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甘泉下寺湾镇话音系及其特征

2016-10-27 12:35白彦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音系特征

【摘 要】本文描写了甘泉下寺湾镇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并归纳了其语音特征。研究表明该方言点有声母24个,韵母35个,5个单字调,有入声,在归属上属晋语志延片。在归纳其特征时,通过历时比较,认为该方言点的突出特征是古全浊声母清化后白读中送气,文读中不送气;入声韵收喉塞音[?],而且在单字中大部分已经舒化;声调符合平分阴阳、浊上归去的演变规律。不分尖团。

【关键词】甘泉方言;下寺湾镇话;音系;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251-02一、引言

(一)甘泉方言研究现状

甘泉方言地处陕北晋语与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其鲜明的特色。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与交通的迅速发展,甘泉方言受到影响,并有朝着中原官话靠拢的趋势。因此,调查甘泉方言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刘育林的《关于陕北延安、延长、甘泉话的归属问题》(1995)将甘泉话归入陕北晋语志延片。刘育林、安宇柱的《陕北方言词典》(1991)中有甘泉方言的声韵调。高峰的《晋语志延片语音研究》(2011)一文中有甘泉城关方言语音系统的描写,但其论文主要是以整个晋语志延片为出发点,整体上把握晋语志延片共同的语音特征和内部差异,对甘泉方言内部的调查显然是不全面的。

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甘泉下寺湾镇的语音系统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主要发音合作人简介

1.白彦章,男,75岁,中师文化,教师,甘泉县下寺湾镇胡皮头村人。世居下寺湾镇,退休后来到县城居住,只会说甘泉话。

2.张启成,男,60岁,初中文化,工人,甘泉县下寺湾镇田家沟村人。世居下寺湾镇,1992年来到县城工作,只会说甘泉话。

二、甘泉下寺湾镇话方言音系

(一)声母

说明:

1.[n]和洪音相拼时,音值为[n];[n]和细音相拼时,音值为舌面鼻音[?]。两者之间互补,合并为一个音位。

2.送气塞音[p?、t?、 k?]发音时气流较强。

3.[v]发音时上齿和下唇接触较轻,唇齿音色彩不明显。

4.鼻音声母[m、n、?]带有同部位浊塞音[b、d、g]的成分。

5.[n]、[l]不相混,只有“农、内”二字的声母将[n]发成[l]。

(二)韵母

说明:

1.[u]与[ts、ts?、s]相拼时,音值为[?],与[t?、t?、?、?]相拼时,音值为[?]。

2.[?]与[t?、t??、?]相拼时,带有卷舌色彩。

3.[??、i??、u??、y??]的韵尾比[?]的发音部位靠前,音值接近[?]。

4.[?]、[i?]的主元音和[?]相比略高,且有微小的动程。

5.[??、i??、u??、y??]的主元音鼻化色彩不明显。

6.[?]、[u?]的主元音舌位介于[?]和[e]之间。

7.[??]与[k、k?、x]相拼时,会产生轻微的介音[i]。

8.入声字今甘泉下寺湾镇话方言在单字音中大部舒化,只有少数保留在口语中,收喉塞音[?]。

9.部分古入声字发音时喉头较紧,无疑是入声舒化过程中的遗留。

(三)单字调

阴平 31 诗梯初桌开高天方

阳平 35 时寒绵田文人雄云

上声 53 纸比米体碗粉等隐

去声 42 事意社爱饭面唱近

入声 ?2 卜指石胳圪咳窟喉

说明:

1.阴平、上声和去声的调型相近,调值不同。

2.部分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及古去声字读上声53,如:撼块创饵盗佩。

3.少数古去声字今读阴平,如:赐臂妒稼厕错。

4.古入声字大部分舒化,少数保留在口语中。个别古舒声字今读入声,在口语中舒入两读。发音较急的时候,入声字的调值为3。

三、甘泉下寺湾镇话方言音系的特征

本节在甘泉下寺湾镇话方言与中古音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并总结了甘泉下寺湾镇方言语音的演变规律及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一)声母的特点

