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七则

2016-11-10 19:43王国华
粤海风 2016年5期
关键词:雅言斯文仁者

王国华

爱惜自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如何理解这句话?从子女角度讲,关心父母的身体,担忧其生老病死;从父母角度讲,担忧子女身体有变,既是与生俱来的舐犊之情,又有忧及自己未来无依的现实考虑。二者皆属天然。无论父母还是子女,爱惜自己终是对对方的体贴与爱。父母经历也多,爱惜自己也多。年轻人生猛活泼,难免磕磕碰碰,多不在意。故《孝经》中开篇便提醒:“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节日回家,与同学聚会,酒多伤身,右边肋骨附近疼痛难忍,几天未见好转。回城后,母亲打电话来询问并督促尽快去医院检查。平时与父母通电话,都是父亲接听拨打。今母亲亲自打电话来,皆因挂念甚,情不自禁。让父母担心,不该不该。

名字

最早有一同事,姓氏略,名敏求,女,微胖,曾因琐事与同事争吵,后辞职。初觉此名好怪,一个女性,“敏”字尚合,“求”音同“球”,易引误读。后来才知此两字出于《论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非生来知晓天下事,勤奋学习方得来。敏,勤快、勤奋的意思。多好的期待和寓意。

同济大学曾有一建筑学家名陈从周,乃徐志摩亲戚。“从周”二字,也有来历。《论语》中,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代沿袭并拓展夏商两代的文化,到了周代已蔚为壮观,故我认可周代。

本地有一小区,名里仁府,初听颇像韩国名字,其实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论语》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者,居也。人能居于人道,方为美。民间故事《秦香莲》中的男主人公潘仁美,名字似乎也来源于此。

中国人的名字,以前颇多取自典籍中,寄托着美好的愿望。现在的算命先生、测字先生不学习,无底蕴,为主顾起名字的时候。不再翻阅、关注古籍,只注意到金木水火土,对主顾讲得头头是道,唾沫横飞。而你也不懂,结果是,他怎么说你就怎么信。

相敬如宾

人相交,贵相知。如不相知,贵相敬。古代模范夫妻的标准是:“相敬如宾”。夫妻本是最近的人,肌肤相亲零距离。像对待宾客一样礼敬对方,岂不外道?夫子不这么认为。人与人之间,以礼为格,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间均如此。敬意是一种规范,可以保持彼此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夫子夸奖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说:“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人和人混熟了,易亲昵,然后说过火的话,做过头的事。晏婴能与人交往长久,皆因其从一而终地“敬”。

亲与敬并不对立。心中无嬉笑怒骂之“亲”亦可悲。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一年轻消防员出发前,短信告知朋友此去凶多吉少,对方以“放屁”回之,此为亲。但当消防员发出“记着给我妈上坟”“我爸是你爸”的嘱托后,对方立即回道:“好,你爸就是我爸,你小心!”此为“敬”。敬者,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底线之上保持亲昵,甚至互骂,但绝不碰底线的事,说底线以下的话。

雅言

上古时候也是有普通话的,即雅言。孔子平时讲鲁国方言,但在“诗书执礼”时,皆用雅言。作为老师,他用雅言向弟子讲授诗书,参加各种正式仪式的场合,亦用雅言。标准音在土人眼中一分为二,一种代表高贵与庄重,一种代表侵略与隔膜。在我故乡,当年外出打工者回家,亲戚问何时归家,答曰,昨天晚上。亲戚上去一巴掌,说,到底什么时候回来的?答曰,夜拉红行(音,即昨天晚上的意思)。两千年后此类段子仍被津津乐道,可见标准音以及标准音所暗示的生活方式推行之难。论语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短短一句话,已说清孔子当时处境。

泰伯出走

相传周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分别为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有子名昌,有盛德。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太王病重时,泰伯避往吴地,仲雍从之。季历立为君主,后传位于昌,即周文王。

孔子认为泰伯的德行堪为天下楷模,“三以让天下”。

但泰伯出走,或为“让”,抑或避祸。且以人趋利避害之本能,后者的可能性甚至更大一些。明知其父要传位他人,他人即使贤者,也可能因利害而动杀机。但即便是避祸,也可反证泰伯不是好斗之人,仍堪尊重。至于“可谓至德也已矣”,则明显夸大。褒奖某人,无实迹,这褒奖的含金量便会减少。

孔子对泰伯之褒奖,究其根由,在彼时,兄弟争位兵戎相见或许还不是常态。若有机会见识后世多起夺位流血之事实,也许不会盛赞泰伯之德了。

绝境

孔子遭遇过一次绝境。相传鲁国权臣阳虎对匡地的百姓不好,而孔子弟子颜剋也参与其事。后来颜剋为孔子驾车来到匡地,匡人认出了颜剋。巧的是,孔子又与阳虎长相相似。匡地百姓拘捕了二人,准备杀之,可谓危在旦夕。

生死时刻,最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中东独裁者被人堵在下水道里,苦苦求饶,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与曾经的八面威风,不苟言笑形成鲜明对比,所谓色厉内荏也。

孔子是如何面对如此境地呢?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文王既死,但天道不是还在吗?若天意欲丧斯文,那谁也没有办法,我死就死喽。如果天意不欲丧此斯文,匡人能把我怎么样?

据说宗教或信仰是人类生死存亡时唯一可靠的东西。无力改变大势,那就信天道,让自己心平气和地走掉,若有转机还可能有尊严地留下。这不是装出来的,内心诚感如此,方能无所畏惧,放下生死。孔子将自己视为斯文代言人,坚定不移,堪为苟活者做一表率。

背面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看上去好像废话,什么都知道了,当然不再疑惑;仁慈的人心怀广大,故无忧虑;勇力当前,何所畏惧。

打量问题的背面,知者不惑,其实不知者亦不惑。不知而乐不知,对有知不感冒,岂有惑?仁者不忧,不仁者亦不忧,不仁之人不需为任何人承担责任,无道义无底线,坑人则沾沾自喜,心如磐石,何来忧虑?勇者不惧,不勇者远离争端,亦可不惧。

故,知而不惑者,乃相对于不知者知其不知,有求知欲,上进心,生惑于心。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者,以此类推。

猜你喜欢
雅言斯文仁者
斯文细胞
仁者甘死如饴
局长姓“我”以后
推己及人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诸子百家吉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斯文哥不“斯文”
点点读《论语》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