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对高职生学习主动性能力提升分析

2016-11-02 18:55傅嘉芹万兵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职生社团高职

傅嘉芹+万兵

文章是立足于成都市10余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调查报告为基础,在分析相应的组织结构、社团经营活动模式,各社团成员加入社团前后学习能力的数据报告;社团的社会实践评估,社团对高职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社团对高职生内在综合素质的数据报告等科学数据后,得出社团对高职生学习主动性能力提升所具备的多个方面,并作出简要的归纳,以期此文作为高职生教学的参考,把教学的视角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高专学生。

社团的功能结构分析

1.社团对高职生学习主动性研究现状

当前对高职生学习主动性能力的研究基本处于较少涉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只针对于高职生个体为主,或者是从传统教学方法上进行研究,没有把高职生放入一定交往和学习群体来进行样本分析,忽视了高职教育不仅是课题教育,更是全方位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此文采用个体、社团、学校、社会为整体来进行数据采样。具有科学性、严肃性,避免了只是空洞的文字表述,其归纳的研究结果对高职教育提供了科学严谨的参考。

2.社团对高职生学习主动性研究目的

文本试图通过文献回顾以及一手资料的研究,对比社团与非社团高职院校学生的差异,并找出形成原因;最终梳理出社团对高职学生培养的意义。通过厘清的高职社团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来为未来建立和开展社团活动起到指导和效用加倍的作用。

3.社团对高职生学习主动性研究内容

本文以实际存在的各高职院校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社团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社团会员入会前后的学习能力数据对比,采用二年年限内的数据采集,社团各级会员走访,问卷抽样,社团活动抽样评测,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内在的规律,对社团对高职生学习能力提升进行理论分析和归纳。

调查数据样本(表格):

被抽样调查的成都市范围内10余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都是群众性的社团组织,经费来源以自筹为主,学习划拨部分经费(10%~30%),60%~70%作为社团运作的费用。

都采用民主集中制,社团组建以专业方向为主(占65%左右),综合素质、兴趣爱好为辅(占35%左右)。

资金自筹,以企业赞助,社团外出劳务服务收入为主。

抽样社团全都有公益性的活动和帮扶。比如,邀请校外专家、教授对本校社团会员,其他社团外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技能指导,对外进行专业技术的公益服务,对本校特定的贫困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经济和专业与身心的帮扶。

所有被调研的社团骨干成员都是采用社团内部选举制,社团入会采用申请制,部分社团(40%左右)采用申请和相关条件符合才准允入会。社团大小事务基本由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处理。只有极重大事务采用向上级主管单位请示指导。

高职院校中社团的意义和作用

1.社团的社会实践性

技能型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导方向。学以致用,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外的沟通能力,社会事务的处理应变能力一直是被调查社团进行这些方面能力自我塑造的重点。

这些高职社团在进行企业赞助,相应专业技术承接服务中,已经是扮演了与社会直接打交道的群众团体。在具体的事务进行中,高职生势必担负了相应的责任,运用所学的专业技术进行社会实践,与学校内单纯的模拟学习产生了环境、责任、利益的变化,为高职生走出校门,正式工作进行了提前感受,找出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增强了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

2.社团对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由于高考录取格局的设置,高职生存在一定量的学习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学习主动性低的状态。这一现状的存在,抵消了既定教学模式对高职生全方位培养的成效。社团的功能性、学习性、自我管理性,对高职生这些存在的弱点会带来相应的改变与提升。

由抽样数据可知:同一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高职生,入社与未入社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情况上会有10~22分的差异。这一数据说明由于社团的功能结构,引导和提升了高职生的学习能力。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社团会员的学习生活状态调查也显示常参加社团公益活动和公益专业讲座,专业技术相互帮助的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均一定比例高于未参加社团的高职生。

