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的思考

2016-11-11 11:23周齐云
新课程(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等高线体能训练技巧

周齐云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澄江中学)

初一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的思考

周齐云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澄江中学)

随着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提高了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地理学专业性要求。从近年的台州市中考试题中反映出,地理图像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从地理图像之一的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入手,谈谈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一些方法,和大家探讨。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浙江省采用的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科书也经过专家不断的改进,不断完善,尤其是书中采用的地理图片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业化,凸显出这门学科强烈的信号。近几年的中考说明有关历史与社会的考点都有关于地理图像考查的考点,如2013年和2014年的《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2015年和2016年的《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些都对师生在教授和学习这门学科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学教过程中,学生经常表现出学习地图特别困难。部分非地理专业出身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反映教地理图片,有时候自己也不甚理解,无法很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技巧,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等值线地图。本人结合自己从教十多年来的一些体验、探索,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参加了市级课题《初中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教学方式研究》的研究工作后,特别在等值线地图的教学中不断思考、反复尝试,再结合前人的研究,以等高线地形图为例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一单元中涉及的图1—32等高线地形图,虽然只有一张图,但是教学要求和中考要求是挺高,每年的期末考试和中考都会有相应的试题来检测,所以老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在图1-32等高线地形图(见上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以前除在小学数学中学习过垂直概念外没有任何基础,难在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再加上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课余时间多忙于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兴趣班等,很少有机会参加野外登山等活动,因此缺乏野外实地观察的经验,很难在脑子中形成野外山谷、山脊、鞍部地形地貌概念。要让学生理解用等高线的形式表示地形的起伏即将立体的地形地貌转化为平面的地理图像,还要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要做到看图识地形,图在眼里,胸中有“图”,这对初一学生而言的确很难。

二、对等高线地形图教学中几种方法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等高线地形图,我经过多次不同方法的教学尝试,现将个人觉得比较实用的想法与同仁们分享,本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功能,展示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等高线地图变成具体的一个呈现过程由抽象思维过渡到具象思维,突破空间想象的问题。如下图,动画缓慢演示每一条等高线的由来。能直观感知等高线的绘制原理,以利于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二是利用素描图和各类地形图对比,引导析图、对比、总结,从而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归纳如下:

老师进一步讲解说明:1.高地(山峰):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呈封闭曲线处。2.盆地:等高线为闭合曲线,四周高,中间低。3.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4.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的地方。5.鞍部:两个相邻山顶之间呈马鞍形的部位。6.峭壁/陡崖:等高线重叠处。通过学生看图,老师讲解,再进一步让学生在书本上把这些表示不同部位的等高线草图画一画。

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和鼓励,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养成习惯,进而解决当下学生体质下降这一实际问题。

3.让学生掌握训练技巧

对于训练技巧的把握,是学生增强体能的核心。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详细情况,整理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训练技巧,以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初中生体能训练的目的。体能训练与多个方面有关联,不仅需要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还需要视觉、听觉等各方面的支持,由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教授学生把握运动技巧的同时,还要将肢体配合及呼吸技巧融入其中,使学生标准地完成动作,完成掌握技能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训练乒乓球时,教师要将握拍、发球、控球技巧,并将肢体配合技巧一并传授,做出标准的示范,让学生在运动中切实掌握动作要领,更好地支配自己的肢体。尤其在控球方面,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控球不能单单只是手臂发力,而是腰腿各部位协同合作发力,是利用身体重心控球。而在接球时,也要通过身体重心来调节球的线路,避免压不住球或回球质量低等问题。所以,在接球前要判断球的落点和旋转状况,把握接球点,高效地回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示范,使学生快速掌握技术要领,从而对乒乓球产生兴趣,进而延伸到业余时间继续锻炼,完成教育目标,达到训练效果。

4.激发训练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征,有目标、有方向地设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和自主性,教师还要将“健康第一”的观念导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首要意义,让学生愿意参加体育课,从而喜欢上体育锻炼,以调动学生主动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在日常中坚持锻炼的习惯。例如,在激发学生耐久跑步的兴趣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耐久跑,让学生知道这项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肌肉的耐力,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强心肺功能,也能让学生在此项运动中培养持之以恒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学生了解这些好处以后,教师还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呼吸技巧和肢体搭配技巧,减少学生的内心恐惧,使学生爱上耐久跑。

5.提高体能训练方法的自主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全面有效的教学目标,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教学,使教学效果得以延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主体性教育理论,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接受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依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内容,如:长跑、跳跃训练、平衡训练等,也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训练内容或项目,使教育目标和方式多样化,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都能选择合适的内容。这样不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发挥了学生的自身意识和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能素质,因为这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学习和生活,甚至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锻炼的实际情况,重视教学效果反馈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探究,进而对学生的态度、锻炼过程和效果做出正确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所以,教师需要创设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及时给予赞赏,总结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体能训练效果。初中阶段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宝贵时期,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竭尽所能,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

[1]王彦红.论中职学生加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

[2]孙大伟,刘二伟.体能训练基本原理的生化分析[J].科技信息,2009(4).

·编辑温雪莲

猜你喜欢
等高线体能训练技巧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地形图的阅读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种基于Fréchet距离的断裂等高线内插算法
指正要有技巧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