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37年的好医生

2016-11-07 09:15冯旭东张配豪
人民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博山区源泉名医

冯旭东++张配豪

他从事卫生医疗工作44年,在农村就待了37年。如今虽年过花甲之年,但依然驻守在临床的第一线。至今已实施的2万例手术无一意外发生,因此,他有着“博山外科第一刀”的美誉。

他就是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十佳卫生院院长、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亓大爷”。

不想“升迁”想“下乡”

作为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的亓庆良每周都要做十几例外科手术,最多的时候,1天就要做10例手术。很多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其实这种“拼命”源于失去至亲的遗憾。

1958年的一天,家里欢欣雀跃,准备迎接另一个小生命,可就在母亲即将分娩时,本来已经好转了的心脏病又加重,导致心力衰竭,终因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受限,救治无效,母子双双倒在了产床上。那年,母亲26岁,亓庆良6岁。后来他才明白,如果有一剂“强心针”,也许就不会失去母亲,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了做一名医生的志向。

1978年7月,亓庆良作为青岛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才生面临毕业分配的选择。他婉言谢绝了校领导留校任职的挽留,也拒绝了直接分配到城市大医院工作的机会,义无返顾地要求回到院址还在大山里的博山区医院工作。

刚刚大学毕业的亓庆良回到了家乡医院,继续为父老乡亲防病治病,这一干就是十几年。由于区域性医疗规划等原因,1986年博山区医院迁离源泉,留守人员和原公社医院86人合并成立了“源泉中心卫生院”。十年间,因为卫生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直接导致了源泉卫生院的彻底衰败。边远山区百姓只好跑到几十公里远的城里医院看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与交通、住宿费用拖垮了很多农村家庭。

1997年,已是副主任医师的亓庆良被评为“博山区十大名医”,在淄博市外科领域已有较大影响。升迁的橄榄枝纷纷抛向了亓庆良,几个市级医院向他发出诚挚邀请,甚至三顾茅庐。然而,亓庆良再一次做出了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抉择——主动请缨来到了源泉中心卫生院担任院长。

当时的源泉卫生院,没有围墙,杂草丛生,门窗破败,床位仅有10张,年业务收入不到30万元,固定资产仅有46万元,医疗器械只有一台旧显微镜,已经3个月未发工资了,可谓一穷二白。

“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

面对濒临倒闭的卫生院,亓庆良毫不退缩。“选择回到源泉,我心里早已知道面临的困难有多大。我回来不是为了名利,更不是为了享受,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这里的乡亲们都是我的亲人,发展好了农村卫生事业,即使在边远山区,在偏远的农村,大家也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为了这个目标,再苦、再难,再累我也值!”

带着这股干劲,亓庆良任职院长第二天,就开始手术。尽管源泉中心卫生院条件简陋,因为有了名医,慕名而来做手术的病人络绎不绝,少年时的艰苦磨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坚强性格,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机遇寻找机遇,亓庆良的名医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使风雨飘摇的源泉中心卫生院立住脚跟。但是亓庆良深知,立足长远,源泉卫生院要想发展,就要突破地区人口和服务半径的局限,源泉镇常驻人口不足13000人,即使所有人都来做手术,也会有尽头,外科不足以带领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成为名院,不仅需要名医,还需要名科。”

医院的服务功能是按地区人口和服务半径决定的。源泉卫生院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常规,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亓庆良敏锐地看到,中国很快将进入老年社会,老年病、慢性病将成为今后基层卫生院最大的医疗需求,特别是高血压发病率高,而由高血压病导致的中风后遗症也将会越来越多,建立脑中风康复专科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反复调研,充分论证,他决定组建脑中风特色专科。

有了目标,立刻招兵买马。李效勤也是乡村医师,却师从天津针灸学院、北京针灸研究所三位中医泰斗,同是扎根乡村的两个人一拍即合,然而村里却不愿刚刚培养的人才流失。亓庆良三顾茅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开出优厚的物质条件,逢年过节都往村上跑。好事多磨,光是请针灸专家李效勤就花了两年时间。1999年6月,“博山区脑中风康复中心”在源泉卫生院挂牌开诊。

与其他以注射西药为主的现代康复疗法不同,亓庆良决定发展传统中医康复。李效勤擅长头针,醒脑开窍、痛经活络对脑血管疾病颇有疗效,加上中药秘方调理再配合现代康复疗法,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进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例例成功康复的病例,源泉脑中风康复中心,誉满全市,影响全省,全国都有慕名来的患者。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脑中风康复中心从建立之初的500平方米、20张床位、4名医护人员发展到现在的7500平方米、200张床位、近30名专科人员。

就这样,亓庆良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名医带动专科发展”等一系列治院方略和措施,仅仅几年就使得源泉中心卫生院一跃成为全市乡镇卫生院中的佼佼者。

一个普通医者的“中国梦”

“我要回到山里医院工作!”一个年轻人当初的热血,如今,成为一位老人坚守一生的信条,描绘出一幅农村医疗的蓝图,在这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如今,源泉卫生院条件好了,可是亓庆良依旧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哪怕是一张纸也是用了正面用反面。在他的影响下,大家纷纷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作风。用他的话说:“这是向管理要效益。”虽然早已年过花甲,亓庆良仍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因常年从事外科手术,亓庆良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但只要一上手术台他就忘记了自己也是位病人。

淡泊于己,浓情于人。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能为千千万万个病人解除病痛,自己感到很欣慰。作为一名医生和院长,他无疑是成功的,可作为丈夫,妻子三次住院做手术,他都没能陪护一天;作为儿子,80多岁的父亲在他的医院住院治疗,他也只能在处理完医院手术和门诊病患后,才能抽出时间去看望老人。

其实,在亓庆良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医者的中国梦——那就是彻底改善乡亲们“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的局面,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残有所托的“大同”医疗。

“为什么大医院人满为患,而乡镇医院却门可罗雀?为什么看病难、看病贵?深究原因,就是城乡差距大,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提高了,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亓庆良化繁为简,如此说,也是如此做。

如今,亓庆良医者理想梦的构建已实现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与十几年前相比,医疗用房增加近10倍,业务工作量增加80倍,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医疗设备价值都增长了100倍。2012年代表全省迎接国家卫生部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评估验收,该院医、康、养的新型办院模式受到高度评价,是全国的样板医院。

在记者采访期间,源泉中心医院扩建工程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当中。在惊讶于这样一家规模如此之大的乡镇医院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年过花甲的亓庆良依然干劲十足。而随着这样一个集“医康养”为一体的新型医院模式影响的不断扩大,这位普通医者的中国梦也开始慢慢实现。

猜你喜欢
博山区源泉名医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闲置住房盘活问题研究
我的快乐源泉——书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淄博博山区举办教育系统人工智能交流会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让名医们上线
博山:山城森防增装备 基础能力再提升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激活写作的源泉
大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