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研究*

2016-10-25 11:33瞿云华徐金秀王笑盈
外语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及物动词英汉介词

瞿云华 徐金秀 王笑盈

(浙江大学,杭州 310058)

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研究*

瞿云华 徐金秀 王笑盈

(浙江大学,杭州 310058)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词类对比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动词研究。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英汉动词的对比分析需要一套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即构建一套分类和语法意义大致统一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及物性、价、线性组合和语言的实际使用构成本体系的4大标准。从总体框架看,英语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双及物动词和短语动词。汉语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这些大类按照价分成子类,子类又按照动词与其他词的线性组合关系分成若干小类。这样的分类体系基本保证英汉动词句法和语义分类的对应,有利于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

英语动词;汉语动词;分类体系

词的指称行为或事件者为动词(王力 1985:24),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因而研究动词具有重要意义。动词研究是英汉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英汉对比研究大多建立在各自孤立的动词分类体系之上,忽视英汉动词在句法和语义上的联系,分类标准较为单一、不够系统,无法满足英汉动词对比的需要。同时,这些研究也只是针对某一动词大类,忽略动词小类的划分,导致对动词的认识不够细致,对语言教学和机器翻译来说意义有限。另外,这些分类方法也普遍都不够形式化,无法满足自然语言处理的需要。目前亟需一套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为英汉动词对比研究和文本自动处理服务。

1 英语动词的分类体系

英语是富于形态变化的语言,很多语法学家按照形态(Eastwood 1994:5)和语态(Yule 2006:76)将英语动词进行分类,也有许多研究者根据语义(Vendler 1967,Biber et al. 1999:360)、价(Biber 1999:358,Herbst 2004)、线性组合(Alexander 1988;Villavicencio, Copestake 2002)和带宾语的情况(Ralph 1966:100,Quirk et al. 1985:56,Briscoe et al. 1993)进行动词分类。

依据形态,英语动词可以分成原形、第三人称单数形、过去式、完成式和进行式。按照语态的不同,英语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动词的形态和语态都是通过动词表层的变化来分类,要在本质上区分动词需要从语法意义入手。

采用语义作为分类标准,Vendler认为动词有4类:活动动词(如run)、目标动词(如build)、成就动词(如recognize)和状态动词(如love)。Biber从语义上区分简单实义动词和复杂动词。简单实义动词分为活动动词(如bring)、心智动词(如ask)和通讯动词(如think)等7类。活动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带直接宾语,如give;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run. 这说明及物性和语义可以结合,作为动词分类的标准。复杂动词包括短语动词,介词性动词和短语介词性动词。按照语义分类会出现类别界限不清晰的问题。

根据动词的价,Biber将动词分为一价动词(只和主语结合使用)、二价动词(与主语及另外一个成分结合)和三价动词(与主语及另外两个成分结合),把动词的这种配价模式(valency patterns)与将动词分为系动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分类方法结合,以此区分9种配价模式:SV(主语+不及物动词)、SVA(主语+不及物动词+必有状语)、SVOd(主语+二价单及物动词+直接宾语)等。SVA结构的必有状语部分,有时根据语境可以省略,所以区分SV和SVA较有难度。AValencyDictionaryofEnglish(Herbst 2004)将动词分为零价动词、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及三价以上动词,并且参照语料库中的具体实例详尽列出每个动词的配价模式。该词典只抽取较为常用的动词进行描写,致使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模式多出现变体。故而配价模式亟待扩充,以充分反映实际语言使用的复杂性。

根据动词的线性组合,《朗曼英语语法》基于动词与介词、小品词的组合将短语动词分为动词+介词(及物)、动词+小品词(及物)、动词+小品词(不及物)、动词+介词(不及物)。Villavicencio和Copestake根据动词与小品词的组合,将短语动词具体分成动词+小品词+介词短语等11个小类。这些研究都是对动词使用模式的简单描写,分类后得到的类别较少,残留着“短语”和“句子”等较大的语言使用单位。