3.社团对人格健全的培养

通过对成都市各高职院校社团的调研表明:社团的各种公益和自我学习帮扶活动所营造的学习氛围,团队精神,收益支撑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据调查:一定数量的在校高职生学习主动性差,沟通能力弱,动手能力偏低,性格偏激,抗打压能力弱。主要是在入校前的幼儿阶段、少年学习阶段、个人家庭变故、自身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在长期的主观原因综合作用下,造成某些高职生的自我学习主动性差的局面。

社团所搭建的学习生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给这部分高职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责任与荣誉的双重激励下,大多数的高职生都能在内外因素的帮扶下,重新肯定自我,重新认识自己,取得一定成效,增强了成就感,形成身心、学习、生活、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全方位的提升。对处于18~20岁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起到了最为关键的铸造。人格的培养在这一重要阶段基本完成。

4.社团对学校学习氛围的培养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占学生在校时间不到1/3,晚上和周末成为学生业余学习的主要时间。由于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所以必须要有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上面。

学校社团是营造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织,社团的种类可分为专业社团和兴趣社团。专业社团主要是依托相关专业而设立的社团,比如ERP社团。ERP社团训练中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管理、财务等相关专业知识融汇贯通。同时通过业余时间的比赛和训练使学生爱上专业,将课余时间花在学习上,并且参加社团的学生能够相互寝室里、食堂里积极正面的影响其他同学,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氛围。

兴趣社团主要是专业之外的以学生兴趣为主的社团。比如轮滑社团。轮滑社团主要是以轮滑爱好者组成的社团。该社团在业余时间,比如吃过晚饭,经常在学校的操场进行轮滑训练,通过训练,无形之中向学校其他同学传递轮滑运动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社交和沟通能力。

5.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宿感

由于高职学校本身的特点,有部分高职学生高考失利或遭遇过挫折,心理上产生对学校、同学和老师等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抱怨较多,对学习和学校生活有抵触情绪。

目前高职学校的社团有部分是有教师参与指导的,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和老师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交流,包括职业规划、家庭等内容。学生通过交流的过程,在心理上就会对老师和学校形成一种信赖感,就会很好的融入大学生生活。

同时社团教育也是教育方法的一种创新,突破课堂教育的局限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能够将所学的东西融汇贯通,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校社团的建设

1.成立社团委员会,多种社团并行的模式

社团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艺术类、体育类、知识学术类、专业技能类、社会服务类。每种社团的具体作用区别较大,存在的理由和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兴趣为导向,有的依托专业,有的是学校常设社团。根据社团的不同,社团的隶属部门可以是校团委、学生处和院系等,但是为了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成立社团委员会,统一进行管理。

2.加强团队建设

社团的具体建设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其中核心团队和指导教师成为社团存在的支柱。由于高职是三年制,高职学生成员和团队在校时间较短,大一入社,大二成为骨干,大三退社,因此在成员的承接和建设上难度较大,因此传帮带必须加快节奏,大一就必须深挖掘。

此外对于有的社团可以由教师作为指导人员参与。但是由于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那么必须形成指导团队,因此能够将辅导员归入社团指导团队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3.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和物质保障

社团建设和活动过程中需要一些必备的物质保障,包括场地,实训室,经费等,甚至需要时间的保障,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和学校规划时,必须统筹兼顾。如果出现资源冲突时,短时间可以克服,但长时间是难以维持的。

4.以学校为平台,社团唱戏,校企、校校合作

学校社团的建设最终是为了提高学校教学品质,提升学生社会的适应性,因此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学校鼓励或者牵头主动联系校外企业进行社团活动,必然参观、实践、联谊等,校校之间交流、取经等,这样既可以提高社团建设质量,同时可以提升学校名气,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

结束语

社团是处于高校与社会过渡的地带,社团兼有学习性与实践性双重特性。高职社团大都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再提升,也营造了一个新的大家庭,对高职生的荣誉感、成就感、动手能力、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进取心、科学的人生观,起到了温床培养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职生社团高职
缤纷社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