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墨法与其它形式要素间的关系

2016-10-27 14:03范荟
艺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墨法笔墨关系

范荟

摘 要:书法美通过形式要素表达。本文对古人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中对墨法的理解和运用梳理,从而阐释书法墨法与笔法、字形与章法三者的关系,旨在从书法形式美的体系中看墨法的作用。

关键词:墨法 书法形式要素 关系 笔墨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作字之初,文字书写主要用于人们日常的记录、交流和传播。其功能侧重于实用。到了魏晋时期,书法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才逐渐进入自觉阶段。书法始终兼具实用与审美的二重属性,步入当代,主流书写方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书法的艺术性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而书法的艺术性则需要通过书法的各种形式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呈现出来。

书法的诸多形式要素中,笔法、墨法、结字和章法作为主要的书法形式美的要素,构成了诠释书法美的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体系。在书法艺术性不断凸显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形式要素之一的墨法的运用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具表情性。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曾说:“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①。在书法各形式要素的配合运行中,墨法无疑起到了一种润滑剂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书法创作中,恰如其分的用墨能使作品内容显得更加丰富,更能凸显出书法作品神采气韵。不论是喜用浓墨的刘墉还是专尚淡墨的王梦楼,不论是擅用涨墨的王铎还是好用枯墨的林散之,其用墨之法皆与书家本人的审美情感息息相关。

墨法大体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墨的浓淡程度与干湿程度。

浓淡程度是指墨色的变化,也就是墨与水的调配比例,形成如中国画技法理论中,“焦、浓、重、淡、清”这样墨色深浅、轻重,层次的变化。干湿程度是指墨的枯湿,是由毛笔的蓄墨量,或者说是由纸面吸墨量的多少而决定的。不同的干湿程度反映出“枯、干、渴、润、湿”等不同的审美类型。

一、笔墨间的关系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②书法笔墨相依,笔以墨现,墨以笔成。可见笔与墨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清代沈宗骞也说:“用墨秘妙,非有神奇, 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 墨者笔之充也; 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③也就是说,墨法的适当运用还有助于弥补用笔所不能充分表达之处。

第一,笔法中的提按影响墨色变化。笔力沉实就会使墨色更显浓郁,用笔轻飘则会使墨色躁浮。作为提倡“碑学”书法的代表人物包世臣就有“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④之说。在清代“碑学”影响下的颇具开创性的篆隶作品中,不难看出,厚重扎实的用笔的确使墨色更显沉郁浑厚。

第二,运笔的徐急也与墨法有关。姜夔谓:“墨浓则笔滞”⑤。焦墨、浓墨一类都会使行笔速度减慢,从而表现出古拙、迟涩、苍劲的美感。与之相反,墨色丰润则行笔顺畅。利于表现妍美、灵动、秀丽的美。如同为杨凝式书法作品的《韭花帖》与《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前者清雅秀美,后者沉雄凝练。这与二者截然不同的用墨方式不无关系。《韭花帖》通篇墨色沉和温润,营造出恬淡秀雅之感。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墨较浓,且在书写中毛笔蓄墨量逐渐减少,直至变为枯墨书写。尽显出古拙苍劲之貌。

第三,用锋与墨法之间交映互衬,能够展现出形式不同的美。例如同样是使用枯墨,中锋用笔更突出笔力圆劲,骨力内涵,而侧锋则显出刚健险绝,凌厉恣肆之感。 与之同理,同一种用锋方式配合不同的用墨自然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美感。例如杨维桢行草作品《真镜庵募缘疏卷》就绝佳的表现出了将用墨与用锋参差搭配后,产生出的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苏轼认为:“书必备神、气、骨、血、肉”。笔法乃字之骨,笔力雄健则自显骨力;墨法乃字之血肉,墨饱则肉丰,墨少则骨露。且骨肉之间相互依附,不可分离。骨肉兼备,才能使字鲜活饱满,体态生动,作出上乘佳作。

二、墨法与结字、章法的关系

1.墨法与结字的关系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书法艺术也在于表现汉字之美。字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单元,连接点画与篇章的中间环节。不可将字独立于整篇之中。因此,在探讨墨法与结字的关系时,也要关照到这一因素。墨法的审美类型需与结字的审美类型相一致。总的来说。字拙则墨欲渴;字妍则墨适润;字萧远则墨宜淡然;字刚健则墨应浓重。如果《兰亭》精微妍巧的字形就以枯墨;《自书告身》苍茫劲健的字形用以淡墨;《诸上座帖》中奇崛瘦劲的字形个个成为“墨猪”,那么墨法不但不能表现出自身的美感,甚至还破坏了字形本身的造型美。所以,墨法与字形的关系就在于其审美类型的和谐统一。