着眼于动词带宾语的情况,Ralph 认为按照动词后的补语来区分动词十分合理,及物动词用名词或者代词充当补语;连系动词带形容词作补语,修饰主语;不及物动词之后不带补语,他认为没有必要进一步区分不及物动词。Quirk将英语动词分为及物、复杂及物和不及物。及物动词的特例是双及物动词。他认为从线性组合上看双及物动词有6种情况:①动词+名词+名词,②动词+名词+介词短语,③动词+名词+that从句,④动词+介词短语+that从句,⑤动词+名词+wh从句,⑥动词+名词+to do. 可见,按照动词的及物性分类和按照线性组合分类有时可以结合起来的。Sanfilippo将英语动词按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分为30小类,但是并没有给双及物动词划分小类。这些分类都是从动词的语法结构着眼,但是这样的分类还是显得不够细致,即便是像Sanfilippo这样分成30小类,但是其复杂的分类方法会降低学习者和机器的学习效率。

Levin(1993)从句法和语义二者结合的角度给动词进行分类。他根据动词在使用NP和PP补足语之后出现的交替(alternation)现象,将3024个动词分成192类。及物性与不及物性的交替可以以两种形式出现,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NP V NP 与NP V交替,另一种是 NP V NP与NP V PP交替。他的分类很细致,如材料/生产交替(不及物)类动词,分为可交替动词和只有在使用into时才可交替的动词。可交替动词称为生长动词,如:develop只有使用into时可交替动词称为转变动词(turn verbs),如:alter但是这种分类只考虑名词性短语和介词性短语,完全忽略形容词性短语和副词性短语等可能对动词的语法功能起一定作用的成分。VerbNet在Levin的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部分词类,给每个动词都标注题旨角色(主事、受益者等),语义限制(有生命、人类等)。这种分类方法目前的覆盖范围还较为有限,因为只有将所有英语动词进行语义和句法标注之后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使其实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2 汉语动词的分类体系

汉语动词的分类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分类方法大概包含以下几种:按能否重叠分类(朱德熙 1982:26),按动词带后缀的情况分类(朱德熙1982:57),按语义特征分类(黎锦熙 1992:108,马庆株 1992:13),按价分类(范晓 胡裕树 1995:156,袁毓林 1998:99)和按带宾语的情况分类(赵元任 1979:292,马庆株 2010:94,郭锐 2002:190)等。

按照动词的重叠情况分类,有的能重叠,如瞧瞧;有的不能重叠,如姓。重叠式又可以分成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和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鼓励鼓励)。按照动词能否加后缀“着”、“过”、“了”分,有的动词能加,如睡、写;有的动词不能加,如姓、给。

无论是根据动词能否重叠分类还是按照加后缀与否进行分类,都不涉及动词的语法意义,这种分类方法并不适用于形态变化不太丰富的汉语。而且有少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带“着”、“了”,能够重叠,因此这样的分类方法不具有足够的排他性。

黎锦熙把动词按语义分成外动词(处分事物和经验方法等8类)、内动词(通常动作和关系他物等5类)、同动词和助动词。马庆株认为汉语动词由语义上自主与非自主的对立形成一个动词分类系统,具体是将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又分为属性动词和变化动词。但是黎锦熙的分类对某个动词归属于哪个语义类,并没有一个名确的标准。马庆株的分类虽然有其自己的标准,但是在具体划分时也有很多困难。

依据价分类,范晓认为应该依照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着的强制性句法成分的数目来定价。在一个动核结构里联系着一个动元的动词是一价动词,如醉;在一个动核结构里联系着两个动元的动词是二价动词,如看齐;在一个动核结构里联系着3个动元的动词是三价动词,如要求。袁毓林具体分析1,640个汉语动词,将价分化为联、项、位和元4个平面的配价层级,按一元动词、二元动词、准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分别描写每个动词的配价、配位情况,着重讨论动词所能支配的各种从属成分的语义角色。

依据后接宾语的情况分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赵元任将动词按照所带宾语种类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还有双宾动词。赵元任尝试将英语动词的分类体系应用于汉语动词分类。英语对动词的区分往往是语法上的,动词后直接接宾语的就是及物动词,不能直接接宾语或者需要介词引导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所指的动词是动作动词,用来叙述事物的动作或变化。马庆株将汉语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又进一步分为体宾动词(只能加名词性成分),谓宾动词(只能加动词性成分)和双宾动词(既能加名词性成分又能加动词性成分)。郭锐的研究表明76%的动词可以带宾语(包括真宾语和准宾语),根据能否带真宾语,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郭锐认为动词所能带的真宾语有体词性和谓词性之分。根据动词能带体词性宾语还是谓词性宾语,可把及物动词分为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可见,汉语动词可以根据及物性大致划分为及物和非及物两类,大类下还可以根据宾语的句法特点继续细分。先前研究者的分类都较为笼统,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下位分类不够完善彻底。

