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游吟诗人论《格兰德尔》对《贝奥武甫》的解构

2016-11-10 15:35闫艳萍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史诗解构

闫艳萍

摘要:游吟诗人在史诗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对于史诗《贝奥武甫》也不例外。本文以游吟诗人为切入点,分别分析其在史诗《贝奥武甫》与改编小说《格兰德尔》的作用,以探究小说对史诗的解构。

关键词:游吟诗人;史诗;解构

一、何为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早在古希腊早期的英雄时代就出现了,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荷马作为早期游吟诗人代表,根据古代传说和口头文学改编完成了《荷马史诗》。 游吟诗人往往不识字,靠着背诵口头传唱着神话英雄故事,有时会在王宫贵族的宴会中演出。

后来,游吟诗人泛指部族中擅长创作和吟咏英雄及其业绩的诗歌的诗人和歌手。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游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从字面上来看,游吟二字所代表的就是游走在世界各地中吟唱,唱颂前人流传下来的诗歌或是自己本身的创作,将自己对某件事物某个人的看法,或是想要表达的一种处世观念,用比较轻松而且人们较易接受的方式——吟唱来传递。

阿尔伯特·洛德在《故事歌手》为我们讲述了吟游诗人的产生过程。吟游诗人一般在很小的时候便成为跟随著名歌手学习的弟子,他们追随自己的师父各地吟唱,不断学习吟唱所需的节奏、音律和表演。吟游诗人吟唱所用的词是明畅、易懂的词汇,这些词汇在行吟诗人的学习中,以一定的“口头程式”的隐在形式被记下来,然后在行吟诗人的再创造中以约定俗成的形式出现。如对英雄、武器、战斗、战马、话语、服饰、宴饮、风景的描绘,都体现出吟游诗人业已继承的知识。[1]

拉德洛夫认为吟游诗人“不是逐句背诵史诗,而是在每一次演唱中都进行一种再创作。”[2]在再创作中,诗人运用自身头脑中的丰富知识,编唱历史歌曲,而这些歌曲流传下来,就成了历史文献。例如《荷马史诗》,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二、《贝奥武甫》中的吟游诗人

《贝奥武甫》是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同许多国家的文学一样, 英国这本最初的文学史诗也不是书面的, 而是口头的,是由游吟诗人把口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的诗句。最初这类故事与传说都是由那些能说会讲的人们复述的,因而每一群人中就渐渐有了他们自己的讲故事的人,称为“斯可卜”(scop),意为歌曲的创作者。[3]

(一)史诗的成书过程

史诗中主要讲述了贝奥武甫先后打败三个怪物的英雄事迹,其中穿插了三个民族的历史传说,以盎格鲁-萨克森文明的英雄主义为主题,渗透了基督教色彩。三个民族真实存在,史诗的神话成分也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民间传说。因此, 斯堪的纳维亚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结合起来成为中世纪欧洲口头文学传统。这个口头文学传统于公元6 世纪中叶被晚一批的入侵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带到岛上。随后, 这个异教的口头文学传统又和基督教结合起来, 最终被一位不知姓名的教会诗人用文字固定下来。这就是史诗《贝奥武甫》的创作过程。[4](近年来,《贝》学家们基本同意史诗出自一位精通日耳曼人传统文化的基督徒,被称为“诗人”)[5]

但是史诗的创作过程还可以从史诗本身进一步探究,关键人物就是同为“诗人”的歌手,也是我们所说的属于某一部落的吟游诗人。

在史诗中,有一段这样描述歌手:

第二天早晨(我听说)

赐礼的大厅里聚集了无数战士,

远近各部落的首领,顺着条条大道赶来

一饱眼福,争睹奇观。

。。。。。。

一会儿,一位歌手

国王手下通晓历史,极富诗才的扈从,

回想起一支支古代歌谣;

