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2016-11-03 23:54庞琨李东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革新红色文化

庞琨+李东娜

摘   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中国大地迅速走红,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使得红色文化书籍在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希望从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当时对于书籍装帧的特色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找寻红色文化书籍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书籍装帧;红色文化;革新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154-02

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像我们祖国的国歌依旧是义勇军进行曲一样,任何时间地点我们对于民族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承都不应被磨没。而红色文化书籍也不只是有一副严肃的面孔,在移情志、抒心胸、促和谐等诸多方面一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书籍装帧设计带来全新的文化气象

20世纪初,封建皇朝覆灭,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全新的文化气象。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们和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书籍装帧艺术家、插图画家们以开放的视野,广收博取、中西融合,共同开创了全新的书籍艺术面貌,那个时候真可以称之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流派风格争鸣,学术上的交流也热闹非凡。鲁迅是我国现代书籍艺术设计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很重视装帧工作。甚至曾经对于书刊的开本也有过相当认真的设想。他编辑的刊物有通行的三十二开本,如《莽原》半月刊、《朝花旬刊》;有通行的十六开本的,如《朝花周刊》、《前哨》等;但也有二十五开本,如《奔流》、《萌芽月刊》、《文艺研究》;而《译文》则是二十三开本。他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印制的《毁灭》、《铁流》,初版是二十三开本,重磅道林纸印,毛边,横排,配上厚布纹纸做封面,就显得大方、庄重、厚实。而《朝花小集》是狭长的四十开本,道林纸毛边,适宜于篇幅不大的作品,且便于携带。另外《海上述林》是为纪念瞿秋白而编印的,鲁迅特地自费在日本印制,分脊麻布面精装和绒面精装两种,都烫金字,显得厚实而隆重。这样讲究的书籍装帧,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还是第一次。

另外关于插图方面,新兴木刻便是由鲁迅扶持的。其旨意就在于把木刻作为大众革命的武器;较油画、国画等画种也更贴近时代精神,更适应现实的战斗要求,“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倾刻能办”。

再从木刻的表现内容上看,“除去极少部分以趣味为中心的以外,大都能从现实中提取他们创作的意欲,与中国的革命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木刻更接近人们观念当中认为的革命美术的特点,所以,新兴木刻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成为了革命美术的代名词,且广泛的应用在了之后与革命相关的书籍插图之中。

二、抗战时期书籍——日益成为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

到了五四运动之后,随着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日益成熟,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也蓬勃展开,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仅延安在抗战时期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就有三十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0卷、《列宁选集》18卷、《斯大林选集》5卷。此外还重新校译了一批经典著作的单行本,如《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等。

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现实针对性,这一时期还编译出版了一些专题文集,如《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等。

并且延安的文艺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延安时期先后创办了21种文艺刊物,如文学方面的《文艺突击》《山脉诗歌》《文艺战线》等,音乐方面的《歌曲月刊》等,戏剧方面的《边区戏剧》等,美术方面的《前线画报》《美术工作》等。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根据地的书刊报出版发行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出版了一系列马列文选和毛泽东著作,影响很大。内战全面爆发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解放区的图书出版事业发展较快,文化事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种良心循环,使得各解放区书刊报事业呈现蓬勃生机。一些解放区不仅成立了出版编辑机构,还发展了图书发行机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新老解放区出版了大量的书刊文献,老解放区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出版发行力度,新解放区则更好地吸取老解放区的经验,大力加强图书文化事业。如华中解放区的苏皖边区,从1945年冬至1946年底就出版图书167种,648500册。

图书出版的类型也主要集中在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一些政治类图书。如东北解放区仅新华书店系统在1947年至1948年两年时间内就出版书刊592种,发行量达到1400万册。其中东北版《毛泽东选集》影响甚大,是解放区图书史上的一个壮举。在晋察冀解放区,1947年3月,晋察冀日报社以“晋察冀中央局”的名义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增订本,由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

