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理念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
——以太原市矿机宿舍为例

2016-10-24 02:16祁红媛赖育煌
关键词:矿机宿舍历史

祁红媛 赖育煌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体育系,广东 罗定527200)



宜居理念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
——以太原市矿机宿舍为例

祁红媛赖育煌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广东罗定527200)

20世纪50年代苏联式建筑作为外来建筑与本土建筑结合的产物,构成了计划经济的时代山西历史文化建筑遗产的重要特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保留与保护这些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山西省太原市矿机宿舍历史街区为个案,掌握历史街区现存有价值建筑数量、分布情况、保存现状、文化价值和周边环境等基本信息,在考察其历史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同时,针对推进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改善和功能提升,提出了保护历史环境整体性、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等三大原则,以及更新建筑、完备基础设施和宜居等三大改造策略.

宜居;太原矿机宿舍;苏联建筑;保护原则;改造策略

2009年山西省政府公布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录,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文化遗产——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被纳入了保护范围.然而,矿机宿舍虽然被“形式”地保留下来,贴上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标签”,承担着其不可替代的文物角色作用.但是,它作为太原矿山机器厂职工的生活社区,更需要满足的是最基本的实用和审美功能.

一段工业时代的美好记忆,如今带给居民的却是更多不解和苦涩,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及工业时代的建筑遗产——矿机苏联式建筑大院,现已渐渐地沦落为无人问津的大杂院,美丽的太原工业文明社区变成了贫民窟.究其原因,仅仅原封不动地保留街区及其内单体历史建筑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使街区得到有机的保护和更新,这样,记载昔日工业、工人生活的历史街区,才会具有新时代的青春活力而不至于被时代淘汰.

因此,如何使历史街区既承担其不可替代的文物作用,且具有“宜居”的理念,应当成为我国生活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原则.本文通过研究矿机宿舍的保护原则与改造策略,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效继承历史文化街区自身的历史特征、文化艺术、怀旧情感等价值,创建新时代宜居的历史文化街区.

1 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约有90多年历史的太原矿山机器厂职工小区——矿机宿舍,位于太原北城的老工业区,这里曾是太原市最早的工人聚集地之一,也是太原市拥有近60年历史的苏联式住宅建筑群之一.2009年,山西省政府先后在太原城内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将记载太原解放初期工业建设发展历程的矿机宿舍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如图1).其中,21幢苏联式建筑和1座矿机工人俱乐部确定为历史文化建筑,并予以挂牌保护(如图2-图4).早在1976年,联合国保护文化遗存的《内罗毕建筑》指出:“每一个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和它的环境,应该作为一个有内聚力的整体而被当作整体来看待、它的平衡和特点决定于组成它的各要素的综合,这些要素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和环境地带,全部有根据的要素,包括最普通人的活动,都对建筑群有必须尊重的意义”[1].的确,矿机宿舍之所以被划入历史文化的遗产范围,是因为它记录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发展下人们的大集体生活和生产模式,且矿机宿舍从建筑形制、社区规划到基础设施的设计,都对现代小区的规划模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值得人们尊重.

