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征婚广告的话语历史分析

2016-11-11 10:38吴琼娥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征婚广告话语

吴琼娥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中美征婚广告的话语历史分析

吴琼娥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为探讨社会历史背景对话语建构的影响,以话语历史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以中美征婚广告的差异为切入点,探讨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征婚广告语言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人以结婚为目的征婚,重视传宗接代、生儿育女,择偶标准严苛,语言含蓄;美国人则为交友而征婚,追求个性自由、重视自我感受,择偶标准随意,语言直白。

话语历史分析;征婚广告;社会历史背景;语言建构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转向网络平台刊登征婚广告以寻求理想伴侣,网络征婚广告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征婚方式。目前,对征婚广告的研究层出不穷,Ervin认为男性征婚者比女性征婚者更频繁地违反合作原则;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刊登征婚广告时,更遵守合作原则[1]。Rajecki等认为女性在征婚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方的社会地位,而男性则更关注对方的外貌。相貌出众的征婚者,对理想中另一半的要求也会更高[2]。Nair则认为征婚广告具有理论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它拥有广泛的受众及社会含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严格的话语分析来说,征婚广告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是可修正的[3]。

针对中国征婚广告的研究,孟建安认为征婚启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的准确性、文辞的简洁性和平易性、程式化[4]。张登岐认为征婚启事通常是无标题、超短型,写作上有三段式倾向,且缺乏劝导性,绝大多数是纯粹的说明性文字[5]。池昌海就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和辞格的使用方面对200多则征婚广告进行分析,发现征婚者开始使用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征婚广告中修饰成分增多,频繁使用修辞手段[6]。零宏惠对比中西方征婚广告的差异,发现征婚广告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民族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由此造成广告语言在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等语体特征的差异[7]。

征婚广告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就研究视角而言,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征婚广告文字表达的微观层面,而以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宏观研究征婚广告成果较少。为此,本文分别从中国和美国著名的征婚网站“世纪佳缘”和“默契网”上随机选取50篇征婚广告,分析中美征婚广告的差异,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征婚者如何建构自己的征婚语言,旨在吸引更多的异性,从而找到理想中的伴侣。

2 话语历史方法概述

话语历史方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是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由奥地利批评话语分析家Ruth Wodak及其研究小组于2001年提出[8]87。该方法旨在将话语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探讨话语中隐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揭露并试图抵制权力的不平衡、社会的不平等、非民主行为和其他不公平现象,从而达到改善语言使用现状、消除不公平的目的[9]。话语历史分析方法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确定话语的具体内容或者主题;二是研究话语中主要涉及的话语策略;三是分析话语的语言实现形式[8]93。话语历史分析侧重话语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实现形式,也就是基于语境的三维分析。Wodak指出,在进行话语历史分析时,要将经验数据、理论方法同背景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8]89。三维分析主要结合相关话语的社会历史语境,对要研究的社会问题进行阐释分析[10]。本文将结合中美两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给征婚广告带来的差异。

3 中美征婚广告的差异

由于受中美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美征婚广告在广告目的、择偶标准、内心感受、双方地位和诗化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

3.1广告目的:结婚还是交友

中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相互融合,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思想认为,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婚姻是组建家庭的主要途径。婚姻不仅是夫妻俩人情感的体现,也是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生活责任、抚养孩子的必要机制。因此,在中国征婚广告中,“幸福”“结婚”“家庭”“终身伴侣”“一辈子”“找老公”“找老婆”这类词汇使用频繁,目的就是寻找婚姻中的伴侣,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度过一生。

例1我以结婚为目的,一起享受阳光,幸福快乐,不磨叽!希望你开心快乐,懂得珍惜时间中的彼此[11]!

例2想找个好老公,有一个幸福的家,早晨他做好饭唤我起床,晚上我做好饭等他回家[11]。

在美国的征婚广告中,很少出现“结婚”或“婚姻”这样的词汇。美国是为了摆脱殖民统治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向往自由,追求平等。在征婚广告中,最常见的词汇是“朋友”或“友谊”。征婚者最初的目的与中国征婚者不同,在最开始就没有想过会跟对方步入婚姻的殿堂。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一起享受时光、分享乐趣,释放压力,如果有可能的话,再发展为男女关系或夫妻关系;反之,保持朋友关系即可。

例3I just want to meet cool people and hang out. I love food, music and drinking.My perfect date would be a night out in the city, just take it as it comes[12].