不仅毛泽东著作成为出版的重点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基本教材,而且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成为思想文化界关注研究和出版的重点。为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论政策水平,这时还出版了大批政治理论读物,如《有事和群众商量》、《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土地法大纲》、《大众哲学》《平分土地文献》等。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用文艺形式教育群众、组织群众,这一时期还出版了大批的文艺读物。这些读物有小说、诗歌、故事、剧本、歌曲,还有翻译作品,如《李家庄的变迁》、《患难余生记》、《陕北民歌选》《吕梁英雄传》、《王贵与李香香》、《日日夜夜》、《丹娘》、《白毛女》、《刘胡兰》等,还有《放牛郎》、《小福》、《小英雄》、《栓柱》等深受解放区儿童喜爱的读物。

三、抗日时期的新闻摄影和画报——配合时事的宣传教育

这些以照片为主的大型新闻摄影画报的创建是整个新闻文化战线上的一件有广泛影响的大事。

它们通过富有战斗性的图片、翔实的通讯报道,集中宣传了人民解放军消灭敌人、英勇作战的辉煌业绩,反映了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宣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在对敌斗争和解放区建设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画报事业培养出了一批骨干力量。

在晋察冀解放区,为了密切配合战争形势,贯彻“为兵服务”“为解放战争服务”的方针,根据军区政治部的指示,晋察冀画报社分为前后方两部分,工作重点放在前线。考虑到《晋察冀画报》出版周期太长,不能适应战时需要,故决定出版单页的《晋察冀画刊》,并于1946年12月底出版了画刊第一期。画刊出版发行非常迅速及时,战士们几天就能看到新出版的画刊,有力地配合了形势,起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晋察冀画刊》从1946年12月30日出版第一期,到1948年5月28日出版最后一期,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内共出版44期,平均12天出版一期。主要内容是报道晋察冀的历次战役战斗、立功运动、英模人物、庆功祝捷、战地生活、军事民主、神勇炮兵、群众支前、军民关系、平分土地等,另外还发表其他解放区的一部分来稿。画刊为8开单叶,4个版面(有几期加到8版),双面印刷。每期发表3至5组照片(共20幅左右),最多一期刊登照片近50幅,也发表美术作品。每期都有一个中心内容,有简要文字介绍,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内容形式生动活泼,制版印刷精良,深受广大战士喜爱。除了编印不定期的画报和《晋察冀画刊》外,晋察冀画报社还编印了一些其他新闻摄影出版物,出版了一些单张的画报、画刊、和小型的摄影传单等。如1946年8月至9月编印的两期画报号外:《蒋阎军内督战官下毒手,大同卧虎湾发生惨事》《请看阎军到解放区后的生活》,版式设计新颖,图像清晰醒目,印发非常及时。1947年10月,在平汉路前线编印了《清风店放下武器的蒋军官兵》《只要放下武器,就保证安全》等摄影小传单。这些号外和传单,既注重摄影报道的思想性,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既便于张贴,又可以送往敌占区,促进国民党官兵醒悟。

华北画报社于1948年6月10日出版《华北画刊》第一期,仍以部队士兵为服务对象,紧密结合形势,及时报道解放战争的情况和华北部队的各种活动。10至20天出版一期,发行2万份。在出版画刊期间,不定期出版《华北画报》,第一期画报于1948年10月出版。《华北画报》以综合报道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记录革命战争历史为主要任务;以摄影为主,辅以美术和文艺作品,除发给部队以外,还兼顾地方,并通过新华书店公开发行。1949年8月1日,华北军区创办《华北解放军报》,同时不定期出版《华北解放军画刊》。

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军区政治部编辑出版的《人民画报》于1946年8月1日创刊。《人民画报》从1947年2月15日第三期开始,逢双月15日出版。第三期画报全是木刻与漫画,第四期又全为照片,内容是我军收复曹县、解放聊城、攻克单县等重要战斗。第八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特大号,同时在照片选择、标题拟定、文字说明和版面安排、美术设计等方面,比前几期都有所改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这也是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的最后一期。

在东北解放区,东北画报社集中了相当多的摄影与美术人才,因此,除了出版以摄影为主的8开本综合性画报外,还编辑出版4开的《东北画报增刊》,以及摄影与绘画并茂的《东北画报漫画专号》《纪念解放后第二个“九?一八”专号》,并出版了《木刻选集》《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连环画以及大量的农民翻身新年画等。

