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长垣县“落腔”历史考源

2016-11-09 00:00孙伯翰
戏剧之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莲花落长垣大辞典

孙伯翰

(云南艺术学院 戏剧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新乡市长垣县“落腔”历史考源

孙伯翰

(云南艺术学院 戏剧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对长垣“落腔”的起源研究面临较大的困难:首先就是缺少较为完善的资料,全国性戏曲史料如《戏曲剧种大辞典》、《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对“落腔”的记载较少,更奇怪的是,在落腔的分布地域上,这些文献中并未提到长垣县,这显然是一个疏漏。其次,就长垣县当地的相关文史资料而言,其内容虽较为详尽但却有较多错误,这更给对落腔的起源考证增加了难度。

莲花落;落腔;乐腔;长垣

河南新乡长垣县的小剧种“落腔”近年来发展迅速,省内获奖众多;但是,对于其起源、特色却有着种种不同的记载,不仅如此,根据笔者于2015年对长垣地区落腔的实地考察,发现当地落腔在艺术特色上也与相关戏曲史所记载的落腔有较大差异。因此,对长垣当地“落腔”做历史的梳理是有必要的。

一、长垣“落腔”历史学术回顾

要弄清楚落腔的起源发展状况首先就必须对现有落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在对当地的文史资料进行查阅时,我们发现当地相关史料《长垣史海沉钩》自身便有一定问题,举例来说,在艺术风格上,“长垣落腔”是以“哭腔”出名,而《长垣史海沉钩》却说,“其语调轻快、欢乐,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改名乐腔”[1]这显然不符合“长垣落腔”擅长悲剧的特色。因此在运用资料时需更加谨慎。而在一些更普及的戏曲志中,对落腔的记载也相对较少。《戏曲志・河南卷》与《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与流行的地点,《长垣史海沉钩》中说:“落腔产生于长垣县杜沙邱村,主要流行于豫北及冀鲁豫交界处长垣县、新乡县、辉县、滑县、俊县、内黄、河北省的武安、山东省的菏泽、陕西省的运城等地。”[2]而《戏曲志・河南卷》中记载的落腔则主要是对安阳地区落腔的历史与唱腔进行了详细介绍,另一本文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中仅有一“乐腔”的记录,上面对乐腔解释为:“河南省地方戏曲属种之一。流行于安阳、内黄及河北肥多、魏县等地。曾名‘落子腔’、‘唠子腔’、‘捞子腔’、‘花鼓落子’,又因以安阳一带为活动中心,亦称‘安阳腔’。建国后,于50年代改今称。”[3]这与《戏曲志・河南卷》基本相同。在落腔的起源上,《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的描述较多:“乐腔起源何时何地,无文字记载可证。一般认为,它由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据艺人相传,在清嘉庆年间(1795-1820),安阳一带就已出现彩扮(化装)演唱莲花落。后内黄有一姓赵的艺人,又把当地流行的一些小曲加进去,逢年过节,化装登台演唱一些短小节目,人们便称之为‘内黄落子’”。[4]大辞典中虽未能明确说明,但至少证明了这里的落腔起源在“安阳”范围内,《长垣史海沉钩》中记载的落腔起源范围则变成了“新乡”。另外,《长垣史海沉钩》与两者对落腔的流行范围记载也有差异,在《戏曲志》和《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的基础上增加了新乡及其附属周边县区,且两者在对落腔/乐腔进行介绍时在第二段都引用了这段话:“1932年3月3日河南《民国日报》上《唠子腔》一文中说:‘唠子腔的起源时代不可考,我曾问过一个老汉,他说他小时也有,而且很久以前就有,因此可以断定最低限亦须在七八十年以外。它的流行范畴只是内黄及附近数个县份,最盛的地方要数内黄县回隆镇一带。唱的人多是乡村农民,没处唱的时候就在家里做活,靠为专业者很少。所用乐器,没有梆子和萧,胡琴筒特别粗,是它的异点。’文中所说的“七八十年以外”正是道光年间(1820-1850)。”[5]可见,这两种资料里面的“落腔/乐腔”为同一种戏剧形式。

