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胜出背后的权威主义人格

2016-10-27 20:37彭凯平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敌意父母亲合理化

彭凯平

他们都体现出对变化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抵制,以及对外人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最突出的还是以各种阴谋论来为自己的言行提供合理化的依据

在美国选战中,不被看好的唐纳·特朗普反而最先脱颖而出,提前锁定共和党党内提名,并将在今年11月争夺美国总统之位。

特朗普是将反移民、反国际化、反全球贸易等思想作为竞选纲领的美国极右派政治人士。他出言不逊,任意任性,但竟然能够赢得如此多的美国人的喜爱和认同。到底是这届美国人民不行呢?还是有其他更加深刻的心理学原因?此中意味很值得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特朗普的支持者表现出了相同的心理特点:这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西奥多·阿多诺等伯克利学者提出来的权威主义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种权威主义的人格特质,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他们顽固地相信自己所信仰的立场、主义和价值观念有无上的优越感,并由此夸张地轻视、排斥、反对任何与其价值理念不一样的人。

他们盲目地崇拜自己认为更强大有力的人,并以此人的权威、地位和影响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认同和顺从自己所归属群体的道德权威意识。

他们仇视所有自己群体以外的人,相信这些人是邪恶的、道德不纯洁的敌人。

他们对于所遇到的任何的事情,喜欢采取直接明了、简单的判断,不愿意、也不相信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不一致性。

他们不信任任何自己群体以外的人,怀疑别人总在进行某种阴谋,是各种阴谋理论主要的信奉者、贩卖者和制造者。

他们在个人性格方面表现出顽固、固执,缺乏灵活性,同时对其他不同的人群持有一种刻板的、不变的看法和印象。

在中国,某些呈现出极浓文革色彩的演出团体和歌曲,竟然也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支持和欣赏。这与特朗普走红,虽然发生的地点、形式、内容和主角都不一样,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却是相同的。

2003年,我的伯克利同事杰克·格拉塞和斯坦福心理学家约翰·约斯特发现,这种人格特点可能还是更多地跟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强烈动机性的社会认知,可以归纳成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它具有权威主义的人格特点,同时也有对变化的抵制和对不平等的合理化倾向。

这种权威主义人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发展心理学发现,它的形成可能跟个体早期所经历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大多对孩子有特别严厉的管制、管教,只有当孩子的表现被父母亲认可的时候,才会得到家长的关心、爱抚,乃至奖励。父母总是强调支配、决定孩子所有的生活欲望、情感和发展,强调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地位差异。严厉地制止孩子任何不顺从和敌意的表现,尤其不允许孩子对父母亲和其他长辈流露出任何不满或不顺从的情绪。

在这种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逐渐发展出“压抑和虚伪”的防御机制,以掩饰其内在的敌意和冲突,也使这样的个体缺乏自知之明或者不进行任何反省。以至于在与任何其他人,包括朋友、上下级、晚辈和社会陌生人的交往互动中,显得特别僵硬、刻板、机械、不通人情。

具有这种权威主义性格的人,特别喜欢追逐权力、地位和支配,特别想要控制、支配其他人的行动、感情和欲望,对自己形成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顽固不化,对任何不同意见的思想抱着强烈的敌意,并经常发泄在其他不同的无辜陌生人身上。

当然,后来的研究发现,这种权威主义的人格可能还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法西斯主义和极端右派分子的心理特性。左派和自由派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极端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呈现出强烈的教条主义倾向,并顽固地坚持自己理念的态度。

纵观特朗普支持者在竞选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言行和中国的文革狂热者的所作所为,可以明显看出来,二者虽然表达的词藻、内容、说法、概念很不相同,甚至表面对立,但是其本质的心理倾向性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体现出对变化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抵制,以及对外人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最突出的还是以各种阴谋论来为自己的言行提供合理化的依据。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心理学家还没有发现能够治愈这种权威型人格所带来的心理问题的妙招。因此,我们只能说,善良的人们啊,你们真的要警惕啊!

猜你喜欢
敌意父母亲合理化
合理化建议
短暂相逢?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从弗兰肯斯坦的个体内心冲突看敌意的消极属性
合理化建议为交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合理化建议活动在高扬烟草的创新和改进
那些美国议员内心深处的“敌意”
跟踪导练(二)(6)
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