图1 矿机宿舍建筑与街道规划平面图

图2 矿机宿舍苏联式住宅

图3 矿机宿舍苏联式住宅

图4 矿机工人俱乐部

1.1历史人文价值

矿机宿舍的魅力来源于“老”与“人”.一方面,“老”指的是矿机宿舍中的苏联式建筑群,它作为石写的史书,记载了矿机宿舍在工业时代背景下居民的生活百态.20世纪50年代,在中苏友好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为了做好苏联专家的接待工作,太矿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工人的居住环境,中国设计师们参照苏联的工业住宅区模式和苏联建筑风格,并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矿机宿舍陆续建起了3层标准式样的苏联式建筑.这些“合院式”的苏联式建筑,形成了和谐的社区环境和居民的共享空间,且“伙单”的分配房屋模式,构建出邻里乡亲互动的良好人际关系,开创了只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有的工业住宅居住模式.另一方面,“人”指的是矿机街区的原住民,即享堂村村民和太矿厂的退休、在职职工及其家属,他们是拢住与延续街区人脉、气脉和文脉的基石.其中,享堂北街作为矿机宿舍东西方向的主街道,平日里最为热闹和繁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重大节日,社区都定期举办庆祝活动,这些文艺活动成为太矿工人精神和山西民俗文化得以展示的主要途径.譬如七月一日,矿机工人俱乐部晚上热闹非凡,太矿厂各个车间、太矿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拿出平日里精心排练的节目来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人们齐聚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九九重阳节前后两天,太矿厂特意邀请一些专业戏曲演员以戏曲节目的慰问形式表达着对退休职工的感恩与关怀,节目大多以山西地方戏曲如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为主,观看者以老年人居多,座无虚席;元宵节前后一两天,享堂北街张灯结彩,正月十五那天下午,太矿职工在太矿工人俱乐部广场前举行一年一次、规模最大、人员最集中的传统群众性文艺活动——“闹红火”.元宵之夜,社区内各种山西民俗表演轮番登场,如扭秧歌、舞狮子和大头娃娃舞等,街区上人流不息、摩肩接踵,鞭炮、鼓钹铿锵入耳,龙灯、旱船蜿蜒起舞,高跷、竹马娜娜而行,形成热火朝天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高潮[2].此种景象,体现出工业时代影响下矿机宿舍居民的大集体活动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积极生活情绪.

1.2功能美学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矿机宿舍集住宅、交通、商业和娱乐于一体.街区中不仅建有居住性的建筑还建有学校、医院、食堂、游艺厅、合作社、小商场、锅炉房、篮球场、公共浴室和工人俱乐部等公共设施,方便人们生活.在我国,苏联式建筑又称作老苏楼,是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式建筑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建筑左右严格呈中轴对称,建筑平面和立面中规中矩;第二,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建筑形制;第三,建筑立面具有分明的“三段式”结构,“三段”指的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3].

矿机宿舍的苏联式建筑外墙砌砖,屋顶铺瓦,窗户常有砖砌图案装饰;门洞出现罗马圆拱门形制,从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可以看到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子,这些砖结构的闷顶层式苏联式住宅楼,当时又称为苏联人字房架.建筑的闷顶层式结构起到了隔热保暖的作用,这样的设置,夏天可以防止太阳光的直射屋顶带来的室内温度上升,冬天三角形的架空结构空间可以阻隔一部分冷空气直入室内.由于“合院式”的3层式苏联建筑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审美标准和功能喜好.所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太矿厂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重新规划了街区功能,拆除了大部分棚户平房和临时性建筑,在苏联式建筑群的周边陆续地建造起5至6层的板式住宅.虽然这些板式住宅的建筑形制和苏联式建筑不同,但其建造宗旨却与苏联式建筑相同,都是以功能性为主,造型简洁沉稳,注重经济实用,没有复杂的装饰,并与苏联式建筑一起解决了矿机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此外,具有凝聚工业时代工人精神的矿机工人俱乐部,它作为社区居民的精神支柱,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它是社区的活动中心,也是居民礼仪、休闲娱乐等公共活动的中心场所;从规划设计和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它作为矿机宿舍空间序列和建筑群体的高潮和中心节点,起到一个控制、统率全社区的作用.譬如:除了重大节日的文艺节目表演能使社区居民云集在街道和矿机俱乐部之外,还能让社区民居齐聚一堂的集体活动莫过于“关饷”了,这个从古代军饷演变出的新名词,在今天矿机宿舍年老的退休职工口中还可以听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矿机俱乐部东面侧翼的老年游艺室平时作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每到月底的某一天,退休职工就在这里云集,等待发工资,人们闲话家常,其乐融融.

