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的三层次

2016-10-21 17:01徐秀娟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母鸡动物课文

徐秀娟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在《说“比”》一文中提到:“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归纳得更准确些,更深入些。”无独有偶,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把“比较”看作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特点,从“句段篇”入手,寻找“比较点”,设计合宜的比较阅读进行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品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句与句之比,领会语言锤炼之法

带领学生品味课文中用词的精妙之处通常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单纯地让学生通过对文本中关键语言的咀嚼来把握文章主旨,学生的体会往往会显得空洞,或者感到没有头绪。在品味的关键处,用“比较”搭建一座促进学生理解的平台,通过读一读、比一比,学生也许就明白了。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课,教师出示这样两句话让学生比较体会“烧”字的妙处。

【原文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比较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红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首先要求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两句话的不同。学生会从各个角度谈自己的感受。随后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发现“烧”字看似普通,但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云霞一路烧过来的情景,充满了动感。通过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

像这样抓住句子的关键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去设计品读理解的“比较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去关注用词用句的特别之处,感受用字用词的精准合宜,提高咬文嚼字的能力,同时在比较中增强具体形象思维。

二、段与段之比,领会句段结构之法

除了领会遣词造句之妙外,教学时段的构成也是学习探究的重点。有些文本就是以“比较”的段落方式布局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母鸡》一文中,作者写了自己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变化,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文本 “比较”的布局,设计教学框架,引发学生质疑探究,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比读词,根据两组词的不同特点,给课文分段。

没完没了 颤颤巍巍 如泣如诉 发了狂 咕咕地警告

咕咕地紧叫 放声啼叫 尖锐凄惨

2.对比研读,以“母鸡(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地)叫,好像在说( )”这一练习,贯穿教学。

3.对比引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

在学生研读的基础上,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第一部分中作者讨厌母鸡的理由,反复引读,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其实,母鸡的叫声没变,变的是作者的视角,是作者亲眼见到一位鸡母亲对孩子的责任感,所以才有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而学生在语言实践和对比朗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老舍对母鸡的敬重和热爱,而且还领悟到他独特的构段之法。

而一些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同样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品读感悟。如《蟋蟀的住宅》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原文段】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比较段】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土穴中、草丛间,新建的洞穴只有一个出口。

出示一段说明文和法布尔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同样的意思感觉一样吗?谁更有趣?学生通过比较很自然地就感悟到法布尔把蟋蟀当做人来写,生动有趣,充满了对蟋蟀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不管是依托文本比较的布局,还是设计相关的句段,以此带领学生开展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文字背后作家的情思。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主旨,还能从中明白文章的表达方式,言意兼得。

三、篇与篇之比,领会布局谋篇之法

不仅仅在“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上可以比较,比较阅读还应超越“这一篇”的局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通过与课内、课外的多篇文章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领悟,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表达的能力。

1.同类题材课文的比较

细细研读教材,题材相似的名家名篇很多,从对比的角度来解读它们极其有趣。如同样是写松鼠的,在学习了斯克列比茨基的动物小说《跑进家来的松鼠》,拿出布封的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两者写作重点和表达手法的不同,相同的是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同样是写景的,《桂林山水》与《颐和园》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对不同课文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寻异,使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某些共同规律,进而获得一些习作方法。

2.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

教材中还有不少同一作家的作品,通过比较阅读教材中该作家的不同作品,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该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材。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就有两篇老舍的作品:《猫》《母鸡》。在教学时,让学生对比着读读,找找相同点,学生发现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总分段式,通过生活小事表现小动物的特点,而且都表达了喜爱小动物的情感等相似点。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我们发现:一旦不再局限于一个角度、一篇文章,学生对文本就会产生独特的感悟,就能发现解读文本的新途径来。

3.不同版本作品的比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改编自椋鸠十的作品,但教材在关键细节的处理上对原作进行了较大的删改。比如,正太郎营救小狐狸这一情节,引文缺少必要的背景交代,学生只能体会正太郎焦急的心情,而无从感受正太郎对小狐狸深深的牵挂和担心。而原作对这一部分的描写非常具体,不仅有母子的对话描写,还有正太郎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学生读了自然体会也就深了,文章的主旨也更明朗了。

当然,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和原作进行比较时,无须条分缕析。其实,这时候的比较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带给学生的是阅读视野的开阔,知道选入教材的文章不都是十全十美的,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4.单元整体梳理的比较

语文教材往往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之内,那么这些体裁相同、题材相近的课文之间便存在了一些可比性。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比较,有利于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进而使学生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

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关于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的。

【主要教学流程】

1.本单元是描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感人故事的一组文章,你掌握了哪些描写方法?

2.不同的文章中,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写出了人与动物友好、和谐相处,想想在这组文章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

3.在这个单元中,作者对动物的描写栩栩如生、对人与动物间的感悟十分深刻,你积累了哪些片段或语句?

4.比较一下,这四篇文章的题目各有什么借鉴之处?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阅读作为教学过程中值得一用的高效方法,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精心设计比较点,引导学生从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到关注“怎么写的”,让学生想得深一点,读得透一点,懂得多一点,从而提升其阅读的思维品质,实现有深度的阅读!

后记:21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我对语文产生了特别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促使我不断思考、探索,于是有了每晚灯下的辛勤笔耕,所有的苦累因为热爱变得云淡风轻,我爱你——语文!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母鸡动物课文
母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母鸡下蛋
背课文的小偷
母鸡
动物可笑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