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比较

2016-10-31 06:09杨士来杨贵芳肖惠敏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

杨士来 杨贵芳 肖惠敏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比较

杨士来杨贵芳肖惠敏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目的了解机构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现状并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方法采用SF-12量表,运用方便取样对福州市231例机构养老和220例社区养老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两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差异。 结果机构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得分分别为(44.8±24.6)分和(53.3±15.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6,P<0.01);心理健康得分分别为(51.4±19.2)分和(61.6±15.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2,P<0.01)。结论机构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均偏低,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显著优于机构养老老年人。建议维护老年人的自尊,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充实社区护理服务。

生存质量; 社区养老; 机构养老

目前传统家庭难以承担家庭养老的重任,而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相背离,且现有的机构从业人员少、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等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因强调就地养老的原则,成为我国养老的主流方向。有关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和服务质量,而对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间存在差异方面的证据尚显不足。本研究分析机构与社区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间,以福州市区10个社区中养老的老年人220例和7个养老机构内养老的老年人231例作为调查对象。入选条件:①年龄≥60岁;②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接受养老时间≥6个月;③意识清楚;④能够进行语言沟能交流;⑤自愿参与。排除条件:①慢性病急性发作者;②重要器官衰竭者;③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由调查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信仰、医疗支付方式、生活方式、所患疾病等。

1.2.2SF-12量表该量表共有12 个条目,分成8个维度,分别为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将8个维度归为两个综合测量指标,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在成年人的研究中有着很高的信效度〔1〕。

1.2.3收集方法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联系,征得其和被调查对象的同意后,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调查问卷。对独立完成问卷有困难者,由调查员代读解释。每位调查对象调查时间约为15 min,当场收回,有遗漏项目及时补充。于养老机构共发放问卷24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3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于社区共发放问卷221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机构养老老年人平均年龄(81.33±7.47)岁,社区养老老年人平均年龄(73.17±7.50)岁。见表1。

表1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基本情况〔n(%)〕

2.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存质量比较社区养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在生理健康〔(53.3±15.5)分〕、心理健康〔(61.6±15.1)分〕和总分方面〔(459.6±108.2)分〕均高于机构养老老年人〔(44.8±24.6)、(51.4±19.2)、(384.5±159.3)分,t=-4.366、-6.292、-5.827,均P=0.000〕。

2.3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以生存质量总分作为因变量,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总结果三个角度,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吸烟、饮酒、运动、健康状况自评、慢性病患病种类及养老模式1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健康状况自评、养老模式、慢性病患病种类、运动、性别、文化程度、医疗支付方式。不同养老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在不同养老模式下,健康状况自评是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见表2。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中机构养老老年人生理健康得分和心理健康得分均显著低于贾丽娜等〔2〕结果。可能的原因是:①本次研究对象中机构养老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81.33±7.47)岁,存在老化引起老年人生理等各方面功能的下降的差异。②孤寡老人占调查对象比例的82.7%,比例较高,与其社会孤立而易出现孤独、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心理健康有关〔3〕。③养老机构的环境设施落后,机构服务理念存在偏差,仅仅进行生活照顾略显不足,可能影响老年人对自身身心健康的评价〔4〕。④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老年人的比例为93.8%,而文化程度低与幸福感低、较差的社会关系、较差的自我健康评价有关〔5〕。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情况虽较机构养老老年人略高,但与贾丽娜等〔2〕的研究结果相比,属于较低的层次。可能存在的原因:①福州市社区养老老年人能够活动的范围小,且活动设施年久失修,影响老年人正常的活动。②社区养老护理模式单一,基础设施、硬件设备等方面仍存在漏洞〔6〕,忽略失能老人及偏远地段的养老服务需求。与邢华燕等〔7〕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中的社区养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较差。③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女性老年人生存质量低于男性。因女性老年人平均期望寿命较男性长,更易患有慢性疾病〔8〕,而患有多种慢性病与死亡率、残疾率升高,较差的功能状态,较差的生存质量有密切关系〔9〕。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自身健康评价越高则生存质量得分亦高。与Bowling〔10〕的研究结果一致,居住在家的老年人对自身健康评价较居住于机构积极。自我健康评价与生存质量评价的存在密切联系〔11〕。有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健康评价对健康和健康行为具有保护性作用,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积极评价被看作是一种应对老化的健康态度〔12〕。因而,两种养老模式老年人对自身健康评价不同而造成生存质量的差异。建议在护理教育过程中,需加强在协助老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的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志愿者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社会支持,开展助老爱老的活动,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乐观的健康态度。