但是目前除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将汉语动词分为及物、不及物和双及物动词之外,各大类的下位分类并不统一,这是当前动词分类研究的一大瓶颈。

目前主要英汉语动词的分类情况可以归结如表1:

表1 英汉语动词主要分类方法对比

3 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构建的标准

目前与英汉动词分类体系的有关研究几乎没有,即便进行了对比研究,也只是对前人的分类研究进行综述,并没有提出细致的适用于这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分类体系。所以很有必要建立一套英汉对应的动词分类体系。

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中动词的分类标准是多重但统一的,是综合考虑动词的及物性、配价和线性组合的结果,充分地尊重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现分别将本体系建立的标准解释如下:

第一,英语和汉语动词都可以按照及物性分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又是孤立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词形变化,而英语是富于曲折变化的语言。因此,不能从形态上就两种语言进行对应的分类。但是,这两种语言又有相似点,例如都是语序较为固定的SVO语言。除此之外英语和汉语都可以按照及物性分类,许多著名学者都按照动词后跟宾语的情况,将动词划分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有些还将双及物动词单独分为一类。王力(1999)认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名宾动词和非名宾动词的区分,都是借助同现的宾语来考察动词的小类。这是因为宾语的情况比较复杂,从中可以折射出动词的复杂性。因此,我们认为将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按照及物性分类是切实可行的,而且能够折射出动词丰富的功能。

第二,价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中文信息处理中,亟待解决语义形式化的问题。语义可以计算,而在计算中须要用到配价理论。语言的使用是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价正是对这一关系的表达,配价语法就是一套关于词(类)组合关系的语法。及物性反映动词与其宾语之间的关系,使用价的概念不但动词的宾语可以参与配价,动作的发出者也可以参与价量的计算,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表现动词的使用情况和语法功能。鉴于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表明词类结合力方面的优点,我们引入价的概念。目前基于动词配价的研究和词典编纂也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功,说明价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此外价类的数量极其有限,把简洁的价和复杂线性组合结合起来,可以使分类细化而又不至于过于庞杂。“价”是配价语法借用的化学名词,主要指动词和其他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对动词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袁毓林 1998:4)。配价语法将动词视作句子的中心,“价”是针对词汇而言,主要体现词汇的组合能力。动词能支配的行动元的数目,就构成动词的配价。较多学者认为应将补足语(行动元)的数量作为定价的基础,因为补足语被认为是必有成分。但是由于词汇的使用方法极其丰富,其使用还受到语境等条件的影响,有些词还会出现变价的情况,所以价位的确定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例如,I came slowly和I came home.以往的学者大都认为I came slowly中slowly是说明语,不是句子的必有成分,不能参与配价,所以came是一价动词。而I came home中的home是必有成分,可以参与配价,所以came又变成二价动词。这种变价现象在英汉语中都存在。汉语动词如“扔”,在“扔了一件衣服”中是二价动词,而在双宾语结构“扔我一个球”中,就变成三价动词。可见,动词的变价和及物性的变化紧密相联。之所以要采用及物和价两方面的区分,是力图将两种分类方法结合,在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上综合考量,得到更为细致的分类。不及物动词、单及物动词、双及物与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有可能是一对多的关系。不及物动词,如“看齐”,就不是一价动词而是二价动词。由此,及物性与价结合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动词分类。总体说,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英语和汉语中都有零价动词,这些动词通常是天气动词(陆俭明 沈阳 2003:131)。这些词常跟表示时间或处所的词连用。时间处所属于说明语,不能参与配价,所以是零价动词。英语中rain等表示天气的动词就属此列。但是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些动词也属于一价动词,是一价动词的特殊情况,主语it是其补足语(Bethke 2003),因为英语中的it代指天气,与动作的发生有直接联系。汉语中下雪、刮风这类天气动词实际上是动词加上宾语的结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也没有将其作为一个词进行收录。基于以上原因本体系中将动词分为3个价位,没有出现零价动词。