1.古全清声母帮、端、精、见、今个别字白读送气。如:堤[t?i]35、杯[p?ei]31、规[k?uei]31、尽[t??i??]42、巩[k?u??]53。

2.古全浊声母并、定、从、澄、崇、群清化后,今逢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部分仄声在白读中送气,文读中不送气。如:贼[tsei35文、ts?ei35白]、蛋[t??42文、t???42白]、病[pi??42文、p?i??42白]。

3.部分古知组开口二等字、庄组开口字、章组止摄开口三等字合流,读舌尖前音[ts、ts?、s]。如:支[ts?]31、沙[s?]31、柴[ts??]35。其它古知、庄、章组字合流,读舌尖后音[t?、t??、?]。如:书[?u]31、桌[t?u?]31、丑[t???u]53。

4.部分古影母开口字同疑母开口字合流,在今洪音前读舌根鼻音[?]。如:爱[??]42=碍[??]42、按[???]42=岸[???]42。部分古疑母、影母开口字在今细音前读舌尖前鼻音[n]。如:鸭[ni?]31、眼[ni??]53。

5.部分古微、疑、影、云、以母合口字在今洪音前合流,读齿唇擦音[v]。如:微=危=委=卫=唯[vei]、晚=玩=碗[v??]。

6.古见组(疑母除外)、晓组开口二等字大部分同普通话一样腭化为舌面前音[t?、t??、?],少数字在白读中保留舌根音[k、k?、x]的读法。如:下[?i?42文、x?42白]、街[t?i??31文、k?31白]。

7.不分尖团。

(二)韵母的特点

1.果摄开口一等字同合口一等字合流,读[u?]韵。如:多[tu?]31果开一、哥[ku?]31果开一、菠[pu?]31果合一、科[k?u?]31果合一。

2.遇摄合口一等泥组字和通摄合口一等泥组入声字同流摄开口一等端系见系字、开口三等知系字合流,读?u韵。如:路=漏[l?u]42、炉=楼[l?u]35。

3.遇合一精组字与遇合三知系字韵母带有舌尖元音色彩,音值接近[?、?]。如:租[ts?]31、粗[ts??]31、苏[s?]31;猪[t??]31、初[t???]、书[??]。[?、?]与[u]互补,合并为一个音位。

4.蟹摄合口一等泥母字和止摄合口三等泥母字读[uei]。如:内[luei]42、类[luei]42。

5.蟹摄开口三、四等帮组、端系字同止摄开口三等帮端泥组合流,读[i],悲、霉、美读[ei]。

6.咸摄、山摄舒声韵合流,今读韵母主元音相同,读[??、i??、u??、y??]。咸摄、山摄三四等舒声韵和入声舒化韵不合流,如:天≠铁、元≠月。

7.深臻曾梗通五摄舒声字合流,读[??、i??、u??、y??]。

(三)声调的特点

1.古平声今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少数古清声母平声字读阳平,如:堤乌盔应;个别古清声母平声字读上声,如:渣脂攻兜;少数古浊声母平声字读阴平,如:华犹凡浑。

2.古清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今读上声,少数古清声母上声字读阴平,如:己把者轨;古全浊声母上声字今读去声,符合“浊上归去”演变规律。个别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读上声,如:辅耍撼挺。

四、结论

甘泉下寺湾镇方言方言点与关中方言的历时演变特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宋西北方音的特点。同时,又具有陕北晋语的特征,该方言点处于陕北晋语与中原官话关中片的过渡地带,受关中方言的影响较深,语音历时演变特征与关中方言演变规律一致。自身的晋语特征远不及绥德、榆林、神木等方言那样典型。

参考文献:

[1] 甘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泉县志[DB/OL].http://www.yadqw.cn/yadqzlk/yaqxz/gqxz/,2011.12.

[2]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3]候精一.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4]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刘育林.关于陕北延安、延长、甘泉话的归属问题[J].语文研究,1995,(3).

[8]高峰.晋语志延片语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音系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基于借词音系理论模型的贵琼借词音系改造
英语元音/e/的语音特征及其音系功能
奇台方言音系及其演变规律
再談梵漢對音與“借詞音系學”的幾個問題
南朝宋齊譯經對音的漢語音系初探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