二、矛盾重重的“落腔”文献

通过对一些细节的观察,可以找出更多的问题。

第一,是安阳地区与长垣地区的落腔关系问题。《戏曲志・河南卷》和《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两种文献并未提到长垣,但地理位置与长垣所在之处相近,内黄与长垣仅差80多公里,且根据长垣当地文献《长垣史海沉钩》记载,长垣落腔之流行地与《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中记录的相近,都为豫北地区及冀鲁豫交界地。同时几种文献记载此剧种产生时间相近,都涉及1790年前后这个关键时间点,而且,虽产生地点有所区别,但两地相近,安阳与新乡相互毗邻,内黄与长垣差距约80公里。两种文献皆认为“落腔/乐腔”出自莲花落,可见,长垣之落腔和安阳地区的落腔应该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姑且认为“长垣落腔”与《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和《戏曲志・河南卷》中的落腔是一类剧种,但是此次在长垣收集的“落腔”经典剧本、保留剧目表,却与这两个文献中记载的完全不同。

第二,是落腔的产生时间与地点问题。戏曲大辞典上的1790年为莲花落产生的时间,而长垣县文化馆对落腔的介绍却是引用周贻白之说法,虽同认为落腔起源于莲花落,却说莲花落是宋代、元代北方民间乞丐谋生的散曲,开始用竹板击拍为节到元代才有唱调,明末才有唱词。而“落腔”这一名称来源,在于他的尾音徐徐下滑。因此可以断定,明末莲花落即从曲艺开始向戏曲的雏形演进,虽未明确说明落腔形成的年代,其前身莲花落的形成年代是要远远早于1790年的。另外,据该馆记载长垣落腔剧团成立于1786年,虽并无文献佐证,但作为关键时间点大致与《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记载的彩扮演唱莲花落的时间即嘉庆年间(1795-1820)相近或略早。那么,对于落腔的产生的观点就有了较大出入,究竟是在1790年前后产生的彩扮莲花落,还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落腔呢?产生地点究竟是在安阳地区,还是在新乡的长垣县/滑县杜沙邱村?

第三,是各路落腔之间关系问题。《戏曲志・河南卷》、《长垣史海沉钩》两种文献均讲到落腔分四路。在文章开头我提过《长垣史海沉钩》所载,落腔“语调轻快、欢乐,于是在建国后改名“乐腔”,是不符合“长垣落腔”特色的。查看长垣落腔现存之剧目,主要仍是以情感人,即使是偏喜剧的《路与奇缘》,观其内容,也难以用乐字来形容,且语调并不轻快。并且其著名剧作《卖苗郎》更是一出苦情戏,何乐之有?因此,所谓“乐腔”之名称可能出自“落腔”之另外一路即“中路落腔”。长垣当地资料中记载“此路落腔发音较平,然而唱腔粗狂,讲究偷字闪板,擅长花腔。”[6]这也是四路落腔中唯一以花腔为特色的,这种以花腔为特色的目的可能在利于喜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但是说“落腔”之“乐”,在于其语调轻快,实在是不符合现有可考落腔之特色。况且,根据长垣落腔出自莲花落,发源于黄河决口之时,为穷苦之人表感情,抒心中之苦难的艺术,至今还有“沙丘一带穷又荒,人人都会唱落腔”[7]的说法。从其起源上来看,何乐之有?因此中路落腔的特色很可能是在落腔戏已经形成之后,才逐步出现的。而《长垣史海沉钩》也佐证了这一点,认为落腔四大声腔形成于清末。

