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图案分析及发展研究

2016-10-22 02:24吕雨阶王宏付
丝绸 2016年9期
关键词:刺绣图案民间

吕雨阶,王宏付

(江南大学a.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图案分析及发展研究

吕雨阶a,王宏付b

(江南大学a.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刺绣作为旁遮普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式表现上有着浓郁的地域艺术特色。从题材、构图与色彩等方面对旁遮普刺绣装饰图案进行分析,将刺绣图案题材要素进行分类归纳,阐述了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图案的构图形式与特点,并结合色彩搭配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探究与分析现代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的变革要素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刺绣技艺进一步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便于更好地传播旁遮普地区文化。

旁遮普地区;刺绣;图案;构图;发展

旁遮普地区位于印度河五条支流汇聚之处,其横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2],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从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在此居住,辉煌的印度河文明对旁遮普地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旁遮普刺绣作为旁遮普人的心声和世界观的反映,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艺术美感。在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其精髓依然根植于旁遮普人民的生活中,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与情感,是旁遮普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些凝结汗水和智慧的刺绣满足人民内心设计创造的渴望,而不是以买卖为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真正的民间艺术。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凭借其新颖的设计和艳丽的色彩风格被人们所熟知,它是一种以披肩和头巾为表现媒介的刺绣艺术形式,这门刺绣技艺自15世纪起开始流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了艺术顶峰。虽然发展中曾受到地区分裂的影响,但这门民间艺术依然保留至今并且有了新的发展。旁遮普地区的民间刺绣是以织补针为主、平针和锁针为辅的刺绣技艺,因其如花朵般鲜艳的表现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花朵刺绣工艺(Phulkari,phul代表花朵,kari代表手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加注重于加强装饰效果,部分刺绣作品的装饰面积不断增加,以至于在缝制过程中密集得看不到基布,以适用于较为隆重的场合,这样的刺绣披肩被称为“花园(Bagh)”。女性是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的创作主体,她们将零散的闲暇时间投入这门手艺,刺绣中所倾注的汗水和创意是无法估量的。刺绣伴随着她们出生、出嫁、生育及死亡,是她们一生的缩影,其刺绣的技法通过口头传授形式代代相传,因此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刺绣风格及图案造型。

1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图案分析

1.1图案题材和象征意义

旁遮普民间刺绣图案元素多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所以图案种类丰富,表现效果十分生动活泼,其题材可分为几何线型图案、动植物图案和生活用品图案三大类,如表1所示。旁遮普地区的伊斯兰教教徒居多,在刺绣图案设计的选取上受到了伊斯兰教装饰艺术的影响,故多用菱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以及曲线和折线等线性装饰。而农业作为旁遮普地区的支柱产业,对旁遮普人有着支撑生活的非凡意义,故他们把对于植物的仰赖之情以刺绣为载体抒发。主要的植物题材有小麦、石榴、辣椒和芒果等农作物,以及万寿菊、茉莉花和荠菜等花卉,体现出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花朵中蕴含的生机与芬芳,与当地人热情活力的气质不谋而合。旁遮普人对动物的情感,也表现在麻雀、孔雀、牛、大象和鱼等刺绣图案中。在经营家庭的过程中,各式生活用品成为女人们刺绣的灵感来源,风筝、项链、梳子和擀面杖等图案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正如考尔·拉金德尔在《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设计发展研究》一文写到“创作者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案进行刺绣,她们选取的每个图案、每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象征寓意”[1]。刺绣题材的选取展现出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精神呼唤、成功与财富的物质追求、子孙绵延的生殖崇拜及对家庭美满的真挚期盼。这些图案在旁遮普女人的巧手之下,不断地为刺绣制品注入幸福、和平、纯净的能量。

表1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题材及象征意义Tab.1 The themes and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folk embroidery patterns in Punjab

1.2图案构图形式

旁遮普人在长久的刺绣实践中摸索出了有自己区域特色的构图模式,其总体装饰布局是由四边的边饰及中心装饰图案组成。旁遮普民间刺绣的边饰图案大多都由几何图案构成,亦或是选取呼应中心纹样的动植物图案进行二方连续组合排列。本文提出的构图概念是特指由不同题材组合而成的中心图案构图形式,经分析归纳出横向规律式、对称均衡式和自由式三种构图形式。

