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学费政策下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绩效分析体系研究

2016-10-21 16:42席海英
财会学习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席海英

摘要:免学费政策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投入和产出绩效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构建包括收入绩效、支出绩效、风险绩效以及发展绩效的财务绩效指标体系,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能充分发挥中职免学费政策下的财政资金最佳使用效益。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财务绩效分析

随着中职免费政策在2012年的全面铺开,政策的实施出现了与政策设计初衷不一致的情况,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消耗在中职学校抢夺生源的过程中,办学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如何提高该经费的使用效益,《免学费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课题组在江苏省内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省内主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及财政部门专业人士的建议,提出在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绩效观念,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成本、办学质量、市场潜力等方面强化考核,构建一套中等职业教育的财务绩效分析体系。

一、免学费政策下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概述

(一)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概述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下,江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助学力度不断加大。自2006年起江苏省就配备足额财政资金,严格执行国家相关中职助学政策。并能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2009年全国开始部分免学费,江苏将补助标准由全国标准2000元提高到2200元/生/年。2012年国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财教〔2012〕376号),江苏率先突破国家基本范围,实现全日制在校生全覆盖,并且延伸至非全日制涉农专业,补助标准也针对学制改革的2.5+0.5建制将第三年补助扩大至75%的比例。

(二)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5年,江苏就已建立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以高等学校标准为基数,乘以相应的系数确定。2010年,江苏建立起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明确2011年起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为2800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500元。这是江苏首次明确中职教育财政经费标准,为职教发展提供制度性的经费保障。此后,又进一步建立了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拨款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物价水平变动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

就同一时期而言,江苏财政的支持力度与全国水平比增长也很快,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江苏用近五年的时间已经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详见表1:

(三)免学费政策对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影响

免学费政策在免除学生学费的前提下,为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增加了财政的投入。全面免学费开始的2012年,江苏省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执行3800元标准(免学费补助另行发放),2015年执行6480元标准(含免学费补助),按每生每年补助2200元计算,实际增幅为12.63%。

与此同时,财政免学费补助标准低于学费收费标准的事实,以及大多数学校未能达到免学费政策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弥补学生实习期间的经费的现实状况,使得学校主体所得并未能得到明显增长。但不可否认国家财政的付出却在增加。为了兼顾政府、学校、学生多方利益,必须将有限的资金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从财务角度讲,建立一套行之可行的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绩效分析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二、免学费政策要求建立财务绩效分析指标体系,以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绩效分析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实施政府绩效评价的时间不长,2011年修订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宣告该项工作开始全面实行。从江苏省级财政来看,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财政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从学校基层单位来看,高等学校在绩效管理上已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而中等职业教育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

通过对我省苏南、苏中及苏北5所中等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中专、技工学校)的调研,总体表现为绩效管理不足,缺少对經费运行的综合考察和评价,以至于对绩效的概念都有一些模糊。上述现象既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果,也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进行会计创新,建立以绩效分析为核心的财务分析体系势在必行。

(二)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绩效分析的必要性

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组成看,江苏财政性资金在经费来源中所占比例呈现单边上升趋势,且超过了全国水平。这种状况下,有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运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

从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的形式看,赠予性的资助行为会让学生不懂得珍惜,不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为职业学校之间互争生源埋下了隐患,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效果。

从免学费政策的运行效果看,政策运行初期,中职招生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政策的持续效应并不足以支撑在成绩许可的情况下放弃升入普通高中的原因。2005-2013年国家数据显示江苏中职招生人数总和320.11万人,同期普通高中招生为407.46万人,与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1的目标尚有距离。

提高质量是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根本途径,强化资金绩效管理是发挥中职免费政策资金使用最大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绩效分析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借鉴财政绩效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2012年颁布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要求,突破原有财务分析体系固有缺陷,将中职教育财务绩效指标体系分成四个部分(详见表2),以综合反映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及风险等。

1.财务收入绩效指标

该指标是反映学校财务状况的综合实力指标。为反映学校自身潜力和社会认可程度,根据经费来源的渠道,将收入项目分成两大部分,即政府经费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前者与学校规模、层次相匹配,后者则需要较高的学校内涵为支撑。