总之,苏联式建筑群与社区原住民相互融合是矿机宿舍历史街区文化得以持久兴旺的原动力.在我国,人们大多具有聚群而居的社会属性,“合院式”的建筑规划模式,冲破了中国传统居家建筑单门独户的束缚,使人们邻里与共,相辅相助,和谐愉悦,体现出中国安居乐业的传统价值观和人文内涵.同时,矿机宿舍承载着太多社区居民的回忆,就像一座活化的工业文化博物馆,具有无价的情感价值.

2 保护原则

见证了工业文化繁荣景象的矿机宿舍,如今却变得残旧不堪、破旧脏乱,失去了往日的模样.原来见证工业文化的工厂,现在大部分转移和拆除,只有职工宿舍还在原地坚强地等候.由于社区内的苏联式建筑年代久远和不懂专业维修等原因,有的被改建,有的被废弃,原来的社区规划面貌现已变得面目全非,随处可见破败不堪的现象和肆意停车等问题(如图5).同时,由于社区的物业公司疏于管理,人们在苏联式建筑周边不仅随意搭建起棚户、圈起了地,还肆意堆放废弃物或种植一些农作物,整个社区呈现出新旧建筑样式共存的状态,以及破旧与崭新、萧条与繁华的景象打破了城市连续统一的街道肌理(如图6).

作为20世纪50年代欢歌笑语的矿机宿舍生活街区,50年后变成了怨声载道的破旧街区,矿机宿舍究竟是保护还是拆除,是每个矿机居民所关心的话题.针对这些问题,2015年7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件,矿机街区的规划被提上议事日程.借鉴国内外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现状,对矿机宿舍街区进行科学的保护应遵循以下个基本原则.

图5 矿机宿舍街道现状

图6 矿机宿舍苏联式建筑现状

2.1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原则

城市是由建筑、空间和人构成,且城市的美从来就是一种整体的和谐,只有将建筑、空间和人三者统一,共融共生,才能达到完美的和谐.如果原住民不断减少,传统文化的基础就没有了,那么文化会逐渐消失,没有文化人居住的空房子,最后留给后人的也只是一座毫无历史背景的空城.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认为:“以现在的建筑模式,基本不能形成有亲密文化的社区,这样,社区文化就会慢慢消失,人的心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城市的气质也会变化,当人们把记录了城市记忆的建筑摧毁之后,人们在文化上就没有了参照,重新来守护自己仅剩的文化会变得很难”[4].因此,加强保护矿机街区的历史建筑环境、传统经济和人文网络的整体性,保护具有传统的工业文化建筑和延续时代居民积累下的民俗文化,才能真正地保住矿机的历史,更好地保护街区风貌,提升其珍贵的综合价值,从而激活居住活力.基于以上理念,对矿机宿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时应该对破坏社区整体性的非法建筑和临时棚户进行拆除.整治与历史风貌不协调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的构造做法,力求维持街区风貌的原样.同时,加强街区绿化,形成空间格局与建筑和谐共融的景象.

2.2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实体的保护要求,强调事物的“真”与“实”,而并非复制与造假.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遵循原真性的保护观就要求保护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环境,以及建筑的构成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及装饰特色等,以延续历史信息的原真性、真实性[5].王澍认为:“建筑的本义是守护大地,守护生活,建筑不是用来打广告的,传统建筑一直是特别带有本质力量的,在守护大地、守护生活、守护自然方面,没有比它做得更出色的”[6].的确,许多优秀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随着时代的变迁,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出现的新建筑替代了设施陈旧和具有历史韵味的老旧建筑,越来越多的城市街区开始变得模糊成一片,到处高楼林立,一个CBD紧接着一个Shoppingmall之后又是一个CBD紧接着另外一个Shoppingmall,人们行色匆匆,自顾不暇.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推倒历史建筑的同时,城市生活的历史和文化也随之消逝.虽说在今天古旧街区的保护与拆除过程当中,人们常常会听到异地重建,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脱离了原有的土壤,脱离了传统和街坊邻里,那么重建,也只是套上了一个不太合身的躯壳罢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异地重建只不过是一种代价昂贵的改进方式,不仅不符合矿机宿舍原住民的消费水平,且大拆大建的粗放建设模式早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同时,此种模式极大地浪费了既有资源,制造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更破坏了城市的历史文脉[7].