第三,单纯谈论某一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是一价动词还是二价动词,并不能有效反映动词的句法特征。谈论动词的类型就须要研究动词与句子中的其他词类的线性结构组合关系。大多数英语动词同时提供这样的选择,或是只带主语,或是只带主语并将某种事物作为直接宾语,如He paints every day(paint的不及物用法)和Yarkov paints portraits of friends(paint的及物用法)。这说明大多数英语动词既可以充当不及物动词又可以充当及物动词。汉语中也有相似的情况。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常常会有这种语言现象,即一个词兼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用法。如“她走了。”(“走”的不及物用法)和“她走台步。”(“走”的及物用法) 虽然像“走台步”这类用法,有学者认为是介词脱落后所造成的特殊形式,但是至少从结构上来看,这是动词的及物用法。动词的使用方法和意义包含在其线性结构组合关系中,只有剖析在动词前后出现的其他词,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动词的使用方法。所以使用词类组合的形式将动词分类,能将无限的语言使用囊括至有限的组合类型中。胡明扬就曾这样阐释过词类与线性序列的关系:词类事实上就是聚合类,是根据词在句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共同功能特点来归类的,句法结构则是组合关系,也就是词类的线性序列(胡明扬 1996:4)。所以,须要建立一个以动词线性组合关系为标准的动词分类体系,以便更好体现动词的功能特点。同时,要看到价和线性组合是紧密联系着的,周国光指出动词的配价能力要进入一定的句法结构才能显现出来,如N+V,V+N等,这样的配价结构就是这里所说的线性组合(周国光 1994:104)。

第四,动词的价位、线性组合还与语境有关。“心想买点试试吧”这句话出现在具体语境中,交谈双方都清楚对方所指,所以句子的施事不出现,看似缺失一个配价成分,但是该成分却隐含在具体语境中。这种价位的缺失和线性组合的缺少都与语境密切相关。所以,不能孤立地研究动词。Cech等提出以语言的实际使用为配价的依据,并通过计量语言学的方法验证这种研究方法的可行性(Cech et al. 2010:292)。陆俭明(2003)曾指出汉语词类在研究动词的配价时,要使用真实的语料,从总体上把握动词的配价和线性组合,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动词典型的使用方法,对部分动词出现的如价位异常等特殊情况可以结合语境进行个案分析。以语言的具体使用为动词的分类标准,可以摆脱那些脱离语言实际使用情况的理论桎梏。总之,英汉动词按所带宾语的情况都可以分成及物、不及物和双及物3大类,采取这种分类方法,可以达到大类上的对应。句子最终是要用来表达意义的,动词意义的完整表达需要和其他词或词类结合,价是动词与其他词或词类结合能力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动词语义层面的信息。英语和汉语动词都可以分为一价、二价和三价3类。汉语和英语都是语序相对固定的语言,动词之前多是主语,动词之后多接宾语。用线性组合的方法,可以勾勒出语言使用的线性顺序。由于语言的特点,我们无法将所有的句子列出,要描述英语的句子,我们需要一个对句子线性组合的大致描述。英语如此,汉语更是这样。句子的使用多种多样,但是线性组合是有限的,所以可以将线性组合作为英汉动词分类的标准。在具体语言使用中动词还有可能出现变价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掌握动词的主要使用方法和词类归属之后,进一步考虑语境因素,有针对性地研究某些语言的“异常”使用现象。这也就是本体系在按及物性将动词分类后,要引入价、线性组合和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的原因。

4 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的实践

4.1 分类体系的层次

鉴于既往动词分类体系的不足,根据上述4个分类标准我们提出一套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该体系包括:

总体上,本文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在大类上保持基本一致。大致框架是首先按照及物性将英语动词分为不及物动词、单及物动词、双及物动词和短语动词,将汉语动词分为不及物动词、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

与汉语相比,英语短语动词是英语特有的动词词类,它由动词和介词、小品词或小品词和介词组合形成,并且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例如The washing machine has broken down again和She threatened to burn the house down. 前者是短语动词的不及物用法,后者短语动词的小品词down发生移位,因而宾语夹在动词和down之间,这是短语动词的及物用法。继而短语动词可分为动词+介词,动词+小品词和动词+小品词+介词3类,又从线性组合着眼将以上各类分为若干小类。学界就动词和介词、小品词或小品词和介词组合形成的特殊动词的词类归属和定义展开过不少争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我们的体系重在体现短语动词的功能,故而将动词和介词、小品词或小品词和介词组合形成的特殊动词涵盖到短语动词的大类下。

其次,按照价对以上各类动词划分从一价到三价不等的价类。

再次,在这些已经依照及物性和价划分而成的大类下又根据线性组合分为若干子类,子类下再划分出小类,小类也按照线性组合进行细致的划分。

最后,可以利用检索工具在经过词性、句法标注的大规模语料库中检索,得到某一大类或者小类的频次和百分比等信息。对某些超出或低于预期的情况结合语境进行个案分析,以全面考察动词的实际使用。这样就避免凭空谈论某一动词属于什么词类,而是将其词类与具体的使用结合起来。

