生长的影响。古树名木周围常有高大建筑物开发,会严重影响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其一、树体的通风、受光受到严重的干扰,北向的阴光和南向的辐射光,都不利树体的正常生长,久之就会造成树体的偏冠,且随着树龄增大,偏冠现象就越发严重。这种树冠的畸形生长,不仅影响了树全的美观,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树体重心发生偏移,枝条分布不均衡,如遇雪压、雨淞、大风等异常天气,在自然灾害的外力作用下,极易造成枝折树倒,尤以阵发性大风,对偏冠的高大古树破坏性更大。

4.管理不当。长期没有松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病虫枝、枯枝、内膛枝未修剪,朽洞未能修复,干旱或涝积等长期失管。同时存在修剪过重,超过了树的再生能力;施药浓度过大,造成的药害;肥料浓度把握不当,造成烧根等等,人为地造成古树生长衰退等问题。此外,人为地伤害也不可忽视,如刻字留念、晨练攀拉,更有人因迷信将树的叶、枝、皮采回入药,其中以剥掉树皮的伤害最大。而名胜古迹内游人过多,地面受踏严重,使得土壤密度增大,造成树根生长受阻。

二、古树名木管理措施

1.清除树下杂物,适时浇水。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相应的管护措施,加之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古树名木周围存在修建房屋、取土、堆积秸秆与废弃物、倾倒废水等情况。针对此种情况,责成专人对树下杂物进行清理,并明确专人看护,为古树名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古树名木多生长在高山远山,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的地方,干旱问题一直影响着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因此每年在秋季上冻前浇1次封冻水,翌年3―4月浇2次开春水,并对生长在地势低洼地段的古树名木,修建排水沟及地下渗水管网,确保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

2.施肥、修枝。古树长时间在同一地点生长,土壤肥力会下降,在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的情况下进行施肥。土壤中如缺微量元素,可针对性增施微量元素,施肥方法可采用穴施、放射性沟施和叶面喷施。修剪古树名木的枯死枝、梢,事先应由主管技术人员制定方案,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修剪要避开伤流盛期。小枯枝用手锯锯掉或铁钩钩掉。截大技应做到锯口保持平整、做到不劈裂、不撕皮,过大的粗枝应采取分段截枝法。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锯口应涂防腐剂,防止水分蒸发及病虫害侵害。

3.填树洞。古树名木已经经历了100年以上的生长,由于病虫害的侵入或其他原因,树干的木质部分常会有腐烂现象,使古树名木逐渐出现树洞。这些树洞很容易成为病虫害入侵的窗口,导致树洞不断扩大,树干中空,影响古树名木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树体支撑力减弱,甚至引起古树名木死亡。因此,为了恢复和提高古树名木树势和观赏价值,要对树洞进行了修补。措施:开放法。如树洞很大,欲留做观赏时可采用此法。将洞内腐烂的木质部彻底消除,直至露出新的组织为止,用药剂消毒并涂防护剂。同时改变洞形,以利排水,也可以在树洞最下端插入排水管。以后需要经常检查防水层和排水情况,防护剂每隔半年左右重涂一次;封闭法。树洞经处理消毒后,在洞口表面钉上板条,以安装玻璃用的腻子封闭,再涂以白灰乳胶。还可以在上面压树皮状纹或钉上一层真树皮,以起到美观的作用;设避雷针。据调查,很多古树都曾遭受过雷击,严重影响树势,有的在雷击后因未采取补偿措施甚至导致死亡。所以,高大的古树应加避雷针。如果遭受雷击,应立即将伤口刮平,涂上保护剂,并堵好树洞。

4.病虫害防治及保护。古树名木树体不稳或粗枝腐朽且严重下垂,均需进行支撑加固,支撑物要注意美观,支撑可采用刚性支撑和弹性支撑。定期检查古树名木的病虫害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认真推广和采用安全、高效低毒的农药及防治新技术,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化学农药应按有关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三、结语

古树名木的后续管理措施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多个学科。但长期以来不被重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建议各地园林部门应开展普查,并建立档案,设立标志,落实管护责任和保护技术措施。虽然在此项工程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需作进一步定量研究。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技术上有更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徐嘉德,古树名木衰败原因调查分析[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报,2013.

[2]熊和平,南方古树名木复壮技术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3.

[3]郝敏,古树名木保护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4.

猜你喜欢
古树名木生长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生长在春天》
庆阳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分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