1.2.1横向规律式构图

即重复的单元纹样通过横向并列或交错进行有规律的组合排列。横向并列的单元图案通过二方延续或四方延续排列构成大面积装饰图案,如20世纪中期四彩菱纹头纱(图1)所示。这种构图式样,将单位几何造型进行平视等距离地反复绣制,加以色彩深浅的波浪式变化,给人一种组织有序的装饰美和强烈的韵律感,基布底色多以橙、红为主,这种构图模式凭借其简单利落的上身效果深受旁遮普地区年轻族群的女性喜爱。而横向交错排列的单元图案,易形成单元纹样沿对角线方向排列的视觉效果,如19世纪旁遮普西部地区几何刺绣披肩(图2)所示,其视觉效果虽比横向并列式排列要灵活许多,但色彩选用一般不超过3种。这种构图模式多见于旁遮普的北部地区一种叫“Thirma”的刺绣披肩中,以白色为底色,刺绣图案以几何组合图形为主,色彩明度和纯度较低,视觉上端庄肃穆,在传统印度教和锡克教徒的眼中是纯洁的象征,通常由寡妇和上年纪的妇女所穿戴。

图1 横向并列构图Fig.1 Horizontal parallel composition

图2 横向交错构图Fig.2 Horizontal staggered composition

1.2.2对称均衡式构图

即图案按照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形式进行排列,如三角几何刺绣披肩(图3)所示。这种构图多见于旁遮普民间刺绣——Bagh(“花园刺绣”披肩)中,用于结婚、产子等重大人生节点上,其刺绣面积较大,由三角形及菱形组合反复循环构成锯齿形视错觉,图案深纵感明显,在《旁遮普地区刺绣图案发展》一文中曾提到“旁遮普人对于刺绣的热情愈发高涨,于19世纪后半段,催生出了大面积刺绣形式,花园刺绣制品开始普及”[2]的史实陈述。对称均衡式构图作为花园刺绣的基本构图形式应出现于横向规律式构图之后,并在图案设计方面有着较明显的进步,不再是单一地将单元图案进行简单排列,而是对图案元素进行整合设计,辅以色彩落差变化,加强了图案的立体感与时尚感。需要说明的是,对称图案在视觉重量上大体一致便可,由于刺绣表达的个体差异及人工刺绣的一些不可控因素,达成完全一致的图案比较困难。

图3 轴对称均衡式构图Fig.3 Axisymmetric composition

1.2.3自由式构图

自由式构图是人物和动物题材组合的专有构图,在有限的基布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充实,图案密集不留白,视觉上富有张力。旁遮普地区的珀丁达市和法里德科特市的“Sainchi”披肩(图4),都是以这种构图形式将游园会、寺庙朝拜、集市买卖等反映旁遮普人日常生活场景的图案记录下来。其注重场景的再现和气氛的烘托,既是一种装饰艺术,又是一种氛围表现;既是灿烂的民间文化的反映,又是丰富多彩、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展现。其色彩运用最为丰富,在兼具审美价值的同时还把旁遮普地区乡民的生活环境及习俗完整地保留下来,为将来旁遮普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具有历史意义。另外一种叫作“Darshan Dwar”的花朵刺绣披肩,也正是运用这种构图形式,图案多以人物及几何图形组成的寺庙建筑为主,它不以穿戴为制作目的,而是献予寺庙为还愿所用,是旁遮普人宗教精神的物质产物,有较强的文化性。自由式构图是旁遮普人热忱豪放、虔诚真挚的性格的反映,也是旁遮普人对和平及美好生活强烈渴望的必然结果。从1845年锡克战争爆发直至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的这100年间,旁遮普地区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她们把对和平的向往绣入作品中,通过这种随意的构图形式,释放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图4 自由式构图Fig.4 Freestyle composition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的构图形式与受众群体及绣品功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横向规律式构图形式及对称均衡式构图形式是为满足人们对美观及时尚的需求,起到穿戴的实用性目的。对称均衡式刺绣作品常用于重大场合,图案面积较大,刺绣所用的丝绵线有着质轻,光泽感强的特点,较紧密的图案排列能够提高织物的装饰性和光泽度,提升绣品的审美功用。横向规律式绣品则是用于日常生活中,散点式排列的单元图案给人简洁大方的视觉感受,上身效果好,且易于穿搭,根据其受众群体的差异可分为适用于青年女性的横向并列式构图及适用于中老年女性的横向交错式构图。自由式构图在保留美观性能的同时还承载着文化与精神功用,相较前两种构图形式在内涵上有着质的飞跃,成为旁遮普女性情感宣泄的出口,寄托着人们对于神明的敬仰及美好生活的希冀。