挑出曲子即兴填词,

配和音律发为新声,

他开始琅琅地赞扬贝奥武甫的业绩,

将优美的辞句巧妙交织,

说出一篇动人的故事——

他唱

“胜手”西蒙的英雄事迹,

鲜为人知的轶闻,秘史

这段诗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歌手很有帮助。首先,我们知道这位歌者是首领的下属,他有一种才能——作诗唱歌;其次,歌手的歌唱时是即兴演唱的,就最近事件所作,有时会结合以前流传的故事编唱新的口头诗歌;而最为重要的是,这段诗还告诉我们史诗是如何产生的:这段诗之前,有西蒙屠龙的故事,而他把这个故事继续唱下去,流传给后人;这段诗创作之时贝奥武甫刚杀了格兰德尔,马背上的扈从歌手看到了格兰德尔的血迹,他的创作可以算是对这件事情的第一手创作,而史诗作者记叙这件事情,也是由这个歌手的歌曲流传的。

(二)吟游诗人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在关注了史诗的成书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歌者不仅是史诗中的人物,也是史诗之外的人物,史诗就是由这样的歌者传唱,最终由歌者整理而成。史诗中的歌者和与现实中传唱这首史诗的歌者,或许为同一人,或许为师徒关系,或许是隔了几代的歌者。正是由于史诗中歌者的存在,这首史诗才有存在的可能性,他编写成的歌曲,成为史诗得以流传的第一手资料。史诗的传唱,首先要看歌者如何用自己的创造力,以歌声为载体讲述那个时代的事情。

《贝奥武甫》之所以被称为史诗,是由于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史诗中的大多数历史事件并不可考,但是除了贝奥武甫以外,所有的国家和国王甚至其他一些次要人物都是确实存在的,另外,在早期法国历史家图尔主教格里高利(538—594) 写的《法兰克人史》中,记载了瑞典南部的高特人在他们的国王赫依拉率领下,于公元521 年曾渡海袭击并掠夺弗里西人居住的海岸。法兰克人的国王塞奥多里克派他的儿子带领法兰克军队前往支援弗里西人。赫依拉在得手之后没有及时登船撤退,被追来的法兰克王子杀死。(参见格林菲德尔和考尔德合著的《新编古英语文学批评史》,纽约大学出版社,1986年)在史诗《贝奥武甫》中,仅有一处提到这场战役,是贝奥武甫在暮年回忆中提起的( 第2910—2920 行) ,并且提到陪同赫依拉出征的侄儿贝奥武夫英勇杀敌, 替他报了仇。虽然史诗没有着重叙述这场战役,但这一历史事件却能说明《贝奥武甫》取材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历史和人物。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说过:“这些古老是歌曲是他们所具有的唯一历史或编年史。”这句话对公元八百年的盎格鲁萨克森人有关他们祖先是记载也同样适用。马尔顿战役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过两次。但即使有编年史和其他方面的记载,以及考古方面的资料,诗歌也仍然是早期英国历史的主要来源。[6]

(三)吟游诗人是氏族精神的凝聚者

在盎格鲁-撒克逊语言中,诗人(scop)这个词,跟scieppan一词(意为“创造”“造成”“形成”“预定”)的过去时态及scieppend 一词(意为“创造者”“制造者”“神”)有关。因此,它是现代英语诗人一词(poet)的同义词。“poet”同样也跟希腊语“holetv”(意为“诗人”)和“maker” (意为“制造”)这个古苏格兰词有关。

如此一个社会里,诗人是将氏族凝聚一起的传统的保持者,他通过歌声保留了历史,流传氏族进程中种种惊人事迹,与此同时传播了这个氏族文化或者延续了文化进程,所以他又是历史学家。每当氏族有封赏,庆祝,葬礼等重大活动,氏族中人员都聚集在一起时,都少不了诗人的歌声,诗人或者唱英雄神话故事,或者是国王们的丰功伟绩,或者是葬礼的哀歌。诗人的歌声既是娱乐,又是氏族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奥武甫》中多次提到歌声,而且都是在重大场合才会出现。史诗开篇歌手带领大家一起唱创世纪的欢歌,从而激怒了生活在黑暗中的怪物格兰戴尔,导致格兰戴尔开始袭击鹿厅。歌声重新飘荡在鹿厅是在贝奥武甫到来之际,贝奥武甫作为名扬天下的英雄,他的到来使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丹麦人欢欣鼓舞,于是重新摆开宴席。在贝奥武甫征战前夕,打败格兰德尔之后,以及其后的庆功宴上,史诗都描述了歌声。

