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关于中国民居建筑特点的几点思考

2016-11-10 00:46屈一锋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正房大屋灶神

摘 要: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适合自己居住的建筑环境和生存方式。中国民居建筑形式多样,总体分为南方、北方两大地域,不同的民族对自己的民居建筑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这些不同的建筑有什么样的语言?我们怎样理解这些民居建筑的独特语言?

通过对一个普通的湖北民俗文化村的民居建筑分析,让人们从内到外了解到建筑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对中国民居的形成原因及建筑特点有一个更深入的把握。

关键词:心灵;民俗

堑下罗家村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关刀镇新建村八组,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形。此处有龙形山,有壮观的瀑布。山上树木种类繁多。门前一条小河,河上有古小石桥一座。此地民风淳朴。在林间,生长有各类可以吃的蘑菇和天然的野菜。当然也有各种动物和蛇类出现。堑下罗家大屋,是全县至今保持相对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自然村落。大屋共有房屋五进。分三期建成。

清乾隆十五年首建现今之第二、三、四进,19世纪30年代末又紧靠原屋南侧扩建住房数间、堂屋两个及大小天井数个,形制与原建筑稍异.与此同时,又在第四进后添建了包括堂屋、天井的第五进。

这些彼此连通的建筑使堑下大屋成为一座外观雄伟、内部结构紧凑、布局精巧又左右大体对称的大屋场,其占地约9000m2,居住人口最多时近300人。

大屋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屋顶盖烧制的匙瓦。

大屋内共有各式房间(正房、厢房、偏房、厨房等)100余间,大小天井26个,大小堂屋14个,纵向走廊5条(其中封闭式2条),横向走廊6条(均为半封闭式)。这些纵横走向的大小走廊,使屋内勾连相通,人们无论从哪个大门口进入大屋,均可避开风雨,不沾半丝水迹。

一、民居建筑中的内在语言

在教学中,关于民居建筑内在语言的分析中,关于人类的心理需求如何表现在建筑中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个章节。民居建筑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针对不同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或者靠山,或者依水。

其实,除了地理位置对民居的影响,人类的心灵也要有一个安全的归属地。

(一)心灵的归属地

村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表现在建筑中就是对“神”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对勇敢者的崇拜,反映了当地人的心理需求。

男神——土地公公,即土地菩萨。这是职掌一方土地的神灵。老百姓民间建宅及家庭祸福等都需问土地公公。堑下罗家在屋侧樟树园供土地庙一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是对自己家园、土地的尊重与敬畏。

女神——灶神娘娘,又称灶王菩萨,与外地“灶神爷”是男性有所不同。

为什么会有女性的灶王?其实这是村民想象中美好的家庭团聚时刻。全家人过年的时候围着干干净净的灶台,灶台上有着丰富的美食。

“民以食为天”,一家中最美好的日子应该有美食相伴,就像我们的母亲给我们做出的美食。

所以,腊月二十三晚以前,也就是小年前,家家需将灶台清洗得干干净净,屋把内壁上、楼脚下、厨房里的灰垢刷干净,俗称“打扬尘”。以此迎接美好的明天、春天。

灶神是想象中存在的神,没有神像神位,无需供奉。故民间俗语云:日日和灶神娘娘打交道,没见过灶神娘娘是什么样子。

这是本地认为的灶神娘娘,有了灶神的庇佑才能开锅做饭,这分明就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英雄——百合将军,相传系汉刘备麾下大将赵子龙,现有雕像敬于大屋上堂屋。

可见,老百姓骨子里有对英雄的崇拜心理。其实表现的也是两个主要意思:勇敢和忠诚。

罗家村地理环境有山有水,山中有猛兽、毒蛇,水中也有鱼有浪。勇敢者才能生存。忠,是历代村民对人品品行的最高评价。

建筑中周围的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和功能,它们也是建筑的一个部分。

(二)大自然的节奏

山地多树木。人为寻找最适宜生存的温度:一是夏天有树遮荫取凉效果好;冬天的时候,大部分树木叶子落了,阳光直接照入室内,这样可以提高室内温度。

以前树木多种在房前屋后,池塘边及田边地角。有桃、李、油桐(俗称桐子树)、乌柏(俗称木梓树)、棕榈(俗称“棕树”)、泡桐(俗称“水桐树”)、枫香(俗称“枫树”)等树种。

树木繁多成为村民最丰富的生活来源。

二、民居建筑的外在语言

民居建筑的外在语言是我们可以看见的外在形式、结构、装饰等。

(一)结构与情感的表达

堑下大屋是一座占地约9000m2的前后五重的清代民居。

主要结构:

1.“大连三间”式,即大门口进去是堂屋(客厅),左右各有一间正房(卧室),房门口均朝堂屋,适合小户人家居住;也就是一厅二卧(左右各一)。

2.“明三暗六”式,即大门进去是一个大堂屋(客厅),堂屋左右各有正房二间(左右各二卧),堂屋后面再用砖隔出一小间做厨房,正房门口均朝堂屋(一厨),猛一看三间(一厅二卧),其实6间(1厅4卧1厨)。