集合4大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较为合理,在单一分类方法无法得到明晰且满足英汉句法和语义基本对应的划分的情况下,能有效区分英汉动词,同时便于在进行分词处理后进行自然语言处理。下文将以单及物动词和英语短语动词为例详细介绍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

4.2 汉语单及物二价动词分类实例

事实上,已经有学者使用线性组合对动词进行过区分,并取得一定成功。王俊毅借鉴配价语法对动词分类时采用的“消元法”,在删去可有补足语和自由说明语的汉语基础句中讨论动词及物与否,在基础句中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不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王俊毅2001:19)。他运用这个标准对5,096个动词进行分类,讨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下位分类。他的分类是线性组合与配价相结合的产物,很有参考价值。但是因为他只讨论基础句,所以例句大多较为简单,每一类动词的结构式也过于简洁。例如他对二元及物动词的研究,发现其基本句式是N1+V+N2(V),例如:我交了几个新朋友。在本分类体系中将N1+V+N2(V)这一基本句式进行详尽分类,具体分类如下:

表2 汉语单及物二价动词“动词+N(V)”的线性组合类型及例句①

“N1+V+N2”中N2是名词性宾语,这说明V是及物动词。其后“N1+V+一个N”和“N1+V+两个N”等说明与动词结合的两个价位的实现形式较为多样,可以通过两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或3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等结构实现。“线性组合”参照动词的实际使用情况,具体描写这些结构多样的线性组合形式。

同样,英语动词也可以这样划分,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共性,例如动词后面可以跟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且还可使用被动语态,这样在分类上就可以大致保持一致。但是,英语中没有汉语的“的”字短语,且英语动词后面往往使用不定式结构,这是两种语言的区别。这样,通过我们的体系就既能发现两种语言的共性,又能体现两种语言的区别。

4.3 英语“单及物动词+介词短语”分类实例

我们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在融入动词价位信息的同时,又详细描写该价位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动词+介词”是通过何种线性组合与其他词或词类联合表达特定意义的。这类词属于二价单及物动词中的N1+V+Prep类,具体分类见表3。

表3 英语“单及物动词+介词短语”的线性组合类型及例句

汉语里能够引导介词短语的介词较少,有“与”、“向”和“对”等,对应的汉语单及物动词+介词短语的组合如表4所示:

表4 汉语动词“单及物动词+介词短语”的线性组合类型及例句

4.4 英语短语动词“动词+小品词+名词短语”分类实例

在我们的分类体系中,动词+小品词+名词短语属于二价及物动词短语,具体分为如下组合形式:

表5 英语短语动词“动词+小品词+名词短语”的线性组合类型及例句

我们的分类体系更为完善,能通过这一分类体系计算出某一类短语动词的某一组合线性组合的比重。

因为短语动词为英语所特有,所以在建立分类体系的时候,汉语动词并未划分相对应的类别。本体系在基本保证句法和语义对应的前提下,同时保留每种语言的独特性,除短语动词外,在其他方面我们也注意两种语言的个性,如汉语所特有的“的”字结构、汉语的“把”字句、英语的从句等。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上述分类体系中的所有子类。值得强调的是,英汉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动词分类体系给研究者提供动词分类的标准和框架体系,后续的研究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和框架构建子类,进一步完善本体系。

5 结束语

现有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往往不够细致,无法把英语和汉语统一在一个分类体系中,继而无法清晰地反映语言实际使用的全貌,不能满足语言对比分析及自然语言处理的需要。因此建立语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是当下十分迫切的问题。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提出建立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的4大标准,即及物性、价、线性组合和实际使用,以此为基础提出英汉动词分类体系的框架。

本文的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总体来说具有3个特点:(1)在大致相同的框架下进行英汉动词分类,分类细致;(2)以线性组合为标准分类,同时又能体现配价信息;(3)既突出英汉动词的共性,又保留两种语言各自的个性。分类细致才能满足实际的语言研究需要。以线性组合为标准,并且结合动词的配价,适合描述语序相对固定的英语和汉语。基本保证句法和语义对应,并且保持各语言特有的结构,不仅是对语言事实的尊重,而且有利于语言对比研究。

