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慈联会”举证

2016-11-03 17:18殷实
江淮文史 2016年5期
关键词:赵朴初联会收容

殷实

在沈去疾《赵朴初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中,有关“丙子息灾护国法会”的条目和“慈联会”的注释原文如下:

1936年 丙子民国廿五年三十岁

11月20至29日 与王一亭等在上海云南路仁济堂发起举行丙子息灾护国法会,担任常务理事。在上海慈联会任常委兼收容股主任,负责难民工作。

【慈联会】 即“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的简称。1936年成立的民办团体。主要为佛教界人士参加,负责人黄涵之。

笔者认为,此条目中所记“丙子息灾护国法会”举行的时间、地点有误,且有关“慈联会”的注释有失准确,疏于考证。“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的事,与1936年的慈联会“不是一回事”(赵朴初语)。

此事关系到民国史实,关系到赵朴初先生在抗战时期的思想和践行。故而有必要道其原委而举证。

一、“丙子息灾护国法会”发起是1936年5月,举行的起始时间不是11月20日,而是22日,地点也不是云南路仁济堂,而是在上海觉园的佛教净业社(今常德路418号)。

明晹《圆瑛法师年谱》记载此次法会:“1936年11月22日至29日(夏历十月初九至十六日),上海各界名流,在佛教净业社,发起组织上海护国息灾法会。”

据吴平《上海近代佛教概述》记载:“1936年5月,由太虚、圆瑛、王一亭、屈映光、朱子桥、江味农、范古农、关炯之、简玉阶、赵朴初等229位上海佛教界人士和14个佛教团体联合发起,在上海佛教净业社内启建了规模盛大的丙子息灾法会,同时成立了由163人组成的理事会,设有常务理事70人,王一亭任理事长,朱子桥、屈映光任副理事长。”

杨毓华《持松大师年谱》佐证了吴平的说法:“阴历四月,大师归国。其时,全国多处暴洪肆虐,灾情严重,一起涌来。朱庆澜、王一亭、屈文六、太虚、圆瑛、江味农、范古农、赵朴初、简玉阶、关炯之等229人和14个佛教团体联合发起,5月28日至6月3日于沪上觉园启建丙子息灾法会。”

此外还有陈海量《印光大师小史》载:“(民国)二十五年冬,沪上人士,修建法会,请师破关,说法于觉园,万指围绕,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觉园是一座老式的园林式建筑。1926年下半年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主人、净业社董事长简玉阶捐给佛教净业社。主体建筑是一栋两层楼的大佛殿,与附属建筑有游廊相连。园内有假山、池塘、树林花草。

佛教净业社于觉园成立,黄涵之任首任社长,赵朴初任秘书。1928年后,赵朴初担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会秘书。黄涵之老居士见赵朴初青年有为,便退居让贤,请赵出任佛教净业社社长。

二、赵朴初“在上海慈联会任常委兼收容股主任,负责难民工作。”这是1937年“慈联会”成立以后的事,《年谱》摆在1936年叙述,是把“不是一回事”的两个“慈联会”混淆了。

考近代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简称“慈联会”的有四个:

(一)1895年成立的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据上海市档案馆编《名宅会馆》载: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创始于1895年。最初有沪上各慈善团体主要负责人王震、关炯之、黄涵之、王孝赉、翁寅初、王骏生等联合发起组织。凡沪上慈善性质之团体均可加入该会。该会依据民生主义以互助精神专事推进改善与维护各会员所办一切救济事业,并联络沟通各会员相互间的情感为主旨。该会事务所设于云南中路35号仁济善堂内,并于1930年8月5日向上海市社会局登记备案。

(二)1927年组织的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据《申报》1927年4月6日报道:1927年4月5日,上海各慈善团体“以共谋改善起见”,在沪上慈善界领袖人物王一亭的召集下,举行筹备会,决定组织联合会,定名为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出席会议者有上海20多个慈善团体代表,讨论了会章及一切进行事宜,并推王一亭、王晓籁、黄涵之、顾馨一等四人为临时常务委员。

(三)1937年上半年成立的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通志》载:“关炯之……1936年12月参与组织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次年8月,在慈联会下设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致力救济事业。”

这里“1936年12月参与组织”,是指前期的准备工作,真正见诸公报的救灾会成立时间是1937年1月。这里有一份从事近现代中国社会史和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蔡勤禹教授提供给笔者的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四日(星期一)出版的周刊《察哈尔省政府公报》,上面刊登了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的缘起、成员名单和《简章》。

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会员大会是1937年4月开的,从《简章》公告到以后的会员大会,清楚表明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的成立日期是1937年的上半年。

朴老在《抗战初期的上海难民工作》一文中记述更为详尽: “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政府既然表示要抗日,总要有所行动。1937年上半年,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召集上海慈善界的领袖(主要是佛教界)开会,组织成立了上海市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简称慈联会)。慈联会与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不是一回事。慈联会是个临时的组织,完全是为了抗战和救济难民,性质相当于抗战后援会,而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是个长期的组织,抗战爆发前已存在好多年了。上海的民间慈善团体数以百计,过去官方从未加入过。慈联会由国民党官方出面发起,(作为)官民合办的组织,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慈联会的主席是许世英,副主席是屈映光、黄涵之、黄延芳、闻兰亭、潘公展等。潘公展是当时的上海市社会局局长,救济工作由社会局管,所以潘就带了一些工作人员到仁济堂办公,指挥大权在社会局人员手里。仁济堂是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全国闻名的慈善机构,本来就是上海慈善团体联合办公的地方,主要从事募捐、赈济、施送医药等慈善活动。国民党政府要吸收社会上的人力物力,必须依靠这些民间慈善团体。

