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物资采购风险与控制

2016-10-21 18:07刘侃祥
大经贸 2016年5期
关键词:物资采购事业单位

刘侃祥

【摘 要】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包括采购、分配、使用、报废等环节,从物资采购入手,关注采购风险,制定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物资的应用价值。本文站在事业单位物资采购角度,研究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的风险与控制。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物资采购 风险与控制

一、引言

在事业单位步入深化改革的今天,加强事业单位物资管理,有利于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有利于降低服务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国有资产监察的透明化。具体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包括采购、分配、使用、报废等环节,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物资管理的正规化建设,就必须从物资管理的源头入手,从物资采购入手,关注采购风险,制定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物资的应用价值。

二、事业单位物资采购常见的风险

事业单位物资采购主要包括询价预算、选择供应商、招标签合同、执行订单、验收入库、支付货款、会计记账等环节;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的特点是物资品类多、批次多、单品数量少。采购风险存在于采购过程各环节。按照风险特点,可以分作内因风险、外因风险。

1、内因风险

(1)预算风险

事业单位编制采购预算时,为了借机争取较多的资金,存在虚报多报情况,导致预算不准确。在某些时候,因为工作任务调整,出现临时采购,不在采购预算之内,导致预算与执行不相符。在进行采购调研期间,由于论证不科学,也会导致预算与执行偏差较大。

(2)执行风险

事业单位的采购部门在决策方面缺少应有的力度,在执行方面唯单位上层马首是瞻,造成采购权分散,不利于监督;另外,采购人员利用业务漏洞,打擦边球,规避法律制裁,给采购带来风险。

(3)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包括:合同内容不完备,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条款文辞存在逻辑矛盾或歧义,合同执行不到位,违约追责不能落实好。这些都会扩大采购风险,造成损失。

(4)验收风险

验收风险绝大部分是因为人的因素,采购对象质量不合格,型号不相符,甚至发生内外勾结,以次充好,导致物资采购不合格,出现风险。

2、外因风险

(1)价格风险

在询价阶段,由于某些物资可供参考的价格信息比较少,缺少可比性,容易导致价格预算偏高。在招投标阶段,供应商各显神通,彼此串通,变相渗透,操纵招投标,提高价格。在采购权力与监管权力之间,不排除由于单位某些人的缘故,索要回扣,欺上瞒下,默许以次充好,导致价格虚高。

(2)质量风险

事业单位某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设备,复杂程度比较高,如果存在人为操縱因素,很容易出现内行欺骗外行的情况,造成采购资金浪费,采购失败。

(3)信用风险

供应商良莠不齐,信用资信造假,后续售后服务终止,付款后毁约,等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此类情况的出现,一是采购前对供应商的资信调查不完整,不细致;二是内外勾结,贪污腐化,造成采购成本虚高,采购风险剧增。

三、事业单位物资采购风险控制

通过强化物资采购全过程管理机制,明确各岗位人员责任,增进多部门联动,形成供应、需求、监督相互制约的采购风险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实现对采购风险的有效控制。

1、构建供应商管理体系

利用信息大数据平台,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根据事业单位采购标准,筛选初步达标的采购商,收集汇总各类供应商的评估内容:行业、注册资金、业务范围、商品质量、财务状况、售后服务等基本信息。在招投标中按照采购质量标准筛选合格的供应商,对入选供应商签订采购质量保证协议,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监督审查,把采购、验收的质量控制落到实处。达到防范商业欺诈,降低采购风险,提高采购效率的目的。

2、加强采购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加强采购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措施:扩大市场调查范围,建立采购定价机制,确定采购价格,选择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明确采购审批权限,定期轮换采购岗位工作人员,组织岗位知识与职业道德学习,构建完整的采购流程,把采购调查、采购方式、质量监督、账款支付、售后服务、物资入库等环节放置到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之下。

3、加强会计审核控制

财务部门对采购业务开展的审核措施包括:审查核实采购原始单据,审查授权批复情况,验证发票真伪。坚持遵守付款流程,一旦发现支付异常,立即拒绝付款,避免出现资金损失。坚持执行对账制度,通过外派人员或函证等方式,完成与供应商的定期对账,及时处理呆账坏账。对于进口采购业务,要合理防范汇率风险,备足各种证明单据,降低财务管理成本。

4、严把货物验收关口

采购验收,必须严格遵循采购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主管领导几方面都在现场共同验收制度,分别就采购对象的规格、质量、金额、采购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遇到问题立即处理,做好验收日记,对于验收合格的,出具合格证明,对于不合格的,及时办理退换货手续。

5、实施采购内部审计

建立采购审计制度并坚持执行,是防范采购风险的得力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对采购环节实行全方位的监督,把项目管理与过程监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抓住采购关键节点,严防出现营私舞弊行为。

6、提高采购人员素质

采购人员所需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具有保密意识,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所需的专业素质包括:财务基础知识,行业法律法规,物流管理知识。还需要了解本单位的工作内容与特点。具备以上职业素质的采购人员才能称之为较为合格的采购人员,才能有效防控人为因素造成的采购风险。

四、结论

总之,专注采购成本与质量要素,联动多个管理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降低风险防范难度;利用完善的管理组织构架,增强控制采购风险的力度;加强采购人员素质提升手段,弥补制度管理的僵化教条,最终把采购风险降低至最小。

【参考文献】

[1] 何冰.科学事业单位物资采购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中国经贸,2015(8).

[2] 杜红英.事业单位材料物资采购管理要点[J].现代商业,2014(9).

猜你喜欢
物资采购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浅谈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及规避
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模式探究
国有企业物资采购计算机审计方法研究与应用
新形势下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模式的探讨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