《贝奥武甫》中的歌者也承担了凝聚人心这一职责。史诗开篇的创世纪欢歌里提到怪物格兰德尔是该隐的后代,人类的敌人,遭到上帝的驱逐,从而把格兰德尔推到了氏族人民的对立面,大家同仇敌忾,而对面英雄贝奥武甫的到来,宴饮欢歌又鼓舞了大家的斗志,打败格兰德尔后的庆功宴上,歌声又传达了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格兰德尔》中的游吟诗人

《格兰德尔》是美国小说家约翰·加德纳1971年发表的小说,是对英国史诗《贝奥武甫》的改写。史诗把格兰德尔描述为天生的恶魔,而加德纳则在小说中用较大篇幅讲述了格兰德尔是如何成为恶魔的。小说描述了格兰德尔本是沼泽中一个丑陋的小怪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一次偶然的机会,走出沼泽,看到了外面是世界,此后便经常跑出洞穴,在森林和其他地方游荡。一次不小心在森林中被卡在了两棵枯树中间,遇到洛斯伽带着一群士兵经过,若不是母亲及时赶来,将命丧洛斯伽之手。后来他目睹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洛斯伽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基本统一了当地部落。这时夏佩出现了,他是一名乐师,由于技艺高超,留在洛斯伽的宫殿里唱歌弹琴。

(一)史诗的成书过程

小说以怪物格兰德尔的角度,以格兰德尔的成长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史诗的前传以及史诗的前半部分,直至格兰德尔的死亡。史诗依赖游吟诗人的传唱以及天才诗人的整理,而小说作者从史诗所叙述的事情发生过程中进行瓦解和颠覆,通过赋予怪物格兰德尔以人的思想和人的语言,对游吟诗人创作的动机,传唱的内容,和改编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用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质疑史诗所讲述的传说和历史。

(二)吟游诗人是历史的塑造者

小说中游吟诗人的名字为夏佩(shaper),英文意为“塑造者”。和史诗的游吟诗人作用一样,夏佩承担了社会“塑造者”的责任。格兰德尔本来是一个无害于人类的生物,住在沼泽里,游走在人群之外,但是在他的诗中,格兰德尔被塑造成一个恶魔,人类的敌人。

竖琴响起,老人吟唱,声音甜美得像一个孩子。

他讲述很久以前地球是如何产生的:最伟大的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每一片明亮的平原和海洋,派出太阳和月亮作为他胜利的标志,降下灯光给地上的居民,用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来装点大地,创造树枝和树叶,给每一样移动在大地上的生物以生命。

竖琴的音调变得沉重了。老人讲述了古代发生在两兄弟之间的一场仇杀,这场仇杀使得整个世界被分为了黑暗和光明两个部分。而我,格兰德尔,属于黑暗的一边,是上帝所诅咒的可怕的种族。

我相信他。这是夏佩竖琴的力量!

夏佩讲述了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以及格兰德尔的来历,这点和史诗非常契合,这是史诗的开篇,小说却让能听懂人类语言的年少的格兰德尔亲自听到这首创世歌,形成一种正面冲击与张力。但是由于竖琴的力量,由于艺术的原因,格兰德尔选择相信夏佩。同样是为艺术所感染,格兰德尔在两天后又来到大厅偷偷听夏佩的歌声,此时夏佩正在唱死去的人的辉煌事迹,赞颂战争。“他唱道他们如何与我作战。”由于母亲的缄口不言,格兰德尔对于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他选择相信夏佩的话,相信自己是上帝的敌人,被放逐在黑暗之中,但是夏佩此刻所歌唱的根本没有发生过的洛斯伽军队与自己战斗的场景,让格兰德尔感到迷惑,并且认定夏佩所唱的“都是谎言”。竖琴之前在格兰德尔心目中是艺术的化身,此时却被比喻成了蛇。“狡猾的竖琴像草丛中的蛇一样粗声粗气地说,歌颂光荣的死亡”