例4Up for something real and letting my heart lead the way. I'll settle down eventually,but for now,I just want to meet cool people. I am a music junkie and I'd love to find someone who I can take in a concert with[12].

在中国人看来,美国征婚者的目的似乎有些草率,只是找个人分享乐趣,享受生活,合适了再进一步发展,这显然违背常理,无法被大部分人接受。而中国人的征婚目的在向往自由的美国人看来,仿佛是在给自己增加负担,无形之中给自己拷上了枷锁。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美两国的征婚广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目的,同时也展现了不同的婚恋观。

3.2择偶标准:严格还是随意

由于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中美两国的征婚者择偶标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征婚者以结婚为目的刊登征婚广告,在择偶标准方面非常慎重和严肃,所提的要求都是为了以后的婚姻生活而考虑。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中出现最多的词是“责任心”“积极进取”“成熟稳重”等。可以看出,中国女性所提的这些条件最后都归根于稳定的生活和安全感。在中国社会中,女性仍然是弱势群体,渴望得到安全感,希望未来的丈夫给她带来安稳的将来。

例5希望你,真诚、孝顺、善良、有担当、责任心强,思想成熟,是一个能让我托付终身可以依靠的真男人……有婚姻与家庭生活的欲望,若只是交友或想谈女友的就不要浪费彼此时间了[11]!

而中国男性则要求未来的另一半要善良、温柔、孝顺父母、照顾家庭,不介意另一半做家庭主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孝道”,女性要孝敬公婆,对丈夫温柔,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及男性,这也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结构遗留下来的产物。

例6因为交友不广,也希望未来的她最好生活圈也不要太多元化,对学历、家庭、工作没有特殊要求,只求贤良淑德,能料理好小家,身高165~175厘米有眼缘的小女人一枚[11]。

而在美国的征婚广告中,无论男女,都强调对方要风趣幽默、爱笑、容易相处。美国征婚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交友,寻找可以一起分享乐趣的人,释放生活压力。因此,他们在择偶标准方面并没有太多考虑,满足眼前的需要就可以。很多人都直接提及,想找一个人来消磨业余时间,丝毫没有提及以后的生活。

例7I am looking for someone with a good sense of humor with a bit of a nerdy side. Good fashion sense is a cheeky bonus[12].

例8I'm pretty funny (and so are you). This is a good place to start, because if we can't laugh at life together, and the inanity, absurdity, and hilarity of it all, then I doubt we'll appreciate each other's company as much as we could if we laughed-a LOT[12].

这和中美两国对待享乐主义的态度是不谋而合的。著名的“中国老太和美国老太”的故事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差别: 一个中国老太与一个美国老太死后在天堂里相遇,互相倾诉,美国老太说她年轻时买了房子,直到死时才将房贷还清,一辈子都搁在还债上了,不过,倒是住了一辈子的房子;中国老太说她这一辈子就想拥有自己的住房,于是攒了一辈子的钱,可房子刚买上,住了一天自己却死了,让人感到遗憾。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中国人为了以后过上好的生活,努力奋斗,最后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美国人则更关心当下的乐趣,边享受边奋斗,不考虑未知的以后。因此,征婚广告中的择偶标准也受到了两国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征婚者更看重对方能否在未来给自己一个稳定和谐的家,而美国征婚者则更关注他们的另一半目前能否与他们一起享受生活、分享乐趣。

3.3内心感受:被迫还是自愿

中国自古以来群居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多子多孙”“子孙满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性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但由于现代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毕业后工作压力大、经济状况等问题,很多人推迟了结婚的年龄,出现了大批的“剩男”“剩女”,这与占据中国主导地位的传统思想相违背。迫于父母、亲戚、朋友甚至是自身的压力,很多年轻人转向网络平台征婚。在征婚广告中,也体现了他们迫切需要或者想要结婚的欲望,其中男性征婚者在“是否想要孩子”一栏,纷纷选择了想要孩子。

例9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女性都不多,而且基本都是已婚女士,这就造成目前这种剩男的处境!家庭比较传统,父母给的压力比较大,毕竟年纪在那摆着,说不急是假的。30多岁的人了,不再奢求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想找一个有感觉的、靠谱的,各方面都适合我的女人结婚……[11]