收入指标从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绩效分析,即规模绩效和结构绩效。

(1)规模绩效

主要指标为收入总额。收入总额等于学校各项收入的总和。通过数值的大小以及与往年的比较,综合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

配合使用预算收入完成率指标,衡量学校预算收入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反映预算的编制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计算公式为:

收入预算完成率=年终收入执行数÷(年初收入预算数±年中收入预算调整数)×100%

(2)结构绩效

分类分项目体现收入组成,可以非常清晰地反映收入结构比率,反映各项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分析学校收入结构及其趋势。收入结构比率=各项收入÷总收入×100%。

该比率的运用重在两个角度的分析。一是政府经费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各自占总收入的比例,具体可关注经费自筹率、自筹经费年增长率等指标,该分析便于学校分析自身的经费筹集能力。免学费政策的推行,学校自筹经费在总收入的比例日益减少,这是正常现象,学校可通过横向对比评价自身筹资能力。二是通过分析某收入占该类收入的比例,如科研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含捐赠收入)等在自筹经费中所占比重,寻求增强自身筹资能力的途径。

2.财务支出指标

该部分指标反映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反映学校资源安排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财务支出指标是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各级各类基层单位关注和审核的重点。支出指标的绩效分析不仅要关注规模绩效和结构绩效,而且更要关注关联绩效。

(1)规模绩效

指标主要有支出总额、收支差异及支出预算完成率。支出总额既有对本期的关注,也要跟往年对比。支出预算完成率=年终支出执行数÷(年初支出预算数±年中支出预算调整数)×100%。

針对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有必要设置“专业成本”指标。分专业核算其发生的各项支出,与财政拨款专业系数比对,并注意与其他学校对比,衡量本校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强化专业建设和管理。

(2)结构绩效

财务支出绩效指标重点要放在支出结构上。衡量中等职业学校事业支出结构的指标有人员支出、公用支出比率和人均基本支出。

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反映中等职业学校人员支出结构。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公用支出结构。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计算生均事业支出和生均公用支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实际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事业支出、公用支出水平,体现对学生的实际投入,为财政制定生均拨款提供依据。

人均基本支出,反映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实际在编人数平均的基本支出水平。计算公式: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实际在编人数×100%。

(3)关联绩效

除了以上指标的单独运用,还应研究某支出指标与另一关联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该支出带来的关联效益,避免单一指标带来的片面信息,进一步寻求资金使用的最佳效应。中等职业学校可考虑建立以下指标之间的联系:

①生师比与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率

生师比=学生年平均人数 ÷教师年平均人数。这一指标说明学校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间接反映财务运行效率。生师比越高,说明学校财务运行效率越高。通常在生师比较高的情况下,总支出中的人员支出比例较低,但过高的生师比,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过低的生师比又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各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评估要求,寻求生师比的最佳参考值,为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②生均事业支出与毕业率、证书获得率、就业率

生均事业支出=当年事业支出总额÷学生年平均数。从财务的角度来讲,生均事业支出越低,反映学校的办学成本越低,办学效益越高。然而,生均培养成本的降低影响的是造成学生培养质量差异的直接原因。一般地说,学校层次越高、实力越强,培养学生所需的经费就越多。因此,应结合学生的毕业率、证书获得率、就业率等指标,综合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事业支出参考水平。

③生均设备值与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生均设备值=设备总值÷学生年平均数。从单一指标角度看,该指标越大越好,充足的教学设备设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保障。当然,设备应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脱离实际需要的,单纯为满足固定资产年增长率稳定增长的设备购置往往会造成浪费。

④专项拨款数额及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

专项资金拨款数额是考核学校办学特色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此同时,财政专项拨款执行情况往往被忽视,一是进度意识不强,会在临近检查时突击用钱,二是变更用款计划内容,不能按方案用款。对此学校内部应按照专项视导要求,加强过程控制和指导,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最佳效应。

