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惯用语的德译研究

2016-10-21 20:12李晨旭
山东青年 2016年5期
关键词:顺应论语言风格惯用语

李晨旭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公文的一种重要形式。政治文献是政府对外宣传其政策方针的重要载体,涉及到政治影响和国家形象,因此政治文章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工作过程中格外谨慎认真。而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存在一些承载深厚中华文化的惯用语,大大增加了翻译工作的难度。本文运用顺应论理论分析评价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惯用语的德译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发现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译者应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本文研究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惯用语的翻译,译者特别应该重视顺应目的语特定文本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惯用语;顺应论;德译;语言风格

1. 引言

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公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由国务院总理宣读并接受人大代表的审议。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国外的许多政府机构及媒体十分关注我国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的各语种译本。如何趁着这股 “东风”对外宣传好自己,把握翻译主动权,抢占“舆论先机”,加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译作为对外宣传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在这大好时机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惯用语是一种语类,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了突出的语言个性特征。由于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其内部结构和表义方式缺乏普遍的共性基础,惯用语的翻译难度更高。”[1]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时有出现惯用语的用法,如何在政治文本的上下文中理解翻译惯用语值得给予特殊的注意。国内学者给予了惯用语翻译大量的关注,但其中的一大部分研究脱离具体语境、具体文本,而另一大部分则重点关注文学文本中惯用语的翻译问题,鲜有研究政治文本中惯用语翻译的问题。

而专门针对政治这一特殊领域的文献翻译提出自己想法观点的许多学者,如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2]、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3]及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一书中第五章《政治文献翻译的“表达性”功能要素》[4]等又极少侧重惯用语的译法,只是在研究其他中国特色词汇或新词译法时偶或提及。

相比之下,专门针对该领域文献德语翻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只有王颖频,滕硕的《顺应论视角下网络双语展示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以“中德文化网”为例》[5]和李维的《中国特色词汇的德语翻译策略探究》[6]有所涉及政治领域中国特色词汇的德语翻译研究,但他们的研究主要还是侧重文化领域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日渐细化的外宣工作要求我们针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因地制宜地提供贴近该文化、语言、国家的个性方案。再者德语是欧盟国家中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影响力亦不容小嘘。政治文章中中国特色词汇的德语翻译研究既是对翻译理论体系和外宣工作的完善,也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播价值。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何谓“惯用语”?学界对于“惯用语”的清晰概念一直没有达成较广泛的共识,我们无意卷入“惯用语”定义的争论中,对其意义的界定也无助于本文研究的深入。虽然对于“惯用语”概念的讨论暂未有定论,但学界对惯用语的一大特点——含带并在运用时多使用非字面理解的“深层义”[7]——比较认同。周荐在《论四字语和三字语》一文中所统计的数据也可证明一二:“《汉语惯用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年出版)收条目2,195个,其中三音节单位有1, 850个, 约占84.28%。这1,850个三音节单位中有少部分可归入词的行列,【……】,绝大多数都属于熟语的范畴。属于熟语的三字语,有约10%是没有什么比喻义的,【……】;另外的约90%都有比喻义,【……】。”[8]

根据苏培成的《标点符号实用手册》[9]和林穗芳的《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10] 两书本文总结汉语引号的用法如下:

1) 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2) 标明行文中强调论述的对象。

3) 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

而绝大多数惯用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其深层义,并非其字面义而是特殊含义,故在使用惯用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将其置于引号内,以体现使用的是它的特殊含义。本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搜集了1954年至2016年共48篇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从中提取所有带引号的词汇,并借助选择的词典工具进一步人工确定其中的惯用语。经比较市面上现有的惯用语词典的收录条数和出版时间,这里选用目前收录条数最多的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惯用语大全》作为确定提取词是否为惯用语的工具书。下图为收集整理的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惯用语使用情况统计:

搜集中央编译局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的2010-2016年7篇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德译本,将它们与原文对比分析。中央编译局全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成立于1942年,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翻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和领导人著作。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央编译局发布的各政治文献的译本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1999年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出版的专著《语言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阐述了“顺应论”理论。同时他指出了顺应论的四个维度: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11]“顺应论”中“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很好地解释了本研究侧重的语言风格的顺应,故本文选取顺应论分析、解释、评价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德译本译者的翻译策略。

3. 从顺应论视角看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惯用语的德译

《文体写作知识》一书中归纳了我国公文的三点性质,其三为“用语庄重严谨”,具体有“用语庄重”、“写公文不宜使用文学上的描写手法”等要求。[12]刘宓庆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谈及现代英语公文文体的特点时指出,“公文的制定者总是力求行文严谨,避免使用俚俗语及松散拖沓的句子,以免使人产生不严肃的感觉。”[13]Bernhard Sowinski在《DeutscheStilistik》(德語文体学)中谈到报告性文本(BerichtendeFormen)的特点时写道:“…überwiegt die sachliche Darstellung von Begebenheiten”[14](注重对客观事实的陈述),“Vermeidung der emotionalerDarstellung”[15](避免情绪性的描述),可见中英德公文的语言风格高度重合,都避免使用文学文本中喜用的描述性俚俗语。但根据第二章的图1“历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惯用语数量”的数据可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我国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惯用语,虽然每篇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使用的惯用语数量不多,但与上述“严苛”的公文写作要求和国外同类政治文献相比,可以说这一“反常现象”出现的频率的确较高。

