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及措施

2016-10-27 15:28申芮夕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申芮夕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论高校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及措施

申芮夕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安全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证。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生存环境与人际关系网络随之发生了变化,生活和思想也开始较校园惯有模式产生了差异。高校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不仅是保障大学生的基本权益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校园稳定,推进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安全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办学变为开放型办学,由一般教学、科研机构,变为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高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客观上给高校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安全意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防御意识和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加深对危险事件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高校是大学生们基础的交流平台,安全意识教育在帮助各类大学生完整获取外界信息、形成正确价值观、进行合理行为决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增强安全意识培养有利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意识是指大学生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现实安全准确、清醒的认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判断;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进行决策和控制,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成为知法、守法、护法、明辨是非并具有防范能力的公民。大学生涉世未深,心思单纯,在高校宽松、包容、和谐、自由的环境里接触的对象多是老师和同学,这让大学生群体寻找到一种放松的文化适应策略,即无须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选择相对单纯简单的校园生活。对于个人而言,这一方面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学识进步,却在另一方面造成了校园环境与现实社会的实际性脱节,这种差异极易影响大学生们在社会环境中对各类人事的判断力。这一特点近几年来被犯罪分子所利用,网络诈骗、抢劫财产、猥亵强奸、恶意伤人、绑架拐卖、传销诈骗、失踪事件等屡屡现身大学校园。

2003年9月,广西查获一传销窝点,涉案500余人中90%是大学生;2015年8月,南京查获一传销窝点,涉案700余人中大学生将近350人。2015年8月11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了此前失联的中国传媒大学女研究生周某的最新进展,证实其在8月9日已被同级男生李某借口试镜在李某的出租屋内强奸未遂后杀害。2015年9 月25日《潇湘晨报》报道《女研究生分九次被骗走48万》,文中介绍:27岁的王某与诈骗犯通话200余次,误信自己涉嫌洗钱案,涉案金额高达2亿。2015年9月3日,新浪微博上大量转载一篇作者名为“谁来救救我的女儿晶晶”的博文《一位母亲的血泪控诉》,文中叙述研二在读的女生陆某因拒绝男友复合的要求,被其男友密谋在校内出租房内杀害,手段极其残忍,造成陆某重伤一级、伤残一级的特别严重残疾。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和数据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在高校中重视和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由多方位的因素构成。王艳婷教授就曾总结归纳到:一是安全教育的形式传统,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对安全的关注和产生兴趣;二是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话题和相对系统化的配套教材;三是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许多高校只是单纯的进行法制宣传和治安、交通、消防等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教育,而在社会形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等并未被纳入该教育范畴,导致它们彼此之间自成体系、互不联系;四是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实效性不够。有些高校只是通过传统的展板、报纸等宣传方式进行的安全教育,其实效性不能尽如人意。本节将从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中对于安全意识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传统教育讲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国式家庭更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导致常识教育、性教育、危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意识教育等都是日常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环节。同时,中国家庭生活的重心通常都是放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因为心疼和溺爱导致孩子在父母过度的荫蔽下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缺乏社会经历和完整的实践体验。迈入大学校园之前,孩子身上存在的这种状况没有得到第一时间的解决,一旦他们进入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脱离了父母的保护和注视,对意外事件就很容易失去快速、准确、独立的判断力,从而轻信他人,轻视危险。

(二)学校教育中对于安全意识教育的忽视。

当代高校教育更注重专业学科教育,学生们的日常课业主要围绕其对应的专业学科知识展开,并没有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的安全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意识教育。另外,现行的大学管理制度往往重学习轻生活,学校老师和领导更注重校园安全的保障,却未能从大学生自身防范的角度上给予足够重视。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地域习俗、宗教信仰均不相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点和心理差别。同一个地方或相同民族的同学交流和聚会较多,人际交往和生活环境都更多地倾向于“老乡”群体。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了同学们这种民族身份认同和地域倾向心理,谎称自己是同一族群或家乡,打入学生中间降低同学们的心理防线,在取得学生的信任之后进行诈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谎称某个老乡遇到困难需要大家募集资金,或提议举行某项团体聚会活动,甚至干脆直截了当的利用“熟人”身份进行借钱。由于语言的不同及团体圈子的相对独立性,犯罪情况不容易被其他同学和校方发现,也就增加了追查难度,更容易在团体间形成连锁诈骗。近年来对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研究大多都从学校方面入手,并没有对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进行有针对的研究。我认为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其特点。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安全意识教育的欠缺。

