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6-11-10 10:36徐炯权
民主与法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机构

徐炯权

儿子移居海外多年,老伴儿过世后,身患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钟老伯就住进了养老机构。由于每周都会发病一两次,每次发病就要由养老床位转移到医院的病床上去,很是折腾。为此,老人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就近在自己的养老楼层进行治疗呢?”

钟老伯的疑问代表了众多老年人的心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医疗事业成为我国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越来越多,老有所“医”已迫在眉睫。然而,“看病的床位不能养老,养老的床位不能看病”,却又成为现实矛盾。为此,近年来有关“医养融合发展,实现养老和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11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计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人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看来,医养融合确实离我们不远了。

医养融合的模式有哪些?现实情况下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制约?如何融合才能让老人们安度晚年?

走近医养融合新模式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一直在探索医养融合这一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为有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带来了晚年生活的便利。

模式一:养老机构引入医院

为了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健康问题,长沙康乃馨老人呵护中心早在3年前就开始探索医养融合之路,申办了护理院。

“45号床,45号床!”伴随着呼叫的铃声,护士和医生紧急奔向45号床。原来,45号床的老人被痰液卡住,情况危急。经过紧急抢救,老人很快恢复了正常。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床位是标准的医疗升降床,床头都装上了吸氧、吸痰、紧急呼叫等医疗装置,值班室墙壁上的小黑板也写有查房情况和每位老人需要护理的特点。

“老人突发脑溢血、脑梗塞等,我们可以通过查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康乃馨护理院院长陈琪说,“如果在家里,救治肯定没有这样及时,风险会增大。”

47号床的老人是尿毒症患者,需要经常透析。出院后家里没有条件做透析,老人也不方便出门。康乃馨护理院试营业第二天,家属就把他送来了。值班医生当即对老人进行透析等抢救处理。“做完透析,老人脸色红润了。”陈琪告诉记者,重病老人在这里都能得到专业医生、护士和护工的全方位照顾。

“原来康乃馨老人呵护中心和医疗是分开的,正是看到了老人的需求,我们才开办了护理院,将养老床位和住院病床合二为一。”湖南康乃馨老年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总经理谢理轩说,康乃馨护理院是经长沙市卫生局、市民政局批准的“湖南医疗型康复养老护理院”,已列为长沙地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探索通过护理院运行医疗、医保、保险支持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护理院设立了内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全科医疗科、临终关怀科等六个科室,达到“医养融合”的最佳契合点,获批650张床位,可重点解决失能、半失能、失智、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老人的养老难题。

模式二:医院内办托老病房

“我喜欢住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医疗养护中心见到彭济毓时,这位85岁的娭毑像孩子一样开心。

彭济毓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好,患有高血压、肾病、颈椎病,还动过大手术。虽然儿媳是一家保健医院的领导,孙子也是湘潭市中医院的主治医生,但她还是喜欢住在老年医疗养护中心,说在这里家人都放心。

记者看到,这里的每位老人都拥有一套单独的套间,除了卫生间外,还有一个阳台,电视、沙发、风扇一应俱全。在每位老人的床头都有一个应急按铃,在任何时间有什么问题,都可按下这个按铃,立即会有专人前来查看。

无独有偶。谢先生的父母也在这家老年医疗养护中心受到了亲人般的照顾。谢先生79岁的父亲罹患脑梗塞后遗症、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76岁的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等十余种疾病,治疗护理要求高、难度大。医疗养护中心针对两位老人病情,发挥医养融合服务优势,给老人提供了细致周到的疾病治疗、生活护理和精神慰藉。

针对上述老人的服务,正是湘潭在探索的公建民营、医养融合等新型的养老模式。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依托二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开办的老年医疗养护中心,为失能、失智、临终关怀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养护,提供24小时生活照料,分别定制医疗护理方案,避免了一般的医疗与养老分离的状态,能够提供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模式三:依托社区医疗资源

除了上述两种模式,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较为多见的医养融合模式是与邻近的医疗机构签订协议,设立绿色通道。其中,又以养老机构与社区医院的结合最为常见。比如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街道老年服务中心就与湖南省财贸医院共建了医养融合合作关系。

“除了坡子街街道老年服务中心,我们还与开福区天主教老年公寓进行了合作。”湖南省财贸医院院长印茂峰告诉记者,建立医养融合合作关系后,医院每周派医生到养老机构巡诊一次,除了对老人进行医疗查房、测量血压、用药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常规服务,对病情严重的老人还会采取专家上门诊断、绿色通道接收人院等措施,确保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同时还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全面监测、分析、评估老人的健康数据,及时为有健康问题的老人进行指导、咨询和危险因素干预,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能否提供优质的医疗康复服务,是养老机构接受市场挑战的一道难题。”开福区天主教老年公寓负责人说,他们的护理人员大多来自家政、保姆市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入住的老人多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疾病,失能、失智的比例也较高,急需专业医疗护理。和省财贸医院合作后,除了医院的定期诊疗,公寓护理员的专业培训也随之进行,为给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保障服务打下了基础。