三、长垣地区“落腔”源流辨析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资料逐步分析,首先是长垣文化馆旧址的“落腔”介绍,上面引用的“莲花落”的观点出自周贻白,但在一本叫做《中国古代戏剧词典》的文献上,我们发现,周贻白所记载的落子与莲花落主要是在河北唐山、武安、山西上党地区,载有其尾腔引申为“哈哈哈、莲花落”,[8]所以,长垣文化馆旧址的落腔介绍,可能就是因此而断定,因其尾音徐徐下落故名为“落腔”,但这显然不是长垣、甚至不是河南地区落腔的特色。而河南地区的“落腔”则是以“乐腔”的名字简单介绍,内容极简单,“以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其语调轻快欢乐,故名乐腔。”[9]类似于《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与《长垣史海沉钩》,虽然是指河南境内的“落腔”,但也不同于长垣落腔的特色,而是指安阳地区的中路落腔。可以明确的是,周贻白的考察并未进入新乡地区,长垣文化馆旧址对于落腔的历史介绍引用周贻白的观点是错误的,显然是混淆了不同地区类似剧种的概念。那么上面关于长垣落腔剧团成立于1786年是否正确呢?这需要通过《长垣史海沉钩》进行佐证,这本书上写:“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牛文兴成立了莲花落玩会班,演唱了风靡一时的十不闲莲花落。1811年牛文兴又将十不闲莲花落改为粉彩莲花落。1819年牛文兴将彩扮莲花落改为现在落腔戏的雏形。”[10]长垣地区的落腔传承性较高,为艺人代代相传,因此这段资料的可信性较强,说明1786年成立的是莲花落会班,而非“落腔”的会班,但是这个“莲花落”会班应该是现在“长垣落腔”的雏形。但是否是安阳地区的落腔雏形就需要对《长垣史海沉钩》与《戏曲志・河南卷》进行分析。

《长垣史海沉钩》以“杜沙邱”的“牛文兴”为“落腔”的始祖,并介绍“清末,落腔十分流行,豫北各地班社普遍建立,此时落腔也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了四大流派……西路武安落子声腔起伏层次多变跌宕,行腔、高昂嘹亮。中路落子腔发音较平,然而唱腔粗狂,讲究偷字闪板擅长花腔。东路落腔平稳古朴,吐字清晰,长于悲剧。南路话白以当地方言为主,唱腔保持了大本落子(大本腔)与大口落子(哭腔)……”[11]如此可以分析得出,南路落腔应为“现存长垣落腔”,而地理位置来看,长垣也确实是“落腔”流行地的最南部。但是,这几路“落腔”如果都是从牛文兴一人在短短几十年间发展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是绝不可能的,但落腔的母体莲花落却是北方地区所共有的。因此,“落腔”只可能是由各地不同特色的“莲花落”发展而来,仅仅在后来共用“落腔”之名,这也就解释了落腔为什么有曾名“落子腔”、“唠子腔”、“捞子腔”、“花鼓落子”这么多名字,以及为何会出现“安阳”地区语调欢乐叫做“乐腔”,“新乡”地区却是以“哭腔”演悲剧为特色的原因了。因此可断定,“长垣落腔”起源不同于《戏曲志・河南卷》等资料所载安阳地区的落腔,而所谓四大流派也只可能是各地不同的莲花落发展为剧种之时互相交流的产物,而非源于同一莲花落。

到了这里,前文所提的三个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首先,各地的“落腔”是由不同地区的“莲花落”发展而成的,因此时间略有区别,各地特色不同。其次,“长垣落腔”的形成时间为1819年以后,1786年牛文兴建立的是莲花落的玩班会,可以算是一种曲艺组织,但并非剧团,更非现在的“长垣落腔”。而就各路落腔之间的关系来说,它们之间是互相平行的关系,并非同源。

[1][2][6][7][10][11]师鸿光.长垣文史沉钩[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4:152-155.

[3][4]黄菊盛,朱建明,万庆荣等.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1045.

[5]]王玉筝,韩德英,马紫晨等.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93-94,280-281.

[8][9]张月中.中国古代戏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197-198.

J825

A

1007-0125(2016)10-0029-02

猜你喜欢
莲花落长垣大辞典
莲花落
A knowledge-guid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ed approach for herb recommendation∗
莲花落
肯定比哥哥写得好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研究述评
长垣市
推进“厕所革命” 建设美丽长垣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莲花台畔莲花落
地震重构反演在大庆长垣剩余油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