1.3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色彩特征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特征是在长期刺绣实践中,对色彩搭配的不断美化和取舍而得到的艺术形态成果,也是旁遮普地区风俗民情的客观反映。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图案的基本色彩是金黄色、深红色、橙色、绿色和白色。金黄色作为小麦和芥花的颜色被认为赋予了自然的力量、深红色是繁荣和激情的象征、橙色是农作物的色彩象征着生长与收获、绿色代表着植物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白色则是诚实与纯朴的象征。这些颜色的使用源自旁遮普人效法自然、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意识。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擅用靓丽的色彩,通过刺绣图案的色彩明度、色相、纯度不同,构成色彩的矛盾与差异,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色彩效果,然后采用面积、形状大小的不等值配比产生了绚丽鲜艳而热烈视觉风格。其色彩特征还表现在对设计对象固有色的任意改变上,为达到作品的色彩和谐统一,旁遮普人摒弃了对象的原有颜色,使用和整体色调相协调的一种颜色或多种颜色。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搭配十分丰富,笔者根据色彩的搭配数量归纳出3种以下、3~5种、5种以上色彩搭配形式进行举例,并结合刺绣的构图形式阐述其色彩搭配特点,如表2所示。横向规律式图案所用色彩较少,相较于后两种构图形式,颜色基调晦暗,明度低,质朴素雅;对称均衡式构图的色彩搭配较前者丰富,色彩明度高,色调偏暖,热情洋溢;自由式构图配色复杂,数量超过5种,注重场景的描绘,图案错综复杂且宗教感浓郁。

2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的发展

2.1发展要素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凭借其精美艳丽的外形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受到了各国的瞩目,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这种古老的刺绣艺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其知名度不断提升,传承形式也由单一的母女相传扩展到师徒相授和教育机构培训的形式,同时由于经济政治科技等因素的介入,传统旁遮普刺绣的表现形式在方方面面进行着改变。

2.1.1刺绣工艺的变革

旁遮普刺绣的图案及色彩搭配上兼具朴质美和个性美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审美观,其商业价值也在与世界日益紧密的交流中慢慢被挖掘出来,促使旁遮普刺绣由家庭小批量生产模式向机器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传统的旁遮普刺绣所用工具仅为手绷和青铜针,刺绣者以针代笔,对图案进行绘画式的创作,所以图案造型没有固定模式,给予刺绣者充分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但是工期较长,某些精美的刺绣作品甚至需要耗费大半年的时间。而雕版印刷技术在现代旁遮普刺绣中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刺绣时间,现代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图案师会根据订单需求设计刺绣图案,通过考虑绣品的面积大小及图案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单元图案的尺寸与形状;雕版师接着进行雕版刻制;随后由工艺师准备化学染料(藏蓝色),将制作好的雕版蘸取染液进行印制;操作者需将雕版根据不同方向反复印制3~4次构成一个完整的刺绣图案,这项工作需要精神高度的集中,实时把控图案前后的承接关系。最后,绣娘们在参照线的引导下完成手工刺绣。现代刺绣工艺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旁遮普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刺绣工艺的变革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妇女们的设计创造能力,使刺绣作品缺少了个性。

表2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图案色彩搭配及特点Tab.2 The colour combin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embroidery patterns in Punjab

图1 现代旁遮普民间刺绣制作工艺Fig.1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folk embroidery in modern Punjab

2.1.2刺绣图案的发展

几何图案较动植物图案在服装搭配方面的可塑性更强,而被大量地运用在现代旁遮普刺绣中,写实图案的数量大大减少,自由式构图形态也基本消失。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现代旁遮普刺绣的图案主要是由雕版模具的图案组合而成,通常涉及到2~4个雕版单元图案,图案形态基本是呈轴对称的几何图形。值得一提的是,旁遮普人认为在邪恶力量的影响下会招致伤害和不幸,因此过去刺绣成品的角落会刺上一朵蓝色小花防止受到邪恶力量的注视,而如今的旁遮普刺绣上却再也看不到了。

