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言语交流对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2016-10-21 16:10魏昊天
中文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魏昊天

摘 要: 自从人类有了师生关系,语言便成了教学交流的“工具” .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的正确运用一直是教育界努力研讨的问题。

关键词:非言语交流 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42-01

但是,高效课堂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和交际性。所以历史教学要注意“四会”能力和谐发展,重视交际应用和历史思维的培养。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一个人的正常注意广度为5到9,也就是说,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9人以后,人们往往难以清楚地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课堂2/3-3/4的时间留给学生,要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保证学生历史课堂活动的参与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样的原则下,面对过大的班级、紧迫的课时,又必须保证学生实践的时间;既要运用能使学生的脑细胞活跃起来、体现教师职能的教学语言,却又不能让教师的语言从计划学习活动、安排学习情境乃至整个地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怎么办?最佳的办法是简化教师的教学语言。本文试从非言语行为交流的角度谈其对简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语言、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非言语交流的内涵及其对历史教学的意义

非言语交流,是指除言语交流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交流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面部表情、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强度、停顿、犹豫(语调、音量、强度、停顿、犹豫等又称为非言语交流的副语言系统)、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这些非言语交流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等。

在学校环境中,用于教学的非言语交流可以从许多方面对教学起着特殊的辅助作用。这些方面包括:1、师生的行為表现;2、回应与强调;3、态度与感情;4、对学生对话的引导和控制;5、课堂控制;6、身心发展;7、智力开发。据此,非言语交流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可资利用的东西也不少:它们既可以帮助教师传情达意,又可以帮助教师减少课堂赘言、简化讲解,给学生腾出练习的时间;非言语形式的直观性和表演性还可以激活学生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教学,使师生在课堂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传递接收信息,相互沟通、双向活动;此外,非言语交流与言语教学相。相铺相成,还可以起着强化语言教学的作用。

二、优化历史教学过程的非言语交流

可用于历史教学的非言语交流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面部表情、实物演示等等。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赞同这样的分类,而且认为历史教师将这些交流引入历史教学时,不应该只满足于发挥其传递信息的功能,还应该在利用这两个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情感、简化教师的冗赘解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方面下功夫。

1.身势行为

身势行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对状态、位置、距离的静态无声音交流。以《商鞅变法》为例。在讲解商鞅徙木赏金,取信于民时,教师如果只是展现这段话: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然后用语言描述来讲解这个过程,学生体会深刻的应该是史料的学习。当然也会产生历史想象,打这种想象是模糊的,因为学生不曾真正地进入这个变法的时空里,想象思维就如同笼中之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到立木时首先在黑板上划一长竖线,标上“木”,并注释“徙之赏十金”,然后自己再用迷茫的眼神望着“木”,接着标注“徙之赏五十金”,之后拔“木”而起,从讲台一边走到另一边。虽然教师只是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将这个过程加以展现,但却给学生呈现出了一个典型的形象,相当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素材,为冷酷无情的历史打开了一个缺口,那么学生头脑里联想的空间就会扩大,想象思维就如同离弦之箭。

2.手势行为

手势行为在演说中备受人们的重视。有人认为:当补充某一思想时,手只能不停地动;冷静时无需动手,只有打动人心时,才要动手。演说家离不开用手势行为表达情绪和自信。《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毁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完成美国的‘国际责任,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可以将作者口吻、表情、几个“好办法”用手指数着展现于教台,其讽刺、蔑视的深刻含义自不必多作讲授。手势动作比语言省时、直观,无论抑扬顿挫还是动静行止都可以通过一个手势来实现。手势是无声的语言。提问时,教师不应用一个手指头指令学生来回答,而应摊开手请学生来解答。而且还要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和点拨,这对启发学生回答其似懂非懂的问题特别有效。用手势给学生以暗中点拨,让学生不觉难堪扫面子,可以减轻学生的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这种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一个人的喜、忧、思、悲、恐、惊等全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而眼睛是面部表情的“焦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学的高层次是心灵的交流与和谐。以《罗斯福新政》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罗斯福—— 这位身残志坚、连任美国四届、被誉为“狮子”和“狐狸”的总统是如何让美国再次崛起的,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导入方式:教师模仿罗斯福拿着拐杖走路,边走边说:“大家猜猜我是谁?”学生:“罗斯福!”教师:“对!我就是罗斯福!今天我要亲自给你们讲讲我是怎样带领我的国民走出经济危机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热情,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把非言语形式用于简化历史教学语言、优化历史教学效果,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历史教师还处在“不自觉”的状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式,我们教师要在整体上提升自?己的素质,把“不自觉”变成“自觉”;更多地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开展历史教学研究,以便充实历史教学思想,强化历史教学行为。把非言语行为用于优化历史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探讨对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改造上来,用于提高教师本人的文化知识、修养、教学技能和表达能力上来。

参考文献

[1]贺忠臣.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非语言沟通[J].考试周刊,2010(45):156-157.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