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域外实践及发展趋势

2016-11-10 10:15王长潇耿绍宝
传媒 2016年14期
关键词:可视化媒介受众

文/王长潇 徐 静 耿绍宝

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域外实践及发展趋势

文/王长潇 徐 静 耿绍宝

随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与之对应的信息交流行为方式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完善和蜕变。从“说—听”模式到“写—读”模式,再到当前的“制—看”模式,视觉语言的无障碍性打通了全球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壁垒。数据新闻正是利用视觉语言的特性,为纯文字的新闻、海量的数据披上崭新的可视化外衣。通过可视的条理化内容、结构化形式和交互性展示,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觉与认知互动体验,使受众能够通过清晰的可视化呈现形式跨越对海量复杂数据认知的障碍,触摸数据背后蕴含的意义。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双向合璧,使数据新闻可视化在当下的新闻生产格局中独树一帜,受到推崇。国外的主流媒体率先进行了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形态的探索和实践,从2009年开始,《卫报》《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以及BBC、ABC、汤森路透集团等世界级媒体纷纷在数据新闻可视化领域开疆拓土,在当下新闻生产格局中,数据新闻板块的创新实践俨然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因素。

国外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实践特征

相比起步稍晚的国内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实践发展,国外主流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经过六七年的深耕细作,已经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可视化报道形态。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从新闻文本到新闻形态,再到受众感知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新闻文本方面,以线性的文字信息为主转换为数据闭环式的结构性数据叙事;在新闻形态方面,数据新闻信息图像化、图形化,构成动态交互式可视化为主的视觉化传播;在受众感知方面,以个人为基本的传播能量被进一步激活,以“数据众包”等方式引导受众参与到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创作与完善之中,其互动式的参与行为实现了与新闻的真正联动。

数据闭环式的结构性数据叙事。在新闻文本上,数据新闻可视化寻求的是数据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改变了过去以文字为中心的报道方式,数据不再是文字的陪衬,而是作为主要的叙事语言,并且从不同维度有序地呈现数据,使信息分解成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因而抛开了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具有信息结构化的特征。“1999—2010年英国每一条道路上的每一起死亡”(Every Death on Every Road in GreatBritain 1999—2010)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条车祸报道。如果按照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记者将用文字对其车祸情况等进行叙述,在叙述过程中通过文字语法、语义结构形成故事化呈现。但在这篇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里,BBC通过易懂的图表,在定制的互动地图中不仅详细标出抽取的10条头条新闻关键数据,而且链接能够总结出2010年车祸死亡人数概况的视频动画。在每个框架中,数据以有序的方式进行排列和可视化呈现,使报道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对事件进行剖析和解读,而这刚好弥补了传统新闻在宏观叙事能力上的不足。

这种结构性的数据叙事不再简单为单一链条驱动产生,而是存在于“数据闭环”的循环利用中。“数据闭环”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环状数据循环运营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构成系统的每一部分诸如各种数据的开发、采集、聚合、挖掘和分析等,能够基于原有数据模型合力生产新数据,为可视化数据生成注入持续创新动力,从而形成数据自然增长和循环利用的密闭型生态系统。汤森路透就是通过新旧数据有机循环利用的高品质数据库建设和管理,增强数据库的标准化和图表可视化方法的系统性,将以数据挖掘分析见长的专业信息服务产业链应用于各领域的业务板块中,成为关注信息服务行业“数据闭环”的有力践行者。

动态交互式可视化为主的视觉化传播。从新闻传播形态看,数据新闻以动态交互式图表为主作为可视化呈现方式,从而构成信息的视觉化传播。通过改变以往平面媒体时代读者在线性逻辑驱动下的文字阅读方式,采用视觉化归类、分析和解读复杂的文本信息,促使读者利用视觉符号快速获知悦己的信息。从这层意义上说,视觉化传播的报道方式就是把冗杂海量的数据转化为图形或图像来进行新闻报道。在新闻可视化发展初期,一般通过传统Excel表格实现的静态信息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作为常见的表现方式出现在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上。经过发展,目前国外数据新闻可视化,以动态交互式可视化为主的视觉化传播为主要形式。动态交互式可视化是通过编程在网页上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融合数据地图、时间轴、坐标系图、泡泡图、数字动画等方式,由编辑、设计师和程序员通力合作,借助互联网以PC端和移动端作为主要界面载体进行传播,当前用户也可以借助这些媒介进行自主性的可视化内容的创作与分析。例如,《纽约时报》的《重塑纽约》报道获得了2014年全球数据新闻可视化奖该作品主要采用以动态交互式可视化为主的展示方法,采用位置、角度相似度在90%以上、全屏十八帧、十二幅前后对比照,来展示纽约十二年来建筑群的今昔对比。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首页照片链接进入不同时间轴上每个区域放大的图片,以增加或筛选展示的内容或者进行更进一步的可视化分析,经过媒体后台的审核处理,可作为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的提升报道。结合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理论和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可知,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通过传播者的编码进入流通环节,并由信道传输至受众,受众接收到编码后,根据自身的情境进行解读,可能产生偏好模式、协商模式以及对抗模式。数据可视化则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将编码和解码的环节直接打通,受众直接获取数据源,因而大大减轻了解码过程中需要的能量损耗,触及信息核心。另外,人脑中具有大量高效的图形和图像信息处理通道,人脑对于线性的文字处理速度较慢,而对于图形和图像信息的处理却能在瞬间完成。可视化新闻的出现,就是充分发挥了视觉化传播的优势,使受众加快了对信息的识别和处理速度。同时,图形将抽象的数据具体化,有助于加强受众对信息的认知和理解。