有研究显示,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会对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残疾、心理疾病、生存质量评价低〔13〕。本文结果显示两种养老模式老年人有86.5%的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存在会引起老年人的机体功能的下降〔14〕,造成老年人生活无法自理。虽两种养老模式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种类比例相近,但由于机构养老缺乏规范有效的照护措施〔15〕,影响老年人慢性病的发展转归,从而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建议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加强机构养老老年人慢性病管理。鼓励养老机构引进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合作机制,对机构养老老年人进行定期的慢性病管理指导。

文化程度高低会对自身幸福感、社会关系等产生影响〔16〕。与Akinyemi〔17〕的研究结果一致的是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认为机构环境能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与Younsi等〔18〕的结果一致的是女性老人的生存质量低于男性。本文结果提示女性老年人比例差异是造成两种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差异的原因。建议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可根据老年人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发挥自身潜能,参与休闲活动。同时,鼓励老人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社会生活〔19〕,发挥余热。

1Ware JE,Kosinski M,Keller SD.A 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construction of scales and preliminary test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Med Care,1996;34(3):220-33.

2贾丽娜,袁平,王小燕,等.福州市城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165-7.

3Boldy D,Grenade L.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mong older people:the views of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and groups〔J〕.Aust N Z J Public Health,2011;35(6):583.

4孙海燕,孙国珍.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年人生存质量及护理需求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9):819-21.

5Lasheras C,Patterson AM,Casado C,etal.Effects of educa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die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n elderly Spanish community population〔J〕.Exp Aging Res,2001;27(3):257-70.

6张先庚,刘月,彭德忠,等.国内外社区养老护理模式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29):3201-2.

7邢华燕,柳璐,张遂柱,等.郑州市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5-8.

8de Souza Santos Machado V,Valadares AL, da Costa-Paiva LS. Multimorbidity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Brazilian women aged 40 to 65 year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Menopause,2012;19(5):569-75.

9Salive ME.Multimorbidity in older adults〔J〕.Epidemiol Rev,2013;35:75-83.

10Bowling A.Do older and younger people differ in their reported well-being?A national survey of adults in Britain〔J〕.Fam Pract,2011;28(2):145-55.

11Schüz B,Wurm S,Schöllgen I,etal.What do people include when they self-rate their health?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according to health statu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Qual Life Res,2011;20(11):1573-80.

12Sargent-Cox K,Cherbuin N,Morris L,etal.The effect of health behaviour change on self-rated health across the adult life course: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Prev Med,2014;58:75-80.

13Matthias Hunger,Barbara Thorand,Michaela Schunk,etal.Multimorbidit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older population:results from the German KORA-Age study〔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1;9:53.

14Kadam UT,Croft PR,North staffordshire GP consortium group.Clinical multimorbidity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a record and health status linkage study in general practice〔J〕.Fam Pract,2007;24(5):412-9.

15谢红,王志稳,侯淑肖,等.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4-6.

16Liu N,Zeng LX,Li Z,et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long-term care needs among elderly individuals living alone: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rural areas of Shaanxi Province,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3;13:313.

17Akinyemi AI.Assessment of 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aging males' symptoms in ljesaland,South-Western nigeria〔J〕.J Mens Health,2012;9(1):51-7.

18Younsi M,Chakroun M.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Tunisian version of the SF-12 health survey〔J〕.Qual Life Res,2014;23(7):2047-54.

19Bryta M,Burzyska M,Maniecka-Bryta I.Self-rated quality of life of city-dwelling elderly people benefitting from social help:results of a cross-sectional study〔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3;11:181.

〔2015-02-09修回〕

(编辑苑云杰/曹梦园)

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262)

肖惠敏(1975-),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教育研究。

杨士来(1990-),男,硕士,主要从事老年护理研究。

R473

A

1005-9202(2016)18-4598-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98

猜你喜欢
养老机构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