2.1.3刺绣色彩的变化

基布与绣线的颜色选择决定了旁遮普民间刺绣的色彩变化。早在公元前25世纪,已有印度人使用茜草与蓝草对纤维进行染色的相关记载,旁遮普妇女也是通过采集村庄附近林地里的草本植物,遵循古老的染织方法来为基布与绣线着色,常见颜色有红、绿、橘黄及靛蓝。由于年轻一辈对染料植物知识所知甚少及传统染色技术的没落,工厂机械印染技术逐渐取代了家庭手工印染模式,费萨拉巴德和拉合尔成为了旁遮普刺绣材料加工的两大主要城市。现如今受到简约风潮的影响,黑、白和米黄色成为现代旁遮普刺绣底布的主流色彩,而绣线色彩变化更为显著,新增了亮粉色、紫红色、宝石绿和黄绿色等饱和度较高的颜色。选色跳脱了传统模式,鲜艳明亮与简约淡雅的两种色彩碰撞组合,在凸显图案效果的同时也为这门古老的刺绣艺术注入了时尚现代的活力。

2.1.4装饰范围的扩大

传统的旁遮普刺绣是装饰于头巾和披肩上作为一种特定的服饰刺绣,适用于出生、婚嫁、节日等不同场合。随着旁遮普刺绣装饰性能的提高,其装饰范围由服饰单品拓展到了上衣下裤,最后延伸至家纺设计领域。如图2(a)是旁遮普刺绣与家居靠枕的结合,用色大胆,视觉立体感强,营造了激情且原始奔放的家装氛围。图2(b)中的旁遮普刺绣链条包,时尚简练的款式搭配创新的民间刺绣图案,异域风情浓郁。图2(c)中的旁遮普传统平底鞋,采用孔雀蓝、朱红和橙色三种艳丽的色彩辅以亮片和金丝等材料装饰,在保留鞋子实用性的同时还提升了其艺术观赏价值。旁遮普刺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对旁遮普文化的传播和旁遮普刺绣这门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图2 现代旁遮普民间刺绣作品Fig.2 Folk embroidery works in modern Punjab

旁遮普民间刺绣的发展曾在20世纪50年代遭遇瓶颈,传统旁遮普刺绣的图案及风格与年轻人审美观的冲突、传统模式的工作效率低下、乡村经济衰退导致家庭分工的改变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遏制了旁遮普刺绣的成长。这门技艺之所以能重新焕发生机并在各个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根源还是其创造目的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传统模式下的旁遮普刺绣不带商业目的,刺绣中融入了女性思想和性格的形象符号,承载个性文化象征意义,寄托着上一代对子女生活幸福美满的希冀。然而在如今大环境下,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形势,不得不对其制造工艺、色彩使用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使旁遮普民间刺绣与当今社会更好地融合,其商业气息越发浓郁。

2.2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由于旁遮普地区在1947年8月14日分裂成旁遮普邦(属印度)和旁遮普省(属巴基斯坦),地区的政治分裂导致旁遮普刺绣逐渐失去其原本的制作形态。刺绣在商业化的发展中过分注重形式美感的表现而忽略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内涵体现,千篇一律的大批量生产慢慢消磨了其内在的个性美,旁遮普女人们的创意和想法无法展现,只是不断地进行机械刺绣复制。许多非政府组织一直在努力,并通过各种举措使这门民间艺术的精髓得以延续。

2.2.1兴办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文化交流展

虽然地区的政治分裂影响了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原始形态的传承,但是在这近70年的发展中,旁遮普邦和旁遮普省在延续了原始刺绣文化的同时,还产生带有自己区域特色的新型刺绣文化。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文化交流展的举办,成为了双方文化交流和连结的纽带,起到了刺绣图案设计交流和借鉴的作用。

2.2.2鼓励设计师对旁遮普刺绣的设计再造

现如今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成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旁遮普大力鼓励当地服装设计师对旁遮普刺绣行进设计再造,使其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舞台。如印度著名设计师Manish Malhotra 2014年秋冬系列(图3),通过旁遮普刺绣图案和色彩的设计与创新剪裁的印度服装的组合,塑造出了华丽端庄但不失活泼的服装性格,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这样具有设计美感的服装作品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于创作设计的热情,也有助于旁遮普地区的刺绣品牌打造,使这一古老刺绣技艺在设计的接力中能够长远地延续下去。