此外,将年代不同和地域不同的老物件从各地收回来胡乱混搭,不分类、不说明的混挤在一座建筑中,还美其名曰再现古旧建筑的历史风貌,如此种种改建行为,也非还原历史建筑之道.所以,矿机街区环境、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态度都需要建立在审慎严谨、专业细致的基础上.恢复历史建筑要请建筑专家,连老百姓都懂的道理,修复的负责人更应该严格去执行,综合先进技术对旧建筑进行“真”与“实”的保护,让它适应社会需求的改变而继续有生命力的“活”下去.同时,要小心地保护建筑的真实性,尊重其原生的本土环境,让历史建筑有尊严地走向未来,才是对人与城市的尊重和负责任.

2.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人类开发利用建筑只有两种方式,即新建与再利用[8].物品再利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传承,是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实现的前提,就是指旧的东西在没有用坏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再利用,建筑也是同样.从彻底的唯物观点看,所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为了利用,从来就不存在不为利用而进行的保护[9].合理利用是一切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的前提.矿机宿舍属于生活型住宅社区,记载的是工业背景下老百姓生活与生产的故事,它不属于商业街道的形式,不能用做旅游开发等以营利为主的街道.因此,不能一说道历史文化街区就惯性思维将它改造成古旧商业步行街,这是不尊重城市历史的莽撞行为,这种“一把抓”的改造模式是行不通的.

对于矿机宿舍,人们不仅要学会保护历史遗产,而且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它,通过运用功能置换的方式,唤起历史建筑的情感、文化和使用价值.譬如将古旧闲置的工人俱乐部改为工业遗产展览馆或山西民俗博物馆等为公众提供文化知识和娱乐的公共场所,让不同时代的人们通过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感知不同时代的历史社会面貌,达到纪念、教益和认同等作用.同时,恢复社区内旧有篮球场的使用功能,并添置基础的健身设备和公共休闲设施,创建邻里交往的人文环境,以传承工业文化社区的和谐邻里之交.根据调查显示,增加社区中的公共开放场所,有利于居民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合理利用一些历史建筑有利于增加其使用率,且逐渐恢复其生机.

总之,历史建筑虽老,但规划利用的思维不能老,应该与时代潮流同步更新,甚至抢先一步为使用者考虑周到.同时,历史遗产的老旧不等于无生命,只有与时俱进地合理利用、永续利用这些历史文化,才能使它们永葆青春.

3 改造策略

由于矿机宿舍建筑质量差、人居环境质量欠佳、基础设施残旧、消防设施短缺、市政设施简陋、现状道路凌乱破旧等一系列原因无法满足现代城市街区的发展需要,导致年轻人不愿继续居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往往选择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中高档小区生活.出于种种原因,只有一部分中老年人还继续居住在这里.久而久之,跟不上时代转变的矿机宿舍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和遗忘,等到历史街区消失殆尽时,再回过头来谈保护和改造已为时已晚.因此,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发展的生活需求,对矿机宿舍建筑的改造与基础设施的更新势在必行.

3.1建筑的更新

建筑的核心精神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建筑与环境相融相生是矿机宿舍新旧建筑改造的核心要求.要知道古旧不等于破烂,再好的古建筑,如果歪歪扭扭、瓦缺墙残、油漆剥落,相信也留不住人们离别的脚步.对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不仅要有历史的韵味,也要有时代精神的样貌.