综合研究惯用语的文献可以总结惯用语的突出语用特点为群众性、通俗性、口语性、描述性强、形象生动。但在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何频现惯用语呢?本文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非纯书面文本,主要由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读,使用惯用语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拉近文本与民众间的距离,更好更高效地传递信息。这种语言上的变异也成为我国公文文体的一个独特现象。故中外公文的语言风格有很多共同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的差异。

顺应论中“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两个维度具体分别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音、词汇、句法、语码、语体、语篇等语言各个层面做出选择”和“语言的使用和选择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顺应”[16]。固定文本的语言风格即语体,而在将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的“非纯书面语”的原文转化为“纯书面语”的译文的过程中又涉及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变换。故在翻译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时译者必须考虑、重视“语境因素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顺应”。

以往研究惯用语翻译的学者总结了三种主要的翻译方法:“直译、套译和意译”。分析2010、2014和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德译本得到以下表格:

上表结果显示,意译方法在研究的文本的翻译中使用的频率最高。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对应词或近义词的情况不可避免,为了首先保证核心信息的传递,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舍棄语言形式,选择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下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评价译者的翻译策略。

(1)我们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2010)

Wir brachten die Hebelwirkung der Investitionen durch die Regierung zur Geltung und leiteten damit die gesellschaftlichen Investitionen an und fōrdern sie.

“‘四两拨千斤比喻用较小的力气打败强大的对手”[17],这里指充分利用政府的一定投资尽可能地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吸引更多的民间、社会投资,发挥更广泛的社会作用等。“四两拨千斤”与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的杠杆原理颇为契合,译者选择德语中的物理术语“杠杆原理”同时也为经济术语的“Hebelwirkung”一词,虽然失去了原文惯用语的口语性、形象性,但很好地传递了核心信息,也符合德语政治文献的语言风格。

王萍,冯奇提出“当字面意义可以作为理解或推知整体意义的依据时,有时采用直译的方法未必不可行”,并解释道:“因为事物本身的属性是恒定的,人类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些情况下单凭词义的联想功能译入语的读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定译文的合理性。诚然,直译和套译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会造成译入语读者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反而可更大程度地向译语读者传递源语的语言特点,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但有些时候如此翻译得出的文本却可能违背译语某些文体的整体语言风格,严重影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舒适度。请看下面的例子:

(2)……,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2014)

Damit wurde der Markt beruhigt …

“定心丸”意为“能使心神安定的丸药;①比喻得到了某种许诺而心神安定。②比喻看到了使人放心的事实”[18]。强调结果是使人心神安定。这里译为“beruhigtwerden”,符合原意。若采用直译方法,将其译为“Beruhigungsmittel”,会产生何种效果呢?“Beruhigungsmittel”原为普通语(normal sprachlich)、中性词,在此上下文的作用下也起着比喻作用。但若将“形象生动”的比喻植入德语译本中,便会破坏德语公文原有的整体文风,显得奇怪反常,给译入语的读者造成阅读上的不适,可见译者在翻译时考虑了读者阅读的舒适度,顺应了目的语中相应文本的语言风格。

(3)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15)

Sie befindet sich gerade in der entscheidenden Phase, bergaufwārts zu klimmen und Hürden zu nehmen, in der system- und mechanismusbezogene Missstānde und strukturelle Widersprüche zu einer zu durchbrechenden Barriere geworden sind. ...

“拦路虎”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为:“原比喻拦路抢劫的强盗;现多比喻遇到的困难、障碍等”[19],这个惯用语不仅传达了基本意义“困难、障碍”,还能引发源语读者的联想,使源语读者在脑海中立即“浮现张牙舞爪的老虎”的画面,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也许有人会将“拦路虎”直译为“einimWegstehender Tiger”,这种做法是否可行呢?若该表达出现在一般的文学性文本中,目的语读者也许可以接受,还较大化地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接近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但在政府报告中“einimWegstehender Tiger”则显得太为生动而尤为突兀。所以只能提取核心信息“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将其译为“einezudurchbrechendeBarriere”,这是一种放弃向异邦文化读者展示本国语言和文化特色的无奈但也是顺应译语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的妥协。

上述三例可见译者在明确了翻译传义的最根本目的之外还综合考虑了译语特定文本的语言风格,放弃传递源语中惯用语“形象生动、口语性、通俗性强”的修辞、语用功能,最终顺应译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

然而研究发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惯用语的翻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用词不准确导致搭配不当

(4)……,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2014)

…die hebelartige Funktion der Investitionen durch die Regierung soll gut zur Entfaltung gebracht werden.

与2010年的翻译不同,这里选用了形容词“hebelartig”,虽然也正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基本意义,但“hebelartig”一词更常用于形容“具体、实在”的物体,而非用于描述“Funktion”此等抽象概念,形容词与名词搭配不当,建议使用2010年的翻译 “Hebelwirkung”,同时也可保持“术语”的一致性。

2.未考虑目的语特定文本的语言风格

(5)……,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项目续建和收尾,切实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2010)

... und es soll wirksam verhütet werden, dass Projekte halbfertig bleiben.