受众以“数据众包”形式互动并参与聚集意义的生成。“众包”这一概念由互联网杂志《连线》的资深编辑杰夫·豪提出,是指在大众沟通成本大幅度下降的互联网时代,集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协作完成新闻生产、搜集、核实及意义创造,并沉浸其所带来的价值实现。众包新闻就是基于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新闻生产,本质在于公众发挥对知识、创新和判断力整合的集体智慧,由合力解决问题到创造内容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时代冗杂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意义聚合和价值挖掘。美国媒体分析家亨利·詹金斯于1992年提出“参与式文化”一词,用以描绘媒介文化中的互动现象。在Web2.0时代,网民在网络渠道进行信息的收集、创作和传播,以此营造出的开放、自由、平等、分享的媒介文化生态正是参与式文化在社交媒介普及的主要体现。

在数据新闻可视化中,受众“数据众包”式的互动参与聚集意义生成,正是一种成熟的用户参与式新闻报道传播的典型体现。众包新闻进一步加深了新闻生产的外部化和社会化,“众包”模式的成立,改变了信息销售行业的运作方式,人们开始把创造当成一种娱乐,越来越多的媒体利用这种“廉价”的价值创造方式,降低信息生成成本。目前看,英国《卫报》在众包新闻网站的发展最为成熟,其在“新闻众包”理念下设立的“开放新闻”栏目将原始数据公开并让用户下载,发起者可以利用网络虚拟平台汇聚集体智慧,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汲取各方在信源、数据或意义生成的讨论和研究。在可视化设计的制作呈现方面,发起者也可以邀请用户共同参与,在整个“数据众包”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受众能自主上传数据并成为数据源,同时也可以在做好的可视化动态信息图中,通过点击不同的维度和指标自主选择新闻的呈现内容,甚至可以自主修改可视化呈现的方式。所有参与者丰富了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设计产品,享受群策群力的新闻报道所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并产生一种共同归属感,甚至形成较为成熟的社群。这种较为成熟的“数据众包”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卫报》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情况”、“伦敦骚乱”和“奥运会开支”等重要的深度报道中。

数据新闻可视化本质:逻辑信息以外的情感关系的传播。“新媒介即关系媒介”,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传播”,它的发展和建立与人类生活交往形态的改变形同身影,其关系传播的本质特征已不再局限于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路径,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更深层次上体现了社会资本在全社会层面重新分配后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改变。当前,数据新闻可视化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呈现方式,不仅使抽象的数据让人们接受起来更加具象、简便,更重要的是把逻辑信息变成感觉上、情绪上可以触碰的具象、情感信息。在传统的窄播时代,只能用有限的渠道传达最重要的理性逻辑资讯,而互联网时代全域化传播带来信息传导的丰富性,大众传播日益注重人际传播机制的作用,注重定制化信息、对话式关系式的传播。这时的冗余信息有了更深层含义,不再是语义信息的表述,而是情感关系信息的表达。媒体与受众的对话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更多的是逻辑信息以外非逻辑、非理性情感关系的共鸣。这种非逻辑情感关系的对话共鸣所扮演的角色在个人被激活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大数据信息定制时代,发挥着比逻辑信息更大的作用。

在国外数据新闻可视化发展中,新媒介的关系传播有典型性应用。2010年10月23日,《卫报》做了一篇关于伊拉克战争中英籍士兵死亡人数的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这篇报道以维基解密的战争主题、死亡人数、死亡原因和事发地地理位置等详细信息数据为基础,将伊拉克战争中英籍人员的伤亡情况标注在用谷歌融合图表制作的可视化地图之上。每一个在地图上的红点代表一次死伤事件,读者点击动态的红点可以查看每一起事件的战争日志,密集的红点多达39万,显得触目惊心,详尽的日志叙述更是让读者对战争现场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报道一经刊出,英国国内舆论呈现一边倒的状态,最终促使英国当局做出撤军伊拉克的决定。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传播手段把过去我们很难传达的非逻辑、非理性信息具象化、情景化,这种情感化、关系化、可触摸化的传播手段,在数据新闻时代产生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受众的感情黏度,从而使之形成一种沉浸式传播。

国外数据新闻可视化发展趋势

在人类的传播史中,媒介通过自我调节和适应机制的不断完善,一直处于不断优化自身的进程中。这种优化促使媒介在传播主体、传播手段、传播理念等各方面改变,使受众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进而更好地提升了媒介的传播效力。国外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实践正在向着积极探寻虚拟现实报道模式、追求电子对话和关系传播,不断完善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方式、更人性化的传播趋势发展。