1.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在这种经济潮流的趋势之下,社会上出现了鼓吹“一夜致富”、“轻松赚钱”的洗脑者,他们利用在校大学生想要接触社会、自食其力的心理,给大学生们灌输一些致富神话。造梦者们宣称自己机会好、挣钱多、渠道广,使得社会经验少的大学生们难辨真假。一边是身边同学兼职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另一边是造梦者编织的赚钱捷径,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很容易就会被卷入诈骗、传销等非法的敛财陷阱里。

2.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近几年来,电子移动设备及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校园信息的流通提供了新的实现手段。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在与外界沟通的过程中更为快捷便利。随着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逐渐流入到学生中。加上大学生缺少安全意识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教育,容易在信息交互中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个人身份被冒用或窃取,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上新媒体形势下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加,使得犯罪成本变低、传播范围广、流通速度快,助长了社会不安全因素的传播和影响。

3.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多元化。

现代社会对于个人的发展有了更包容更多元的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潮流意识都可以到社会大部分成员的理解和接纳。这对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来说,在增长见识扩宽眼界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道路选择带来了新一轮挑战。大部分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8岁之间,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的青少年时期,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快。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声音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急剧变化,这些冲击在给大学生思想带来跳跃和突破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心态的浮躁和迷乱。渴望突破、渴望创新、渴望尝试,这些思想很容易就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参与进一些不好的甚至是违法的事件之中,使自身的安全失去保障。

(四)个人因素。

大学阶段是每个孩子离开家门,真正意义上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在经过了十二年的管教和监督之后进入到大学这个较为宽松而包容的环境,学生心理可能无法很快适应和调整,在缺乏足够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转换到另外一个极端。大学生在校内接触到的往往是纯学术理论方向的学习研究,而忽略了实际应对的能力。有人怀着一夜暴富的心思在传销组织越陷越深,有人怀着“大家都坐黑车,我怕什么”的心理跌入犯罪分子的魔掌,有人想着“都是同学嘛,我一个人去也可以”,却忘记了85%的强奸案都发生在熟人之间。总结归因,侥幸心理让人们总觉得自己不会是受害群体的一员,却往往忽视了事件真正存在的隐患。还有些大学生因为个人角色定位会产生一些自大心理,觉得自己已经拥有解决大部分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觉得“我都已经是大学生了,这么聪明,上当的人一定不会是我。”容易轻视事件真正存在的危险,没有对突发危险事件的掌控力。

三、在高校中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措施和对策

1.以正式课程为主,开设专业课程,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的应对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将高校近年来多出现的案例类型进行整合与分析,让学生摆正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增强对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提前敲响警钟。

2.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实践演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关注相关事件,提升防患意识。具体为以实际事件为主题,设立丰富多样的校园演练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类型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演练,编排心理剧近景展示各类案例中的大学生群体,使其亲身演练危机处理技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安全教育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

3.高校辅导员关注学生动向,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对校内辅导员与学生处与各院系的对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视,加强岗位培训。比如推广校内心理咨询室,走访学生宿舍,关心学生日常生活,注意学生近期心理变化,对各类不安全因素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4.增强校园宣传力度。以安全知识的推广为任务,通过校电视台、学生社团、新媒体、校报、校刊、讲座等媒介,以宣传栏、条幅、板报等多种形式多途径传播。指导学生面对各类危机事件时正确的应对与防范方法,同时避免学生受到有些社会媒体的错误引导,形成一套正确而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5.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对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教育应当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除了教授知识理论以外,还应重视学生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学校可以联系当地的公安部门,消防官兵等组织素质拓展,案例再现等户外活动;同时鼓励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走出校门,找寻兼职,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只有让大学生树立这种积极实践的思想,并在每次的实践中思考和进步,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实现心态转变和身份转换的平稳过渡,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1]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林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传承,2011,30期:40-41.

[3]陈文坤.试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增强与和谐法治校园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1,04期:218-219.

[4]王艳婷.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重要性与有效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旬刊,2010,08期.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J].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G647

A

1671-864X(2016)09-0185-02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6SP244)

申芮夕(1992-),女,独龙,云南建水人,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