这里译者将“半拉子”翻译成“halbfertig”,虽然没有误翻,但“halbfertig”还有较强的口语风格,不太符合德语政治文献庄重严肅的语言风格,建议译为“unvollendet”。

(6)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2015)

In diesem Jahr werden die Investitionen im Rahmen des zentralen Haushalts auf 477,6 Milliarden Yuan aufgestockt, aber die Regierung wird hier kein “Einpersonenstück” veranstalten...

“独角戏”意为“一个人演的戏。比喻一个人单独做某件事或坚持某种意见或道理。”[20]虽然“独角戏”在德语中有意思较为相近的对应词“Einpersonenstück”,但由于这里“Einpersonenstückveranstalten”也起着比喻的作用,语言太过形象生动,不符合德语公文严谨朴实的语言风格,建议采用意译方法将其改译为“Die RegierungwirdnichtimAlleingangveranstalten … ”。

3.原文惯用语意义理解不当

(7)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自2015年起增量部分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让地方和企业吃上“定心丸”。(2015)

Der Mechanismus zur Verteilung der finanziellen Belastung der Steuerrückvergütung für Exporte soll vervollkommnet und der zugenommene Teil soll ab 2015 vollstāndig vom zentralen Haushalt getragen werden, damit die Lokalregierungen und Unternehmen eine verbindliche Zusage bekommen.

这里译者将“定心丸”翻译成“eine verbindliche Zusage”(有约束力的允诺),“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得到政府有约束力的允诺”,与原文强调“政府承诺采取措施完善机制的目的和结果是让地方政府和企业安心”的原意有所偏差,建议采取2014年的译法“beruhigen werden”,即“damit die Lokalregierungen und Unternehmen beruhigt werden kōnnen”。

上述四例可看出除常见的理解不当、用词不当问题译者也容易忽视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的顺应,特别是未顺应特定文本的语言风格。如(5)和(6)中,译者或许认为找到了较贴切的对应项,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文惯用语的修辞和语用功能,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这些看似对应的翻译却阻碍了接受主体顺畅的阅读进程,产生了一种“画风违和”的反效果。

4. 总结与展望

对于学习翻译的学生来说,关注、积累官方发布的翻译是正确翻译政治文献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方法。同时也应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翻译新词,再对照官方发布的翻译,分析两者的优缺点,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

而对于政府机构的翻译人员来说,则必须了解、积累前人成果,字斟句酌地研究公文翻译。曾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曾谈到:“我们有太多的关键词不好翻译,因为这些词产生在中国,解释权在中国,翻译权严格讲也在中国,但是我们翻译得并不是很清楚。”[21]如何掌握翻译权,更好地向世界阐述、推介中国是新时代下译者的重要责任。值得注意提醒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短短的词汇单位中,而应放宽视野,了解、把握、顺应译入语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风格,具体文本具体分析,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

[参考文献]

[1]王萍,冯奇:《整体论视阈下的惯用语对比与翻译》,载《上海翻译》,2011年第1期,第56-60页,这里第1页。

[2]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载《中国翻译》,2003年5月,第42卷,第3期,第18-22页。

[3]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载《中国翻译》,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第56-59页。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第二版,这里105-124页。

[5]王颖频,滕硕:《顺应论视角下网络双语展示中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研究——以“中德文化网”为例》,载《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6月,第163-169页。

[6]李維:《中国特色词汇的德语翻译策略探究》,载《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3年10月,第11卷,第5期,第52-56页。

[7]周荐,《论四字语和三字语》。载《语文研究》,1997年第4期,第26-30页,这里第27页。

[8]周荐,《论四字语和三字语》。载《语文研究》,1997年第4期,第26-30页,这里第27页。

[9]参见苏培成:《标点符号实用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这里第107-113页。

[10]参见林穗芳:《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这里第267-269页。

[11]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语言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Amold, 1999.),这里第65-66页。

[12]朱世英主编:《文体写作知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这里第349页。

[1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第2版。这里第13u8页。

[14]Bernhard Sowinski:《Deutsche Stilistik》。Frankfurt a.M. :Fischer-Taschenbuch-Verl., 1988。这里第284页。

[15]Bernhard Sowinski:《Deutsche Stilistik》。Frankfurt a.M. : Fischer-Taschenbuch-Verl., 1988。这里第285页。

[16]王颖频:《基于顺应理论的MTI 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研究》,载《外语界》,2005(1),第73-79页。这里第75页。

[17]温端政,吴建生:《中国惯用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这里第784页。

[18]温端政,吴建生:《中国惯用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这里第135页。

[19]《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6月,第3版,这里第784页。

[20]温端政,吴建生:《中国惯用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这里第113页。

[21]《赵启正有三“怕”:被问倒 角色摆错 词汇难翻译》,载 “中国新闻网”,2009年03月01日,最后一次登录12月27日。

猜你喜欢
顺应论语言风格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