语言习得研究者通常只统计高频词汇,而在完善的英汉线性组合分类体系建立之后,还可以利用该体系发现高频的线性组合,挖掘英语和汉语的共同结构和某些独有的线性组合,这样就能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特别是动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大纲。

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结合价和线性组合的信息,在不断完善动词下位分类,进一步补充本体系的基础上,机器可以有效地预测包含某动词的句子可能的线性组合和句型,极大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的效率。

现代语言学普遍认为不但动词有价,名词、形容词也有价。因此在英汉动词分类体系日臻完善之后,还可以仿照建立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名词、形容词分类体系,从而不断拓展英汉对比的理论基础和工具。总之,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的建立,将丰富的语言使用形式化为具体的线性组合,对英汉对比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表示可以省略,“/”表示斜杠左右的内容可以调换,带下划线的表示带下划线的部分须要一起使用。从“+两个N”开始,不再描写N1,目的是突出V+N(V)结构式中,动词后成分的变化。因为及物、不及物和双及物是按照动词后接成分进行分类的,所以本分类体系重点在于将动词的后接成分进行分类。“N”表示名词或名词性词组,CD表示数字,DT表示冠词,JJ表示形容词和基数词,JJR表示形容词比较级,JJS表示形容词最高级,NN表示普通名词单数和集合名词,NNP表示专有名词单数,NNPS表示专有名词复数,NNS表示普通名词复数,PRP表示人称代词,PRP$表示物主代词,RB表示副词,RBR表示副词比较级,RP表示小品词。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分类体系的标注集和滨州树库的标注集基本相同。

范 晓 胡裕树. 动词研究[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

郭 锐.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胡明扬. 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李临定. 现代汉语句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陆俭明 沈 阳.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马庆株.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马庆株. 现代汉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王俊毅.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分类考察[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5).

王 力. 中国句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王 力. 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袁毓林. 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周国光. 汉语配价语法略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4).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Alexander, L.G.LongmanEnglishGrammar[M]. London: Longman, 1988.

Bethke, M. Valency Theory in the Description of English: D. J. Allerton / R. Emons[D]. University Erlanger Nürnberg, 2003.

Biber, D., Johansson, S., Leech, G., Conrad, S., Finegan, E.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99.

Briscoe, T., Paiva,V., Copestake, A.Inheritance,Defaults,andtheLexicon[M]. Lond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93.

Cech, R., Pajas, P., Macutek, J. Full Valency Verb Valency without Distinguishing Complements and Adjuncts[J].JournalofQuantitativeLinguistics, 2010(17).

Eastwood, J.OxfordGuidetoEnglishGrammar[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Herbst, T. A.ValencyDictionaryofEnglish:ACorpusBasedAnalysisoftheComplementationPatternsofEnglishVerbs,NounsandAdjectives[M].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4.

Levin, B.EnglishVerbClassesandAlternation,APReliminaryInvestigati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Svartvik, J.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Ralph, B. The English Verb: A Traditional View[J].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 1966(17).

Vendler, Z.LinguisticsinPhilosophy[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

Villavicencio, A., Copestake, A.PhrasalVerbsandtheLinGO-ERG[Z]. LinGO Working Paper, 2002.

Yule, G.TheStudyofLanguag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责任编辑谢 群】

SyntacticallyandSemanticallyUnifiedClassificationSystemofEnglishandChineseVerbs

Qu Yun-hua Xu Jin-xiu Wang Xiao-y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Verb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of-speech to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so th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verbs is essential to language research.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ypologically different, bu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such as both are relatively fixed order languages and obey the sentential sequence of SVO. In order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verb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which is unified both syntactically and semantically is desirab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et up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verbs according to transitivity, valency, linear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and actual use of language. English verb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namely, transitive verbs, intransitive verbs, ditransitive verbs and phrasal verbs. Chinese verbs encompass three main categories, which are transitive verbs, intransitive verbs, and ditransitive verbs. These main categories are subdivided into smaller categories on the basis of valency and linear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should be investigated when some atypical phenomena of verbs occur. Thi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ically gua-rantees the correspondenc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verbs in the aspect of syntactics and semantics which can promote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nglish verbs; Chinese verbs; classification system

H031

A

1000-0100(2016)02-0037-8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双语语料库的英汉体转换规则的研究”(08BYY001)的阶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2.008

定稿日期:2015-10-12

猜你喜欢
及物动词英汉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介词不能这样用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Swagger:气场压人
英汉校园小幽默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
happen“发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