3.财务风险绩效指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免学费政策,旨在把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现在对人的支持上,直接的收益主体是学生。面对生源的增多,房屋的需求相应增加,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凸显,学校基本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总体来讲,中等职业学校经费自筹能力有限,老校区置换预测资金实际到位时往往打折,基建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而中等职业教育又不能完全享受义务教育学校的“交钥匙”待遇,也无法享受高等学校的债务化解。财务风险切实存在,有关风险的绩效指标必须关注。

(1)基本指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反映学校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较低显示负债清偿能力越强,该指标是银行决定是否放贷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引入流动负债比率指标,反映学校的短期偿债能力。

对资产负债率的评价,应结合学校的发展能力进行,如果发展前景较好,可以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

(2)延伸指标

我们在运用基础指标进行风险监控的基础上,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还需重点关注贷款到期当月的现金支付能力和学校对基建投资的支付能力。

①现金支付能力=当期货币性资产—当期货币性负债

该指标值必须大于0,表示学校能顺利偿还到期债务。否则学校的征信状况一旦收到破坏,将无法续贷,造成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开展。

②学校对基建投资的支付能力=基建年末负债÷基建年末货币资金

该指标的临界值为100%, 该指标越小越好,说明学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基建负债,不会引发财务风险。

4.财务发展绩效指标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人、财、物完美结合的成果,从财务角度应建立相应的绩效指标加强日常监控。中等职业学校除了借鉴高校经验,加强对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以及固定资产净值的考察,反映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外,还需要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建立自己的一套发展绩效指标3-31:

引入科研绩效观念。中等职业教育重应用轻研究的整体氛围,使得学校的科研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引入反映投入的教科研经费年增长率和反映产出的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等指标,促进学校内涵的提升。

强化资产运营绩效观念。学校资产配置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当然也不排除将暂时不用或闲置的资产对外出租、运营,资产的盘活增加了学校的财力、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学校可加强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增长率、资产创收率等指标的监控。

建立市场竞争绩效观念。德国的“二元制”模式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经费筹措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展示學校学术科研成果,筹措到更多的办学经费。然而在我国,通过向社会募捐筹集资金的学校非常少,还没形成一种气候。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校企合作,关注“ 校企合作项目增长率”指标,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三、运用多元绩效分析方法,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经费绩效管理的作用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财务分析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两种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所依据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过去所发生的业务资料,缺少前瞻性。只注重数量指标的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只能为查找问题提供线索,而无法直接解决问题。作为管理者,要提升管理水平必须突破传统分析方法界限,拓展分析方法种类。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引入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对学校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必要时还可以运用综合分析法、专题分析法对学校财务报表以外的情况进行分析。

1.量本利分析是对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的分析。就学校而言,学生人数为“量”,办学成本为“本”,事业结余即“利”。以学生数为拨款依据的拨款机制,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免学费政策,使得众多的中等职业学校陷入了抢生源的怪圈,扩招——建房——再扩招,这种单纯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势必是以牺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为代价的,有违免学费政策设计初衷。中等职业教育应在综合分析学校年固定成本、生均变动成本、生师比及拨款定额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当年招生规模及在校生规模。与此同时,还应结合生源数变化情况作趋势分析。

2.趋势分析法,通过将某指标连续的多期数据进行对比,揭示某现象的变化趋势。该方法是人力资源预测的较好的方法,将该法结合量本利分析法进行招生规模确定能够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资料。趋势分析法在学校收入、支出预测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是学校预算编制的得力助手。

3.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例如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数、专业设置、办学层次组成及当年的拨款标准等影响拨款的因素,可以解释和预测学校收入变动的趋势和原因,计算各因素对收入变动的影响金额及影响幅度,从而为领导层强化学校招生管理提供思路。同样该方法用于事业支出方面的分析,将为学校的各项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推波助澜。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管理除了体现在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专业化分析方法的运用上,还应该让绩效分析和管理工作综合化、常态化。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财务分析体系,有利于将学校各项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财务人员开展绩效分析除了要深刻领会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具备对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还应具备财务管理、金融、法律、市场信息等有关知识,使绩效分析资料更加真实、完整,从而为领导者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茹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基于江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调查[D].江西农业入学,2013.

[2]曹莉.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分析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3]崔凤彩.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
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职班级自主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