图3 Manish Malhotra 2014秋冬Fig.3 Manish Malhotra 2014 fall and winter

3 结 语

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图案背后的丰富象征意义展现出旁遮普人坚韧淳朴的性格特征,灵活多变的刺绣构图形式中蕴藏着旁遮普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缤纷的色彩组合则是旁遮普人审美理念的客观反映,这些图案艺术特征赋予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自由奔放,独具匠心的文化内涵,使其得以经久不衰。而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旁遮普民间刺绣的发展既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其自我实践的进化过程。设计者应在保留旁遮普民间刺绣艺术精髓的前提下,利用合理的举措使其适应市场需求,促进旁遮普地区民间刺绣文化焕发新的艺术生机。

[1]GUPTA A H,MEHTA S.Patterns of Phulkari:then and now[J].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4,11(4):179-185.

[2]RAJINDER K,GUPTA I.Phulkari and Bagh folk art of Punjab:a study of changing designs from traditional to contemporary tim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Humanities,Arts and Social Sciences,2014,5(1):35-43.

[3]李友友.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民间刺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5-126. LI Youyou.Folk Embroidery:Book of Chinese Folk Arts and Crafts[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5:115-126.

[4]倪峰,周小瓯.图案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65-70. NI Feng,ZHOU Xiaoou.Pattern Basis[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9:65-70.

[5]吴玉红.探析湖南土家族民间刺绣图案文化意蕴[J].装饰,2012(3):118-119. WU Yuhong.Analyse the folk embroidery patterns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Hunan Tujia people[J].ZHUANGSHI,2012(3):118-119.

[6]王勇.潍坊民间刺绣的色彩美感解析[J].装饰,2013(12):75-77. WANG Yong.The analysis of Weifang folk embroidery colorart[J].ZHUANGSHI,2013(12):75-77.

[7]刘子川.排瑶传统刺绣艺术特征及其文化渊源[J].装饰,2012(8):123-124. LIU Zichuan.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Pai Yao traditional embroidery[J].ZHUANGSHI,2012(8):123-124.

[8]邝杨华,刘辉.汉唐刺绣图案构图研究[J].丝绸,2014,51(8):26-32. KUANG Yanghua,LIU Hui.Study on layout of embroidered patterns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J].Journal of Silk,2014,51(8):26-32.

[9]许静,张皋鹏.羌族刺绣图案设计探源与分析[J].丝绸,2012,49(7):49-54. XU Jing,ZHANG Gaopeng.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designs of embroidery patterns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J]. Journal of Silk,2012,49(7):49-54.

[10]崔荣荣,梁惠娥.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J].纺织学报,2008,29(12):78-81. CUI Rongrong,LIANG Hui'e.Clothing embroidery and folk custom emotionality language expression[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8,29(12):78-81.

[11]刘运娟,陈东生.客家传统服饰刺绣图案[J].纺织学报,2012,33(7):116-119. LIU Yunjuan,CHEN Dongsheng.Research on embroidery patterns of Hakka's traditional costumes[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33(7):116-119.

[12]赵晶,刘冠彬,左双喜.湘西少数民族几何抽象图案中的美学寓意[J].纺织学报,2011,32(3):116-121. ZHAO Jing,LIU Guanbin,ZUO Shuangxi.Aesthetics behind geometric abstract patterns on west Hunan minorities costumes[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1,32(3):116-121.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folk embroidery pattern in Punjab

LÜ Yujiea,WANG Hongfub
(a.Key Laboratory of Eco-textile,Ministry of Education;b.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Embroidery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Punjab region has strong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me,composition and colors of Punjab embroidery patterns,classifies theme elements of embroidery patterns,expounds decomposition form and features of folk embroidery patterns in Punjab region and combines color matching rul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for analysis.Through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reform elements and problems of folk embroidery in modern Punjab region,this thesis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mbroidery skills and contributes to better communicating culture of Punjab region.

Punjab region;embroidery;patterns;composition;development

TS941.11;J523.1

B

1001-7003(2016)09-0048-08 引用页码:091202

10.3969/j.issn.1001-7003.2016.09.009

2016-01-13;

2016-07-0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9YJA76001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SZBF2011-6-B35)

吕雨阶(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通信作者:王宏付,教授,565445723@qq.com。

猜你喜欢
刺绣图案民间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刺绣新生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