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生命质量的现状

2016-10-31 06:09柴倩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慢性病天津市居家

叶 芬 张 清 柴倩文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城市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生命质量的现状

叶芬张清柴倩文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目的了解天津市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生命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结合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天津市345例社区居家失能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失能老人生命质量显著低于普通人群,且性别、文化程度、失能程度、失能时间、患慢性病情况、是否经历脑卒中发作、对康复的期望等因素对天津市居家失能老人的生命质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针对影响失能老人生命质量的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发展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非常有必要。

社区;失能;生命质量

目前天津市失能老人总数已超过12万人〔1,2〕。年老失能意味着生活自理能力的逐渐丧失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大幅度下降,对其生命质量(QOL)造成影响。本研究对天津市60岁及以上居家失能老人的QOL现状进行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天津市345例居家失能老人,男200例,女145例;60~69岁110例,70~79岁137例,80岁及以上98例;文盲、半文盲73例,小学106例,初中、技校91例,高中、中职50例,大专及以上25例;轻度失能79例,中度失能63例,重度失能203例;失能1年113例,>1年且≤5年95例,5年以上133例;无慢性病31例,一种慢性病102例,两种及以上212例;经历脑卒中发作227例;对康复无期望者73例,部分期望者185例,完全期望者58例。其中失能持续时间对康复的期望维度有研究例数的缺失。纳入标准:①≥60岁且符合失能评判标准(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1~2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3~4项“做不了”定义为“中度失能”,5~6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②系天津市常住居民;③同意参与本次调查研究;④意识清楚,可明确回答问题或身边存在可以代为回答的照顾者。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拒绝参与调查者;③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其中失能状态、康复期望状态均有数据缺失。

1.2方法

1.2.1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结合便利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整群抽取天津市18个行政区,每个区随机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第二阶段: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便利选取10位失能老人。本研究对符合标准的360例居家失能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95.8%。

1.2.2调查工具①自制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情况、个人收入、经济来源、子女数、健康状况等。 ②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应用 SF-36 评估失能老人的QOL,该量表由美国波士顿研究所研制,在国内已经得到较好的信效度检验,且适用于老年人群〔3〕。量表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 心理健康(MH)。 各维度采用计分方法,范围为 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佳〔4〕。量表各维度Cronbach α系数除了生命活力(0.66)和社会功能(0.39)这两个维度,其他6个维度变化范围为0.72~0.88〔5〕。

1.2.3质量控制在问卷设计阶段查阅文献,征求专家意见合理设计问卷,并进行预调查和多次的修改;样本的选择尽量随机化;统一培训调查员,入户进行一对一的询问调查,在调查结束时当场审核问卷的完成情况,及时核实矫正。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失能老人与普通人群QOL常模的比较天津市居家失能老人PF、RP、BP、GH、VT、SF及RE均较普通人群〔6〕降低(P<0.05,P<0.01)。见表1。

2.2不同因素对失能老人QOL的影响比较性别、文化程度、失能程度、失能时间、患慢性病情况、是否经历脑卒中发作、对康复的期望等因素对天津市失能老人的QOL有显著影响(P<0.05,P<0.01)。见表2。

表1 天津市失能老人与普通人群QOL的比较±s)

表2 天津市失能老人QOL的影响因素±s)

与同组内其他亚组比较:1)P<0.05,2)P<0.01;3)该维度有例数缺失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失能老人QOL显著低于普通人群,这与刘艳慧等〔7〕研究结果类似。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失能老人年老体弱,日常活动受限和生活自理困难,他们的首要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在我国家庭养老力量薄弱,对失能老年人的一些基本日常生活缺乏系统性照护〔8〕,

本研究显示,在躯体疼痛维度上男性失能老年人QOL得分高于女性,与以往研究〔9〕结果类似。女性性格相对细腻敏感,同时对于躯体不适的耐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比男性差,因此在给予及时关心的同时,提高女性的心理素质和自我保健意识是尤为重要的。本文提示男性各个维度的得分普遍偏高,可能与关系网和社会接触的发展有关,导致男性和女性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10,11〕;也可能与女性寿命较男性长有关,75岁之后女性易丧偶,男性能够更多地得到配偶的支持〔12〕,婚姻状况对QOL产生了积极影响〔13〕;另有研究〔14〕显示,老年人群中男性更容易融入社会活动中,给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积极影响。对于性别上的差异,在制定相关策略时应当考虑男女需求的不同,如丧偶的失能老人应该构建支持网络加强再社会化。

总体上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失能老人自我保健意识强,生活方式也更健康〔15〕。因此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及对QOL的认识,进而改善老年人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而本次调查中58.8%老人处于重度失能,38.6%老人失能时间长达5年以上,且失能持续时间在PF、RP和SF上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失能老人照护主要依赖于家庭非正式照料,城市社区针对失能老年人的活动和服务很少,在美国大约有50%的失能老人在护理机构接受照护服务〔16〕,而我国目前照护的失能老人机构只有10%〔17〕,照护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并推广社会各方参与的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的照护模式。

