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研究

2016-10-21 20:33许敬辉
大经贸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

【摘 要】 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随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逐步确立,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新国家的实践中发展起来。本文从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社会历史地位。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思想

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产生于中共创立之初,并随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逐步确立,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新国家的实践中发展起来。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并以其为指导,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其价值主体的设定是人民,其价值的享用者也是人民。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原则,又结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科学的核心价值思想。它成功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大国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与落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内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核心概念。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强调,“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指导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进行了构想、设计和安排:在经济建设方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消灭剥削和贫富差距;在政治建设方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反对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共产主义思想风尚,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等等。

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指的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态度,以及作为他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取向准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坚信广大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讲,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在经濟方面,提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他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政策,都奉行了这一原则,比如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社会主义改造等措施的实行,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基础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在政治方面,毛泽东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价值理想,努力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形态。通过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废除封建制度,推行“三三”制原则等措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行干部参加劳动、人民参与管理及知识分子劳动化等政策的实行,切实从政治上把握住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在文化方面,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就曾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服务的,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加重视文化对人民大众的重要作用,坚持把文学艺术作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鞭策人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极其重要的环节。

(二)价值追求:坚持社会平等。

“平等”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把对平等的追求作为自己毕生领导生涯的奋斗目标。经济上的平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意味着实现个人占有和利用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认为经济的平等也需要实行统一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甚至根据我国产品不丰富、温饱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现实状况,提出实行供给制的主张。政治上的平等,主要是指公民自由参与政治决策所享有权力的频道,也就是民主。毛泽东十分关注人民民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强调官民平等,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倾向,以防止干部和群众的脱离。毛泽东对政治平等以及民主观念的认识与实践,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使社会趋向平等的目标。实现社会平等是毛泽东平等观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也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如“人民公社运动”、“三反五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价值目标:共同富裕。

为了尽快改变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毛泽东提出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共同富裕思想的系统认识。1955 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新理念。在随后的农村工作中,毛泽东又多次强调了农民的共同富裕,可以看出,他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是以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为前提的。其次,毛泽东认为只有加快对公有制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主要是需要对当时存在的私有制进行改造,来推动公有制的建设。毛泽东也重视合作化的发展,他认为走合作化的道路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在建国初期社会经济还很薄弱的情况下,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向前推进,这些弊端也日益显露。再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毛泽东认为只有花大力气发展生产力,才能帮助中国摆脱贫困,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四)价值理念: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主要是从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毛泽东看来,劳动能力应该是从广义上讲是包括人的文化知识、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能力。对于这种人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观点,也就是“能工能农”又“能文能武”。而同时,毛泽东也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在他看来,只有解放和发展而不是束缚人的个性自由,才能调动最广泛的积极力量来办大事,也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当然,这种对个性自由的解放不是没有限制的,一定要把握好自由的尺度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毛泽东社会主义价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创新和飞跃。它对于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中的优秀内容如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平等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其理念一直沿用至今。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典范。毛泽东以开放和包容的意识,上承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又不断吸收时代营养,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毛泽东并不排斥其中许多的优秀思想,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毛泽东提倡要在吸收精华的基础上,不能墨守成规,要逐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毛泽东在学习和继承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其中国化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要在内容上要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所想所盼,在形式上将先进性和大众性相结合,努力发展使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涵盖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融入了其后几代党的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毛泽东价值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他曾把人民群众比喻成铜墙铁壁。“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他强调:“共产党是为人民,为民族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并指出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毛泽东首次使用“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是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1944年为了纪念张思德同志,又写了《为人民服务》一文,全面阐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党的七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成为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以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的系列讲话,是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为了使党和人民的关系更加通俗易懂,把党和人民的关系比喻成血肉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学生和先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不能脱离群众,对待工作要极为认真,精益求精,对待人民要态度热忱,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第一次拓展。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理论继承和发展,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则; 从内容上看,它不仅涵盖了劳动这一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而且强调“发展优先”,这种优先是以劳动为主体的发展优先,是以劳动为主体的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发展优先,并且它还体现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无论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都要切实体现出人民主体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是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的结合,是在当代中国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4]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6] 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3.

[7] 郁建兴,朱旭红.社会主义价值学导论[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8]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

[9] 邹晓芟.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轨迹[J].三明学院学报,2008.(3):246-252.

[10] 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11] 焦国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7,(1).

[12] 万俊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许敬辉,男,河北省永清县人,河北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儒学。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两会”与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多维话语系统的构建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