“医养融合是我们向康复、养老领域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印茂峰表示,省财贸医院年内将继续扩大医养融合的合作范围,为更多有康复保健和疾病治疗需求的老年人服务。

三大瓶颈制约发展

医养融合无疑是我国养老服务事业中值得大力推广的新模式,但从一些地方的探索中也发现有不少制约其发展壮大的瓶颈。

瓶颈一:医保政策制约

“医保政策瓶颈已成为全国大多数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很多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因此,很多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三甲医院“压床”。

“一名失能老人每月产生的费用包括护理费3600元、床位费1800元、伙食费700元,总共6100元,这些费用基本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大大加重了老人及其子女的经济负担。”重庆某医养融合养老机构负责人说,“如果在医院住院,享受同类服务产生的费用大部分可用医保报销,这让许多老人不敢选择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

对于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医保报销问题,湖南省医保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只有取得医疗机构认定资格的才能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据统计,在长沙148所养老机构中,内设医务室的约占60%,但取得医疗机构许可的只有30%,获得定点医保单位的大约只有6%。

瓶颈二: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也制约着医养融合模式的发展。业内人士坦言,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已成为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两亿多老年人中需要日常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超过3700万人,他们都迫切需要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服务。而全国约100万各类养老服务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30万人左右,取得执业资格的仅5万人,不仅服务人员数量缺口很大,且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集中在四五十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不少护理人员出于对收入的考虑,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更愿意跳槽到大型三甲医院工作。

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十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且多侧重于技能实践操作,缺乏更深层次的专业理论教育,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认为,我国医养融合养老产业人才队伍不但缺乏专业理论技能的培训,更缺乏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与敬业爱岗精神的培养。

瓶颈三:监管主体与主持标准不统一

医养融合模式难以前行,还受到了一些隐形门槛的阻碍。比如很多地方规定,要具有3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才被允许申请开设内部卫生所或者门诊部,床位数在500张以上的才能设置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但大多数养老机构都达不到这样的硬性条件。即便有些地方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对接医保的政策口径已经放开,但对本就微利的养老机构来说对接成本仍太高。某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负责人直言:“安装POS机(自动刷卡收费机)和搭建医保的联网系统就需要1万多元,每刷一笔医保还要再付一笔费用,确实承担不起。”

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监管主体涉及民政、医保、卫生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也是一种无形的阻力。以评估标准为例,民政与卫生部门各有一套护理等级分级制度。对于老人是否该进护理院,卫生部门以身体健康水平为基准判断,民政部门则以生活照护水平为基准判断。对于什么样失能水平的老人要进入什么样的轮候区,应享受什么样的护理标准,两部门的规定也都不尽相同。类似标准不一的情况还有很多。

“医养融合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某医院负责人说,开办老年科之初,希望能领一个养老机构的证,用医疗和养老的双重身份经营。经过申请,拿到了社会福利机构批准的证书。但该证书到期想再续办时,却因没有相关政策无法续办,最后通过物价部门作为“特需服务”才能合法收费。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促进医养融合模式快速健康发展,需打破政策壁垒,加快人才培养,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其一:将符合标准的机构纳入医保范围

对于一些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不能纳入医保定点报销范围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卫计、人社等部门尽快创新体制机制,明确相关标准,将符合标准的纳入医疗机构范畴,并考虑将其认定为医保定点机构,同时建立独立的支付体系。为防止医保资金流失,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中“医”的层面做到什么标准,才能纳入医疗机构范畴,才能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对其进行资质认证,避免个别养老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借此骗取国家医保资金。

实际上,在法国、丹麦等国家,在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产生的护理费和康复费都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但这些国家对报销资质是有严格规定的。例如,每100名老人必须要配备的医生、护士人数,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必须设置抢救设备、老年慢性病检查设备等。

其二:加强养老专业人才教育培训

针对养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健全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分类、分层、分阶段,鼓励和引导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医养融合型老年护理专业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课程,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可通过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面向社会的现代开放式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分布在各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建立医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

此外,还可以调动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力量搭建平台,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在岗培训等服务,提升行业专业素质,弥补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

其三:进一步完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有关医养融合的政策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各地实施的标准也不统一,国家应出台统一的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明确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准人条件、服务对象以及监管方式。要打破多部门管理的行政壁垒,卫计、人社、民政等部门应整合出台统一的老年护理院的分类标准,明确诊疗科目设置、人员配置、设备配置、房屋要求、收住对象等,方便统一操作实施。

各级政府还应引导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医院或者社区为依托,建立连锁护理型的养老医院。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必要时可以购买成熟的公司项目,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民政部门应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进行分级鉴定,由此建立社会养老的分级补贴。补贴可根据每个项目设立单笔的扶持资金,也可按照床位数给予建设补贴,同时做好绩效评估。

(独家专稿。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摘编和上网)

责任编辑:李爱芹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机构
医养当兴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