有研究显示年老失能的首要原因就是慢性病〔18〕,几乎所有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19〕,且QOL显著低于未患有此类疾病的人群〔20〕。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老年人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医药费用的增加,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建立对失能老人的评估-服务体系及经济补助办法,同时社区卫生服务应以慢性病三级预防及管理为重中之重。

老人的精神状况较脆弱,经常会出现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感,缺失精神寄托,若不调整心理状态,可能会使失能程度加重甚至导致死亡〔21〕。失能老年人心理压力增大,容易出现沮丧、抑郁、焦虑、内疚感等负面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QOL的整体下降〔22,23〕。因此需要激发失能老人自立精神,宣扬传统孝道文化,并让老人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QOL。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失能老人生命质量受到性别、文化程度、患病情况以及精神因素的影响,面临年老和失能双重障碍。政府应鼓励各地有针对性地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大胆尝试,最大限度发挥失能老人残留组织器官和肢体功能,健全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体系,提高其生命质量。

1WHOQOL Group.Development of the WHOQOL:rationale and current status〔J〕.Int J Ment Health,1994;23(3):24-56.

2天津政务网.津城失能老人超12万〔EB/OL〕.(2012-08-15)〔2014-10-1〕.http://www.tj.gov.cn/zwgk/zwxx/zwdt/wbjdt/201208/t20120 815_180200.htm.

3韦懿芸,颜艳,王多劳,等.中文版 SF-36 在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2006;31(2):217-8.

4Scoring Demonstration for Sf-36v2〔EB/OL〕.〔2014-10-1〕 http://www.sf36.com/demos/SF-36v2.html.

5Li L,Wang HM,Shen Y.Chinese SF-36 health survey:translation,cultural adaptation,validation and normalization〔J〕.J Epidemiol Commu Health,2003;57(4):259-63.

6王红妹,李鲁,沈毅.中文版SF-36量表用于杭州居民生命质量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志,2001;35(6):428-30.

7刘艳慧,王玉环,黄方超.新疆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4):964-7.

8周传波,路雪芹,黄霞,等.农村失能老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8):710-3.

9Guallar-Castillon P,Sendino AR,Banegas JR,etal.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women and men.The older population of Spain〔J〕.Soc Sci Med,2005;60(6):29-40.

10Barer BM.Men and women aging differently〔J〕.Int J Aging Hum Dev,1994;38(1):29-40.

11Carstensen LL.Selectivity theory:social activity in life-span context〔J〕.Ann Rev Gerontol Geriatr,1991;11:195-213.

12Dubuc N,Dubois MF,Raiche M,etal.Meeting the home-care needs of disabled older person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does integrated services delivery make a difference〔J〕?BMC Geriatr,2011;11:67.

13Umberson D,Williams K,Powers DA,etal.You make me sick:marital quality and health over the life course〔J〕.J Health Soc Behav,2006;47:1-16.

14Arber S,Perren K,Davidson K.Involvement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later life:variations by gender and class.Cultural gerontology〔M〕.Westport,CT:Auburn House,2002:77-93.

15Tseng SZ,Wang RH.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Southern Taiwan〔J〕.Public Health Nurs,2001;18(5):304-11.

16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12-Census Bureau〔EB/OL〕.(2012-05-10)〔2014-10-1〕.http://www.census.gov/prod/2011pubs/12statab/pop.pdf.

17国家民政部网站.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1-06-16)〔2014-10-1〕.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106/20110600161364.shtml.

18Freedman VA,Martin LG,Schoceni RF.Recent trends in disability and functioning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2;288:3137-46.

19Clausen T,Romroen TI,Ferreira M,etal.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inequalities in older persons in Botswana(Southern Africa):a national survey〔J〕.J Nutr Health Aging,2005;9:455-61.

20Dominick KL,Ahern FM,Gold CH,et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service use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osteo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04;51:326-31.

21Bruce ML,Seeman TE,Merrill SS,etal.The impact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on physical disability:macArthur studies of successful aging〔J〕.Am J Public Health,1994;84(11):1796-9.

22Lamers F,Jonkers CC,Bosma H,etal.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a minimal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non-severe depression in chronically ill elderly patients:the design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ublic Health,2006;6:161.

23IsHak WW,Greenberg JM,Balayan K,etal.Quality of life:the ultimate outcome measure of intervention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Harv Rev Psychiatry,2011;19(5):229-32.

〔2015-03-14修回〕

(编辑苑云杰/曹梦园)

天津市科协科技团体决策咨询项目(No.TJSKX2013-JC06)

张清(1965-),女,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慢性病护理及老年护理研究。

叶芬(1990-),女,硕士,主要从事老年护理研究。

R473.2

A

1005-9202(2016)18-4590-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94

猜你喜欢
慢性病天津市居家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有趣的云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如果画笔会说话?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