人性化趋势和虚拟现实(VR)报道。保罗·莱文森一直强调人在媒介演化中的关键作用,在他看来,人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影响驾驭媒介的,媒介技术是在模仿甚至复制人的感知、认知模式,并不断满足人类在社会中的需求和幻想,因此,“人性化趋势”存在于媒介技术演化的整个历程中。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前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媒介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就数据新闻可视化来说,这种媒介传播方式从单纯的视觉、听觉到多种感官融合的虚拟现实(VR)模式,冲破了新闻现场的限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观者沉浸于虚拟场景中。进入2015年,作为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突破性发展,新的媒介形式虚拟现实(VR)不仅吸引了影视、游戏开发商的关注,还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YouTube、《纽约时报》、BBC、ABC News等纷纷试点“VR+新闻”的呈现形式。其中《纽约时报》不仅呈现虚拟新闻报道,同时探求这种报道的商业链模式,积极推出自己的平台。早在2010年10月,用户就可以通过其推出新闻VR应用程序——NYT VR,观看首个关于战争对儿童影响的新闻故事。之后,《纽约时报》陆续推出涵盖叙利亚难民营、埃博拉病毒幸存者等话题的VR新闻报道。

随着新兴可穿戴技术和炫酷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使用,新闻媒体生产故事的方式发生了新的改变。在高度跨界融合的理念下,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3D游戏等与新闻传播的融合成为当今传媒业重点关注的话题。毫无疑问,这些技术应用层面的交互革新与新闻传播的融合,能够让受众虚拟在场体验,仿佛回归到最原始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状态,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度和人机交互的满足感,进而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但虚拟现实与新闻报道融合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在新闻选题方面比较单一,无外乎环境问题、人道主义问题、突发新闻事件等,更加广阔、全面、深入的选题还未出现。虚拟现实的新闻报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价值生态链并不完善,成本过高,兼之报道模式尚不成熟。如何在保证受众视觉悦己体验的同时,使新闻报道不落入“VR游戏的升级版”,也成为媒体及科技从业者努力的方向。

电子对话和关系传播。美国学者桑德拉·鲍尔提出了电子对话的概念,认为大众传播是独白式的传播形态,人际传播是面对面对话式的传播形态,而新媒体信息技术下的传播,则是将传受关系进一步推进的电子对话式的传播形态。在电子对话中,存在“我—它—你”的复合关系,即“人—机—人”的关系,而数据新闻可视化使“人—机”对话转化为“人—人”对话,技术后退而成为支撑“我—你”关系中的中介和平台。之所以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方式可以发挥作用,从本质上说是得益于其发挥人际传播中对话式的关系传播特性。传受互动、增强情感黏度的传播模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播。目前,国外媒体在数据新闻可视化报道中呈现多种互动方式融合的趋势,按照用户的行为习惯通过开放评论平台、动态交互式图表的使用、数据众包等,不仅集思广益,以最少成本实现数据的开发、搜集、众包、核实等,同时在情感方面增强了与用户的沟通,以传受互动的方式提升了用户参与的感情黏度。“拟人化”“可视化”的数据新闻呈现方式,具有媒体场景化设计和带入式引导的偏向性,相对于直接的文字叙述而言,它增强用户参与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使用户产生一种悦己流畅的阅读体验,从而将冰冷的“人—机”对话转化为对报道内容及媒介的感性认知。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弥补了传统新闻在情感关系方面传播的缺陷与不足,这是其优点,同时也是其局限所在。如何防范过度情感化而造成对信息的狭隘与偏执,成为业界数据新闻可视化制作者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数据新闻可视化作为大数据时代下蓬勃发展的新闻报道呈现方式,它给新闻传播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被技术的炫酷表象所迷惑。数据新闻可视化作为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只是一种技术发展下多维度视觉呈现新闻的介质,介质以“二度事实”的呈现手段存在,其终极目的是促进信息更有效地传播,只有承载有意义的内容信息才能实现其价值本原,只有恰当诠释信息内容的设计才更具意义。因此,正确定位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报道呈现方式,遵循“形式追随内容”的原则,发挥辅助新闻叙事的作用,避免盲目“可视化”“游戏化”,应当成为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的一种基调。

英国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当前的社会样貌较之过去更为流动、轻盈和多变。对于媒介呈现形态来说,各形态之间的固态壁垒已在技术的发展下被逐渐打破,进而流动融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交融反应往往会释放出核聚变似的能量。数据新闻可视化正是这种融合多种形态的媒介呈现形式。近年来,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报道顺应了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是未来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万维网的发明者,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蒂姆·伯纳斯·李曾宣称:“数据新闻就是未来。”数据新闻可视化所能给人们带来的,也许远不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

作者王长潇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静、耿绍宝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5BXW025)的阶段性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04221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猜你喜欢
可视化媒介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