上帝充满慈爱地创造了世界,准备了太阳和月亮为地上的居住者提供光明,兄弟反目成仇,一方被救赎,另一方被诅咒。这些本来是冷血的谎言,然而,他,老夏佩,能用竖琴甜美的声音和奸诈的诡计把这些变为事实。这个故事中我的地位很低下,但是我还是希望这是事实,尽管我必须充当被流放的一方,被诅咒的一方,我还是希望这都是事实。

尽管格兰德尔不想承认自己是夏佩口中的“该隐的后代”,但是因为艺术的力量,夏佩还是相信了这样的身世。“如果这些都是艺术的原因,那么便是艺术的错误了,而不是夏佩的错误。”随着故事的流传,格兰德尔便真的成了人见人怕的恶魔。夏佩用艺术为工具妖魔化格兰德尔,篡改了真实的历史,而之后格兰德尔被逼成为真正的恶魔,是夏佩塑造历史的“成功案例”。

(三)吟游诗人是权力的从属者

小说第三章写道,在格兰德尔还很小的时候,洛斯伽还是一个普通的部落首领时,歌者夏佩来到部落中,带着他的一个学徒,“一天晚上,一个盲人出现在了洛斯伽的暂驻地。他带着一把竖琴。”(第三章)然后夏佩当场唱了一首歌,歌颂希尔德的功绩,“当他唱完之后,整个大厅犹如坟墓一般安静。我也安静了,我竖起耳朵仔细听。就算对我来说,他唱得也是非常真实,非常好。现在,一点点地,雷鸣般的掌声赞扬之声回响在大厅的各个角落。”夏佩的歌声作为艺术的化身,震撼了包括洛斯伽和格兰德尔在内的所有人,大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唯独一个人很安静,那就是之前的歌者。他蜷缩在角落里,听到夏佩的歌声之后,默默出走到其他部落,带着他珍贵的老竖琴。格兰德尔记叙了夏佩代替老的游吟诗人,揭示了他们为国王效力的本质属性。而他为国王们歌功颂德,却与格兰德尔所知道的事实大相径庭。“他是谁?他曾经改变了世界,撕碎了过去,让过去变质,那些知道真相的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记着,我也是。”

“他为报酬而歌唱,为了女人的赞赏而歌唱——尤其是某一个女人,为国王的荣誉而歌唱。”这句话更是直接说出了夏佩唱歌的目的,为了报酬,为了国王的荣誉而唱歌,无关真相,更无关真理。

小说第四章讲述了夏佩如何在更加气派的宫殿里歌唱洛斯伽的丰功伟绩,当他唱到一个大厅的故事时,洛斯伽心里便埋下了建一座大厅的种子,(因为在夏佩的歌声里,这座大厅闪耀着灯光知道世界的尽头,)才有了史诗中一开始就提到的鹿厅。建立这座大厅是国王洛斯伽听到夏佩的歌声有感而发而建造的,表面上夏佩对国王产生重要作用,但是实质上夏佩也只是洛斯伽实现自己功绩的一个工具。

在小说第十一章末尾夏佩去世的时候,这种倾向就明显外化。夏佩去世时,他的小徒弟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在他床边为他弹奏竖琴,他在呼喊着一个女人的名字,这个女人却始终没有出现。国王和王后倒是出现了,但是格兰德尔看出了他们的虚伪,他们恭顺地坐在床边,看似是在哀悼一个即将死去的老者,实际上却是在数着夏佩还有几分钟去世,迫不及待地离开。而格兰德尔成为真正关心夏佩的人,反向映射了夏佩作为一个权力的附属者的悲哀。

四、结论

早期吟游诗人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对这一特殊形象在史诗和小说中的对比分析,揭露了游吟诗人的真正作用及史诗产生的真相,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格兰德尔》对史诗《贝奥武甫》的解构,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真相、文学的作用以及权力的运作。

参考文献:

[1]尹虎彬.口头文学研究中的程式概念[J].民间文学论坛,1996(3).

[2] Foley JM. 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Metholog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2-5.

[3]杨宏.中世纪英雄史诗《贝奥武夫》评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0(01).

[4]李赋宁.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猜你喜欢
史诗解构
解构“剧本杀”
一个屎壳郎的史诗
2013史诗之战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解构
史诗表演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英雄史诗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