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应美化人的全部精神生活

2016-11-03 00:12冉乃彦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旋律心灵

冉乃彦

音乐和舞蹈都属于表演艺术。音乐在学校里不仅仅是一门教学科目,它还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手段,应该在情感上和审美上美化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有许多重要的见解。他指出:“对音乐不理解,不能感受音乐,对于听音乐并因此而获得享受没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就不可能认识情感的世界。没有音乐,就很难使一个正在步入世界的人相信人是美好的,这种信念就其本质而言,是情感修养、审美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基础。”

的确,音乐是通向孩子心灵的一条途径。音乐可以塑造孩子的灵魂,使他的情感人性化。音乐和语言一样,都能表现真正人性的东西。不论是生动活泼的本族语言还是乐曲,都在向儿童揭示周围世界的美。我们增强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也就是在提高他的思想水平,帮助其树立远大的志向。

乐曲,这种蕴涵着人类感情的特殊的语言形态,它传达给孩子的不只是世间的美,它还向人们展现人的伟大和尊严。孩子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感到他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孩子的心灵,那是敏感的音乐家般的心灵,你若能触动它,就会发出美妙的声音。每个人的童年都不能没有游戏和童话,同样也不能没有音乐。

从倾听大自然的音乐开始

如果说,听音乐是去阅读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所写成的课本,那么,这门学科的入门是从倾听大自然的音乐开始的,从认识我们周围产生的各种声音的美开始的。

大自然的音乐不管有多么美,严格地说,这还不是音乐,这是字母。人学会了这些字母,就可以去阅读用情感语言写成的书。

重视听音乐,听自然的音乐和音乐作品,首要的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之后要使孩子们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

研究证实,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才既能学会语言,又具有初步的音乐素养,也就是掌握了感知、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凡在童年错过的风景,很难在成年岁月中去弥补。儿童的心灵对本族语言、对自然美和对音乐旋律,其敏感程度是相同的。如果在童年能使孩子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具备其他任何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

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旋律能够表达出语言所表达不了的人的情感中最细腻的色彩。音乐始于语言的终结处。如果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仅仅使用语言而不使用音乐,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是完整的。

音乐,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孩子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那些事物和现象上,于是他的头脑中便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孩子从世间为新的想象和思考摄取素材,并进一步用语言进行创作。

音乐与抒情诗有着紧密的联系,似乎是人的精神发展中的下一个阶段。音乐把人的道德的、情感的和审美的修养连接在一起。

对音乐的诠释应具有某种诗情画意的特点,要使语言接近于音乐。我努力在我的学生的情感记忆中找到它:我借助语言建立起一种情境,这种情境能激发对往事的回忆,还能激发出感受和来自情感记忆深处的语言,这种语言能调整心弦去感知音乐。

如何进行音乐教育

富有艺术性地讲解。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对音乐作品,特别是对孩子们不熟悉的作品的讲解,要求极有分寸和具有高度的教育素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音乐语言是感情的语言;即使一支民歌,虽然歌词朴实,有时甚至很简单,但是只因为配上了音乐旋律,欣赏起来就成为艺术作品了。为了解释音乐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本质,教师必须了解作曲家塑造形象的手法与特点。讲解应当是孩子从教师口中听到的一个具有特色的、有头有尾的和富有艺术性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就应该能激发感情、引起感触,并在学生想象中被描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激发孩子的想象。我深信,音乐的美是思维的丰富源泉。在音乐旋律的影响下,产生在儿童想象中的鲜明形象能活跃思维,如同把思维中无数的溪流汇集成一条河。孩子们极力要把他们想象出的和感受到的都用语言描述出来。对于智力发展稍缓的孩子来说,音乐确实是思维的丰富源泉。我尽量做到让孩子在听完音乐作品之后,能无拘无束地谈一谈自己的印象。

选择音乐作品。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关注的是使关于爱情的音乐对年轻的心灵所诉说的东西,是语言所不可能表达的。比如,关于爱情,可以少举行一些座谈、讲座、辩论,而是让孩子静静地、默不作声地倾听关于爱情的音乐,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少年的心灵能够理解人类情感中最神圣的一部分——爱情。

音乐与品德

通过音乐还能够密切师生关系。经验证明,音乐——这是教育者与儿童产生精神上的一致性的最好基础。音乐能开启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通过听乐曲,感受和赞赏它的美,就会变得亲近起来。在那只有音乐才能唤起的共同感受出现的时刻,教师才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一些以前从来没有见到的东西。在音乐的影响下,当心灵陶醉于崇高的感受中时,孩子会把他的激动和不安都信赖地告诉你。

人具有细腻和富有感情的天性。这种天性在一定的环境中能使他的感受能力更加敏锐。天性细腻和富有感情的人不会忘记别人的悲伤、痛苦和不幸;良知要求他去给予援助。音乐和歌曲能培育这种品质。

有一位老师曾经说:“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而音乐就是感动人的一股力量。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刚刚进入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浑厚的《国际歌》歌声,给了我极大的震动。以后看到电影中江姐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想起列宁说过: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通过《国际歌》的歌声,就会找到自己的同志。每到这时候,想起自己的使命、自己的理想,我就会感到热血沸腾。

感情丰富是受过德育和美育的人所共具的品性,他们的心灵更易于领会善意的话语、教导、忠告和赠言。如果你想使语言能够教人生活,想使你的学生趋向善良,那你就要把幼小的心灵培育得细腻和富有感情。在众多的作用于幼小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当居重要的地位。音乐与品德——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旋律心灵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7月,盛夏的旋律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