总之,这一时期的新闻摄影和画报,以其特有的鲜明、直观和生动,大力宣传八路军英勇作战的辉煌业绩,反映八路军和边区老百姓的血肉联系,有力促进了对敌斗争和边区建设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西柏坡时期,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和画报工作有了长足进展,发挥了激励士气、鼓舞群众的巨大作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建国到改革开放时期——红色文化相关书籍的特色审美取向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个时候政府非常重视出版,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家,比如刘海粟、刘开渠、蔡亮、黄永玉、丁聪、黄冑(zhou)等,都在为书做封面、画插图。黄冑的《红旗谱》、李少言的《红岩》等、书籍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在60年代中国政治环境非常恶劣的的"文化大革命",几乎所有的出版社停业,几乎所有编辑、出版人、设计师全部下乡劳动,到五七干校改造思想。那个时候出版物很有限,除了红宝书造成的出版"红海洋"、屈指可数的几本《金色大道》之类的小说和"样板戏"外,几乎没什么可做的书,因此虽是满目红色,恰恰是书籍艺术领域令人寒心的冰冻期。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始的改革开放使得艺术领域打破自我封闭,解放思想,打开了国门,新鲜的空气吹进了书籍设计界、许多的设计家还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业界更增加了国内外的交流和互动。年轻的设计师不满足已有的设计观念,而纷纷在出版领域注入更多的反思和学术争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体制运作上增加了多元的形式,产生了社会的设计力量,无论体制内外,更多的是去大胆创新,去创造,显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新气象。

改革开放至今已三十多年了,难得的机遇给中国的书籍面貌带来巨大的变化。不能忘记几位我们设计界的引领者,虽然有的已离我们而去。其中邱陵老师,是非常著名的书籍设计家、教育家。他在中央工艺美院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书籍设计专业,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书籍装帧史,培养了大批中国当今著名的书籍艺术家,《红旗飘飘》是他的经典之作。另外还有今年已近九十的张慈中老先生,早年在上海工作,解放初期调到北京从事书籍装帧。那个时候的很多重要著作,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毛泽东选集》《马克思画传》的设计都出自他之手。《毛泽东选集》书名字体由他设计,后来衍展成一种新的字体——长牟体。因为做了这些非常重要的书籍,他还得到了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会见。他的许多设计作品已成为经典。

1980年5月,《毛泽东诗词四十三首》出版,这本由吴寿松设计的书籍充分的体现了民族传统风格:开本选用12开,宝蓝色绢丝面料,方脊精装。封面左上方贴仿旧宣纸"贴笺",上面印赵朴初题写的书名手迹和两方印制,书脊上书名烫金,古香古色。印刷也是下足了功夫,边框是胶印的,红色印章是活版套印,这样印刷压力大,墨色重,力透纸背,能体现篆刻的感觉。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百味文学艺术家手抄珍藏纪念册》,是合和工作室设计出版的手抄本类型的书籍,文字也是手抄风格,在设计排版方面十分成熟,很精练,书脊用纸很好,重点内容文字较大,一般内容文字较小,层次分明;封面精致且大方,是一个盒子,恰似一个丰碑的形态,很有层次感,又强烈的三维感;政策性的文字表现的不单调不枯燥,可以把文献与文献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很能让人产生亲近感,是对政治性文件的革新。

五、结语

过去的科学技术并没有今天这么先进,然而对呈现书籍文化的审美要求却有深刻的理解,并且精心去做、做到极致。或许用今天的眼光来评判当时的红色文化书籍装帧会有时空的隔阂,与今天的书籍设计还有不小的差别,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也相距甚远,但时代的局限性并未使之失去书籍至善至美的光彩。甚至我们还能从中找到当今出版人、学者、设计师们十分欠缺的东西:理念、知识、审美、修养、责任,还有心态。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宁静,一番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国民书籍设计大家们在1920年时,便开始了完整的革命相关书籍设计思想和书籍的整体设计实践。而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延续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参考文献:

[1]张勇,薛建中.西柏坡时期文化建设[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2]陈燮君.纸向何方:上海博物馆"纸文化"系列讲座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孙艳,童翠萍.书衣翩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2.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革新红色文化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书籍装帧的视觉引导与图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