2.墨法与章法的关系

章法统领着结体、用笔、用墨,结体是单元,用笔贯穿始终,用墨作为辅助,一幅好的书法艺术作品,就是这四个方面统一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章法与墨法相同,都是在书法艺术性增强之后,其地位才逐渐凸显。换言之,章法与墨法的合理运用都有利于表现书法艺术美,都是书家审美情感的表达。

更重要的一点是,墨法特色需要从通篇的角度才能看出。笔者将章法与墨法特色总结为“动态”与“静态”两种类型。

首先,在静态关系中,章法与墨法二者较为独立,并且都只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由于二者具有独立性,其互动关系较少。着重于表现作品整体气息。在这种关系中,书法的章法主要为平和一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相对较少。通篇的气息相对温和简静。这样类型的章法采用的墨法多为中和型。中和的墨法讲究水墨调和,枯润适度。略微在墨色与枯湿程度上进行调节,以便更利于表现章法与整篇作品的气韵。这种中和的墨法是在书法实用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孙过庭的理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⑥就是对这一类型的墨法做出的最好诠释。墨法与章法这样的关系最终易达成富于变化又井然有序的状态。被历代士大夫所使用,成为文人审美的“主流”。这样的关系主要存在于楷书、篆、隶墨迹和部分行书尺牍中。要说明的一点是,“静态”关系是相对于“动态”关系而存在的。“静态”绝不意味着“停滞”,而是一种复杂有序的状态。最终指向有序。例如董其昌的书法整体章法趋于静和、萧散,其用墨多采用淡墨,配合章法体现出萧散、淡雅之态。章法和墨法在各自较为独立的情况下,又在整体上气息上相适应,达成了完美的配合。

其次是“动态”关系。在“动态”关系中,墨法与章法互动强烈。并且,墨法很大程度上为章法提供了补充。“动态”关系也源于章法的类型。“动态”关系中的章法往往激越跳荡、虚实对比强烈。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映带,呼应丰富。章法整体上趋于活泼,极具动感。配合此类型的章法,多为同样带有丰富变化的“墨趣”型的墨法。此类墨法运用于一幅作品之内往往同时具备不同浓淡程度与枯湿程度的用墨。其用墨的丰富性不仅在于墨法本身给作品增添了更加多样的美感。更在于它与章法的配合。在章法本身营造出强烈的虚实对比上,通过用墨的变化,增强对比和变化。这种章法与墨法的“动态”关系多数体现在行、草书之中,较少存在于篆、隶之中。

章法的虚实对比在于它的同时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

时间性更多体现在行、草书线条的连接、缠绕、回旋往复当中。墨法也具有时间性,墨在笔与纸的摩擦中渗入纸面,这除了与用笔的轻重(即提按)有关,亦与笔停留在纸面的时间有关。笔在纸面停留时间久,纸吸墨增多,墨法呈现出丰沛、淹留之感。与之相反,行笔迅疾则墨法顺滑,间或产生飞白。所以墨法本身的时间感会加注到原本的章法的时间体系之中。典型的例子如王铎行草书中藏用的涨墨法。在原本或连环或停顿的章法时间线中,运用涨墨带来的停驻感调节整幅作品的节奏。

在空间性方面。章法上来说,字的连带、错落关系,以及字据、行距都是其空间布白的影响因素。墨法上来说,其空间性既体现在墨的枯湿程度上,也体现在墨色上。浓墨相对于淡墨更显沉实厚重,产生了厚度,其向外辐射的空间也随之变大。有饱满充实的气格。而淡墨包含空间格局则较小,易产生虚空之感。湿墨产生扩散、晕染与枯墨产生的黑中有白的效果,也正对应着空间上的实与虚。这样,通过墨法来辅助章法上的空间关系。一方面可以突出“黑”与“白”的对比,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书法作品的丰富性。

在空间与时间的虚实之间,墨法与章法相互配合,相互弥补。让作品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体验。在有序中展现多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墨法作为极具艺术性的书法形式因素,是书法技法的重要方面。认识到墨法对书法美的重要性,并在创作中巧妙地加以运用,将对书法创作产生新的启迪与助益。

注释:

②④⑤⑥《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1979.10版.第649页

宗骞,李安源,刘秋兰注《芥舟学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山东.2013.01.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2.

[3]黄悖.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言恭达.用墨散论[J].书画艺术,2004.

[5]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0.

[6]朱友舟.“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书法墨法浅论[J].艺术中国,201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墨法笔墨关系
写意青蛙
笔墨童年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