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下合穴治疗胆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观察

2016-11-09 09:50金华
新中医 2016年10期
关键词:鸣音胆结石胃肠功能

金华

浙江医院普外科,浙江 杭州 310013

针刺下合穴治疗胆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观察

金华

浙江医院普外科,浙江 杭州 310013

目的:观察针刺下合穴治疗胆结石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胆结石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加行针灸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等穴位。结果:2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对照组82.67%,观察组9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下合穴能尽快使机体排气排便,促进肠鸣音,能有效改善胆结石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

胆结石术后;胃肠功能;针灸疗法;针刺下合穴;阳陵泉;上巨虚;足三里

DOI:10.13457/j.cnki.jncm.2016.10.029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由于麻醉、手术前后禁食、腹腔内粘连、渗血渗液等引起的一种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胆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也是一种术后并发症,许多患者术后会出现排便、腹胀、排气等胃肠道功能不畅[1]。恢复时间一般需要1~5天,对患者消化功能、身体康复产生一些影响,因此,为使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尽快恢复,应该应用一些治疗手段来促进患者排气排便。中医学的外用、内服、电针等治疗方法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本次研究应用针灸治疗胆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胃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胆结石术后腹满胀痛、口苦口腻、泄泻、下利、脾胃虚弱,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食少不化,水谷不化等。

1.2纳入标准①通过各项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胆结石,具有手术指征并伴有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者;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胃肠功能紊乱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者;②准备妊娠或者妊娠妇女,以及哺乳期妇女;③患有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患有其他消化道疾病,并且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同意进行,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150例胆结石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患者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男25例,女50例;年龄25~75岁,平均(51.0±10.4)岁。观察组男28例,女47例;年龄27~77岁,平均(52.0±12.5)岁。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行胆结石手术后作基础的常规处理便可。

2.2观察组胆结石术后常规处理后再进行针刺治疗,穴位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单手进针阳陵泉、上巨虚、双侧足三里,泻法行针20 s,留针于穴位20~35 min,间隔4~15 min行针1次,行2次便可每天治疗1次。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治愈:术后1天内排气、排便,肠鸣音4~6次/min,可正常排气,饮食正常,腹部恢复正常。好转:术后3天有排气或者排便,肠鸣音0~3次/min,饮用流食或不进食,腹部隆起。显效:术后2天有排气或排便,肠鸣音1~3次/min,可正常排气,进食后有轻微隆起。无效:术后超过3天没有排气,肠鸣音消失,腹胀、恶心、呕吐,需做胃肠减压治疗。

4.2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见表1。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长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x±s) h

4.3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结石的最佳方式,可是术后会造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紊乱,由于胆囊切除后原胆汁只能直接进入小肠,无胆囊进行储藏和浓缩原胆汁[4]。胆汁酸盐进入小肠,会促进肠管蠕动,同时脂肪的消化吸收被局限。原胆汁还会反流进入胃中,引起胃黏膜损伤,对胃壁有一定的腐蚀性。胆结石术后会有很多方面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会有腹胀、恶心、肠鸣音消失,肛门不排气、不排便、腹痛等临床表现。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属中医学肠结、关格范畴,六腑的生理以通为用,故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行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正气虚弱,精气亏损,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脏器运化失调,传化之物停滞,此为因虚致实。脾胃之气升降失司,阴阳气血不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因其胃、大小肠整个消化道不畅,针灸下合穴治疗以顺气通畅。针灸疗法是应用毫针进行物理刺激,通过穴位和经络的传导,疏通机体的经络脉络,平衡阴阳的偏差,和谐六腑,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胃肠包括在六腑之内,行针多在腹部穴位,刺激胃肠道,因术后胆囊切口存在,行针取穴稍微受到一些影响,可选择取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等穴位,穴位均在肢体上,对术后切口无影响[5]。

本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对照组82.67%,观察组94.67%,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行针刺灸治疗胆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良好效果和重要临床价值。《灵柩·邪气藏府病形》中“合治内府”,意思是下合穴治疗“六腑”,足三里也叫“下陵”“鬼邪”,是足阳阴胃经合穴,可治疗肠胃不良,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也有相当好的疗效。足三里位于膝关节附近,对术后患者无影响,可调胃肠经气,气血通畅,肠道蠕动,肛门排气。内脏与穴位区或体表的这种神经节段的交汇与重叠是中医学针灸治病的形态学基础,根据足三里穴区以及盲肠的传入神经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足三里与盲肠重叠区,对治疗胃肠功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行针刺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等穴位治疗胆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安全见效快,对术后其他方面恢复无不良影响,经济实惠,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1]王继勇,郑泽棠,池建安,等.益气通腑法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8,40(7):44-45.

[2]安云,曹勇,陈静蕊,等.浅谈中医论治胃肠神经官能症[J].新中医,2008,40(8):100-10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Grundel D,Jungst C,Straub G,et al.Relation of gallbladder motility to viscosity and composition of gallbladder bile in patients with cholesterol gallstones[J]. Digestion,2009,79(4):229-234.

[5]蒋志,陈其城,曹立幸,等.中医药对术后胃肠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8):1147-1150.

(责任编辑:刘淑婷)

R575.6+2

A

0256-7415(2016)10-0073-02

2016-05-08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2015ZA003)

金华(1987-),男,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鸣音胆结石胃肠功能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哪些人易得胆结石?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吃?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