3.“明五暗七”式,即大门口进去是一条向左右延伸的包弄(走廊),包弄两边各有正房二间(一走廊左右共2卧)(2走廊4卧),其中间用厅堂隔开(也有将包弄设在正房房屋后面的)。

4.“明五暗十”式,即大门口进去是下堂屋(副客厅),左右各有正房二间(共4卧),正房后为一左右延伸的包弄(走廊),包弄之后又是左右各二间正房(又共4卧),其中夹着上堂屋(正客厅)。

后两种款式适合人口较多的家庭居住。

可见,民居建筑一般都有明暗两部分组成。明为可以一眼看见的外在结构,暗为一眼看不见的内在结构。

从这种建筑语言,不仅人人都有自己的居住空间,如果可能,还可以有自己的隐秘空间。

就像一个人,有外在的一面,还有自己隐私的一面。

(二)材料与品行

罗家村民居使用的材料大都就地取材,用的最多的材料就是砖和木头。

1.砖的语言——质朴

堑下罗家土木结构的砖瓦房,材料用量最多的是砖。砖分土砖、熟砖。

土砖用的是耕作泥土。比较结实耐用。

搭架子砖,用人工挖泡犁底层土所得,美观不太耐用,用来搭架子比较好。

土砖一般规格“三六九”,即三寸厚,六寸宽,九寸长。

熟砖是把架子砖通过烧制而成,名为青砖。一般人家做房子只能在靠近地面的墙壁少量使用熟砖。

近年来,还有轻型灰沙砖,防地震效果好。

总体说来,砖是当地建筑中用的最多的材料,原料就地取材,分不同高度、不同作用,用不同的砖。

2.木的语言——敦厚、温和

用料最多的是木料。门框、窗户、檩子、楼脚、椽皮,多为杉、松或其他杂木。

木雕、木门、木窗等装饰是建筑中最温饰品。木头也是就地取材,木头不仅有年轮的历史记忆,还有冬暖夏凉的温和品性,更有自己独有的花纹、香味和颜色。

配上木工的精细雕刻,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

(三)装饰的语言——想象

在房屋四角及厅堂、大门口两旁墙角,习惯横竖各砌一块长条石,俗称“傍角石”。

外墙均以彩釉砖装饰,住着既舒适,又美观。

图案在木雕,陶瓷中刻画较多。

纹饰繁多,有形状各异的鱼纹、人纹等。

当大自然节奏韵律感和建筑相吻合时,才能表现出它自己的语言。

三、建房习俗与民俗民风

建新房子,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以下习俗:

(一)吉利——情感的寄托

建置住宅,在起墙、做大门框、嵌厅堂屋脊的正梁时,一定要选定吉时吉日。

下石料、扶大门框正梁时,有的人家在下石料时,在四角的第一块石料底下压一根长鲜竹或压一枚古铜钱(铜钱用绳线拴住),待四个角的石料均放置妥当时,在选定的吉时里,同时抽出压在石料底下的鲜竹枝或古铜币,谓之“压青”和“抽青”。

据说,古铜钱有化煞挡灾的作用。乡俗认为,用鲜竹枝、古铜币嵌入石块底,表示屋基或大门框被竹枝或铜币撬住,未与大地接触,土地神管不着。待鲜竹枝或铜币抽出后,建筑物才算作与大地融为一体。

(二)石块——平稳

村民建房,大门框多选用石块,少数人家用木大门框。石大门框经久耐用,美观大方。两边石墩子上竖立石柱子,石柱子上各放石肩起平衡固定作用。肩上压放石梁,俗称“过砖”。

大门横梁放置妥当后,鸣鞭放炮,主家请人(一般由石匠或为首的砖匠)站立于横梁后面,将事先准备好的糖果、花生、硬币之类物品从高处抛向围观的人群,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示贺,俗谓之“抛梁”。

(三)风水——对地理位置的选择

新做房屋所朝方位,一般要请“地仙”(即风水先生)看地形。

整座房屋的向址,习惯以厅堂前后的中心线为基准线。如过厅堂中心线所朝方位有避免不了的不利地形地物,则稍微移动更改厅堂外前墙,即大门口所在的那堵墙的位置,以让前墙中心线代替厅堂中心线,避开不利障碍物。

(四)忌右边高过左边

旧习惯,建房忌右边高过左边。俗语称“左青龙,右白虎;不怕青龙高万丈,就怕白虎抬头望。”意思是说,房屋的左边是青龙星,房屋的右边是白虎星,左边的房屋不论做多高也不论比右边的房屋高过多少,对房屋的右边不造成伤害。但是右边的房屋最多只能与左边的房屋保持相同的高度(一般以地平面和二层挑梁为标准),高了则有碍左家。

这可能和太阳东升西落、和光线及阳光照射有关。

由此可见,湖北民居建筑有自己的语言,它把大自然的节奏感和温和、敦厚的品性带到了民居中,也在建筑中表现出了当地特有的民风民情。

在教学中,对民居建筑的式样的讲解不能光靠外在的装饰和结构判断一个民居的建筑语言,要更多地去了解建筑背后的民俗民风。

作者简介:

屈一锋,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正房大屋灶神
门神想吃立夏饭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小”和“少”
王家烈故居
记 述
西夏灶神像探疑
灶神星上的“黎明”
试论郑家大屋解说词的英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