根据历史建筑的价值和不同建筑的保护要求,对矿机宿舍历史建筑的保护大致分为两类:保护修缮类和拆除更新类.一方面,对苏联式建筑的保护修缮遵循“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原则,抵制粗制滥造和修旧如新,因为粗制滥造的建筑,无论是结构布局、用材用料和施工技术还是装饰工艺都山寨得让人想扭头就走,还妄谈什么教育意义和追忆怀念.要知道,古建筑的修复本来就是为了还原历史,保留原有街区的风貌韵味,坚决杜绝发生偷工减料和以新换旧的状况,因为这些做法会使历史建筑面目全非、古韵无存.另一方面,运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形制对社区内6层板式住宅楼和非保护类建筑进行拆除重建.譬如,新建建筑可以借用苏联式建筑的特点,统一新旧建筑风貌,达到新旧建筑的呼应与交流.

同时,社区内紧邻历史建筑的新建建筑不宜建得过高,以免影响古旧建筑的采光,最好还是维持6层的建筑式样,并建造地下停车场,杜绝地面上肆意停车的现象.因为有专家做过可行性研究,在建筑回收成本方面,6层形制的住宅楼是最理想的.不仅如此,人们住的楼层越高,自发出门的愿望就会减少,这意味着住高楼层的居民生活比低楼层的更乏味,享受街区生活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并且6层住宅不需安装电梯,人们从自己做起、从住宅做到绿色出行,节能环保.此外,如果在历史建筑周边建高层建筑的话,会使苏式建筑群与新建建筑产生距离,各自形成独立的生活圈,那么矿机社区的工业大集体生活文化就会逐渐消失,这是万万不可取的.但是,由于建筑要满足社区各个年龄层居住人群的不同需要,所以,在不影响社区内苏联式建筑采光和不产生独立生活圈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在社区外围的临街处建造商铺与住宅一体的高层建筑,为小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帮助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

3.2基础设施的完备

由于矿机宿舍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所以社区内经常伴随有下水道瘫痪、管线老化、街道井盖残缺、露天垃圾站清理不及时等问题的发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及时改善与提高社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民居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品质,加强交通与停车的建设,以使社区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譬如修缮和增加社区街道的照明系统、止路装置、无障碍通道、道路标识系统和卫生类设施,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为人们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同时,增添社区内的景观小品和公共椅凳设施,可为社区居民的交流交往提供一个亲切友善的空间.

此外,对一些影响社区整体肌理和建筑风貌的基础设施进行重新设计或结合历史痕迹、事迹的回忆进行设计,使其作为历史文化宣传的媒介,与社区建筑一起延续历史文化的传统基因.对休息服务类设施、信息导向类设施、公共卫生类设施、交通安全类设施和城市管理类等设施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不会因为外形和装饰等因素的不协调而破坏街区的整体性.总之,新建筑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更新都要建立在尊重历史又符合大众需求的基础上,才算真正地做到了对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保护.

3.3宜居的理念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首次提出城市的概念:“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在国际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共识,宜居是一个广义概念,包含安全、健康、便捷和舒适等,涉及城市生活质量的诸多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总是要落在人居环境上,而评价人居环境的尺度就是宜居[10].

宜居,是城市功能性与精神性的完美体现,要求不仅仅是住得舒服,要有优美的生活环境,也不仅仅是看得悦目,要有整齐划一的街道设施,还要有精神上的满足,要有一定的文化体系.

打造宜居的矿机宿舍街区环境,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关心矿机宿舍的原住民生活圈和消费水平,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建造符合本地区的建筑,既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殊性,也要考虑经济适用的原则,强调大众的公平性,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才是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的最佳体现.因为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和气质的完美结晶,更应浇灌人民特质的内涵,做到契合大众审美和实用环保.第二,重视绿色发展;2015年米兰世博会向世人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对绿色公寓——垂直森林;同时,碧桂园新推的森林城市项目也充分向人们表明:回归田园、绿色生态环境意识是当今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优化“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关系,做到和谐发展,创建绿色健康的生活家园,是每个矿机居民的期望.第三,注重文化传承.文化是环境的人为部分,自有人类活动以来,人的生活就处在某种特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内,人类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和创造活动,居住空间设计便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产生了特定的文脉意义[11].