“慈联会中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的黄涵之先生,是佛教界和慈善界的老前辈。黄先生热心公益事业,是个热忱的爱国佛教徒,在上海慈善团体中很有号召力。他很信任我,要我做他的助手(指任常务委员,驻会办公)。”

在这三段文字中,朴老明确指出:虽均简称为“慈联会”,但朴老任职常委的联合救灾会与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不是一回事”。这与《上海通志》的记载也是相吻合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后,上海各慈善团体负责人黄涵之、屈映光等组织成立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许世英为主任,黄涵之、屈映光为副主任,赵朴初为常务委员,会址设在仁济堂。由赵朴初驻会办公。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后,上海市社会局派人到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工作。八一三战争爆发后,上海慈善界商议决定在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下设立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屈映光为主任,设收容、给养、总务、遣送、医务各股。该会先后设立50多个收容所,收容难民50多万人次。除供给衣食、医药外,由中共江苏省委派出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到收容所进行政治教育,并先后选送一批青年参加新四军赴前线抗敌。”从上引资料可以看出,《上海通志》以“七七事变后”和次年8月,作为官民合办的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与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的分界。

(四)1937年8月以后的“慈联会”——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

朴老在《炸弹震惊大世界,难民夜闯上海滩》一文中明确写道:“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当天晚上和第二天(8月14日下午,上海“大世界”上空落下一颗炸弹),仁济堂门前逐渐挤满了从闸北、南市和郊区逃来的难民……潘公展和他带来的工作人员都不来了。后来,据社会局的人说:日本飞机是看中他们才来炸的。所以他们不敢再来了。屈映光、黄涵之几位老先生来了后,听了我们的汇报,说:‘既然如此,他们不来,只好由我们办了。于是决定在‘慈联会下设立一个‘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统筹办理难民的收容、救济工作,由屈映光任主任,黄涵之等任副主任,让我以‘慈联会常委身份兼任救委会收容股主任。”

丁兆甲在《曾助新军旗鼓振——缅怀赵朴初同志对新四军的贡献》一文中也记述此事:“1937年八一三日寇进攻上海,当时朴老在云南路仁济善堂工作。战火焚烧,使闸北、江湾、沪东、浦东沦为战区,大批难民涌入苏州河南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避难。最多时达130万人,顿时成为租界上的大问题。当时有一个国民党官办的‘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租界工部局也有一个‘上海国际难民救济协会,但他们收容的人数有限,而且后来随国军撤退,国民党的救济组织也撤走了。因此,慈联会承担了六七十万人的收容任务。慈联会主任许世英(当过军阀政府的总理和驻日大使),在上海撤退时也去了大后方,任全国救济组织的头头,留了三位副主任在上海(屈映光、黄涵之、张纲之),赵朴老任常委,负责日常的实际工作,公开名义是收容股主任,几十万难民都归他安排,可见工作之繁重。”

面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和难民的骤增,国民党南京当局此时也有所行动。“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7日通过《非常时期救济难民办法大纲》,决定成立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 (参见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载《历史教学》, 2002年12月)。从时间上看,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动作迟于上海,是迫于民众的圧力。上海市政府参与成立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也有借重与限制民间力量之意。昔日的上海滩,作为民间救济力量代表的慈联会有着很大的实力和号召力,和国民党政府之间有着诸多的摩擦,亦有合作。这些在曾桂林教授的《民国时期慈善立法中的民间参与——以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叙述详尽,他在结语中写道:“面对矛盾和可能出现的冲突,慈善团体方面试图据以法理与情理,同政府进行交涉,多方面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做出有条件的让步,接受其意见,修改法律;而政府亦主要通过立法和司法等方式来消解慈善团体方面的疑虑与抵制,虽然这可能是形式上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调节了双方紧张的关系及其利益。”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失利,国民党军队西撤,国民党政府负责慈联会的人员也随之撤走了。

针对上海难民与日俱增的严峻形势,1937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专门成立“难民工作委员会”,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担任难民工委书记的周克“陆续选派30名共产党员和一大批积极分子,安排到慈联会收容股及所属的50余所收容所和国际第一、第二收容所,担任行政领导和管理工作。使难民收容所成为中共抗日救亡宣传,为抗日培训输送人员的基地”。按赵朴初的话说:“我用人主要靠焦明(中共地下党员)。只要我问他:‘你有人吗?他必然会说:‘有。在用人问题上当时我有考虑:如果我不介绍人,黄涵之就要派人来。他派的人,仅仅限于单纯的救济工作,起不到抗日救亡的作用。我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取消了‘救济两个字,而简称为‘难民工作。每逢黄涵之问我某某收容所主任人选时,我必然说有,先报个名字,然后找焦明要人。焦明介绍来的人就顶了我(报)的名字。”

1938年初,行政院颁布《赈济委员会组织法》,撤消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成立赈济委员会。所以说,“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虽说是官民合办,但时间不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民间,具体地说,是兼任收容股主任的赵朴初先生为难民工作付出了艰辛。他以合法的身份,做了许多秘密的事情,把大批青壮年输送到抗日前线,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猜你喜欢
赵朴初联会收容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老”手艺绽放“新”风采——记宜兴市新联会理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婷
品读《茶禅诗书赵朴初》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论赵朴初对佛教教义的现代性诠释
收容教育所举办文艺汇演
土地庙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