不断经历磨练的土地,不同文化的聚集,不同时间的叠加与交叠,矿机宿舍历史街区必须让人们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家庭、一种文化的积淀.同时,因为城市最重要的价值是文化,它触发了人们的感慨,激发起人们的回忆,所以人们要刻不容缓地保护充满这些美好回忆的历史载体,做到建设一个矿机宿舍居民日日夜夜所期待的既能满足物质需求又能提供精神文化享受的历史文化街区.

总之,是金子总会闪光,矿机宿舍作为有历史文化和建筑打底的街区,虽然暂时蒙上了一层薄雾,但是通过人们的努力保护和修复就会使它熠熠生辉.对矿机宿舍而言,文脉的延绵不绝,才有街区的生机勃勃.保护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是矿机宿舍改造的首要任务,如果对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只是贴上保护的“标签”而不进行宣传和保护的话,久而久之,反而拖延了街区的复兴之路,使其走入门可罗雀、半死不活的尴尬境地.所以,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现代的新科学技术,以“街区复兴”为目标,坚持“保护传承、有机更新”的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分骤实施的策略,打造新时代下的宜居矿机历史文化街区.

4 结语

城市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毁坏与保护还是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是人们必然面临的选择,不能因为有开发商人们就必须改变生活,改变人们所拥有的一切,更何况历史文化街区实际上承载了太多太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人们的感情、家家户户的故事.从2009年建筑的挂牌保护到2016年,7年的时间,思维决定出路,执行重于一切,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的振兴虽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却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以一种科学、系统的方式去打造,完全有机会使它重放光彩.人们坚信美好的宜居环境,不只是要依赖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它还要依靠更多精神的美好记忆来共同、多样传承.如果人们能够重拾对某种生活方式产生回忆的整体氛围,将过去与未来有机的连接,那么对于历史街区的留与变,就似乎不再是一个问题了,而是同步的,是进行时.

[1]单德启.安徽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佚名.闹红火[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78816.htm.

[3]佚名.苏联式建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921205.htm.

[4]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王澍谈传统文化与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4-09-05(6).

[5]业祖润.北京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王澍谈传统文化与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4-09-05(6).

[7]李亦哲.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与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80.

[8]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9]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邢爱婷,赵玉洁,王汉杰.“城饰”,让生活更美好[N].中华建筑报,2014-11-14(4).

[11]周立军,陈伯超,张成龙,等.东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海雷)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under the Idea of Livability in Cities——A Case Study of Kuangji Living Quarters of Taiyuan City

Qi Hongyuan Lai Yuhuang

(Department of A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uoding Polytechnic, Luoding, Guangdong 527200)

The Soviet style architecture in 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foreign and local architecture, constitutes a dispensable part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hanxi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ith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full swing, how to retain and better protect them is an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of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Kuangji living quarters in Taiy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the paper collects fairly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the overall number, distribution, conservation status, cultural value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its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livability; Kuangji living quarters of Taiyuan city; Sovie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principl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2016-05-04

祁红媛(1988-),女,山西太原人,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历史与文化研究.通讯作者:赖育煌,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E-mail:1025472899@qq.com

10.16169/j.issn.1008-293x.k.2016.08.18

TU87

A

1008-293X(2016)08-0098-09

猜你喜欢
矿机宿舍历史
热得快炸了
杭州芯片公司VIDTOO计划推出新型Grin矿机G1
一种新型溜井放矿系统在某磷矿的应用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最多支持36块显卡 德国水冷品牌AlphaCool推出矿机机架
挖矿世界的权力游戏
新历史
热得快炸了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