例10……如果你还没有准备打算在一年之内结婚的话,就不要写信给我,免得浪费彼此宝贵的时间……[11]

而在美国,父母更倾向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大部分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后,选择和孩子分开居住。而且,不像中国老人退休之后喜欢子孙围绕膝下,美国老人在退休之后会选择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干涉孩子的个人婚姻生活。因此,在美国征婚广告中,不仅很少有“结婚”的字眼,也看不出征婚者迫切想要结婚的欲望。

与中国年轻人相比,美国年轻人会更自由,生儿育女的压力比较小,更能享受自身的生活乐趣;而中国年轻人则不得不承担起传宗接代的责任。这是受各自的社会背景影响的。

3.4双方地位:独立还是依赖

笔者在分析征婚广告时发现,中国女性在征婚广告中经常提及“依赖/依靠”“有担当”,强调对方有经济基础,给予她们安全感;而美国女性却很少有此类物质要求,只要两个人愿意共同生活、和谐相处即可,注重的是自身的感觉。

“高富帅”这个词汇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指的是男性高挑、富有、帅气,这也是千千万万女性的理想伴侣。研究发现,中国女性倾向于寻找能够给自己依靠的积极上进的男性,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被当作一个指标,列入考量范围。中国男性也会在广告中提到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承诺自己能给对方带来一个宽裕的生活。

例11我希望未来的那个他有责任心,会体贴关心他人的男士。希望您性格大气,不斤斤计较,会赚钱养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11]。

例12门当户对很有道理,相似的学历、经历,可以使两个家庭在精神层面能沟通,本人自购车房,请您也按此标配,还在解决温饱问题的、身高175厘米以下和胖子,请高抬贵手[11]!

例13我可以包容、理解你的任性、撒娇。但请你也理解我的工作,因为我作为男人,有责任为你带来更好的生活。而我的事业,则是我们未来生活的保障[11]。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视为家里的顶梁柱和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走出家庭、接受教育、拥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当工作与家庭冲突时,女性仍被要求应当以家庭为主,呵护小家。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女性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仍未发生变化,相比之下,拥有经济大权的男性有更多的支配权。

美国文化中要求女性以家庭为重、舍弃工作的现象非常罕见。美国征婚者寻找的只是当下能够跟他们共同享受生活的人,能否在将来给他们带来优越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似乎不那么重要。在美国现有家庭里,也有非常多的“家庭主夫”,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在家做饭和做家务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能分担夫妻之间的一些工作,反而觉得非常有意义,而女性也相对比较独立。

美国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与中国的5000年文化底蕴相比,美国更像是一个大熔炉,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冲击和交融,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使得各种文化竞相开放,使这个民族更加追求自由。

3.5诗化特征:含蓄还是直白

纵观100则征婚广告,笔者发现中国征婚广告包含了很多谚语、俗语和成语,语言更具诗意,更含蓄;而美国征婚广告则直白通俗,未有一点语言点缀。中国征婚者经常引用古诗词或谚语来使征婚广告更具吸引力,如:

划线的句子来自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比喻想做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而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地得到好结果。用道家的话说就是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而在征婚广告中则意指结婚之事不可强求,理应顺其自然,静待缘分。

第一个划线句子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可以携手一生的人比作伞,将一起度过下半生比作一起迎接风雨,将单身比作淋雨。如果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宁愿单身一辈子。第二个划线句子来自《诗经》,如果认定对方是合适的人,就会牵着对方的手,一起到老。征婚者引用这句古诗来表达自己对爱坚定的承诺。

该划线句子与《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类似,意为只要父母还健在,就不要游走他乡,如果确实要这么做,也要让他们知道你去哪里。这句话体现了年轻人对父母的孝顺之心,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所提倡的孝道。

这些征婚广告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美国的征婚广告中,谚语、俗语几乎没有。美国人更直白地表达他们的期待和真诚,总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展示他们是谁和他们想要什么。而这个差异源自中美两国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表达观点时喜欢拐弯抹角,这经常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如果说话过于直接,反而会被人认为是“直肠子”;而外国人则喜欢开门见山,直呼主题,很少使用谚语、俗语等含蓄地表达观点。而且这也跟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经》《论语》以及唐诗、宋词等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征婚广告中也经常发现这些文学元素的存在。

4 结 语

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征婚广告存在差异。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家庭和传宗接代,征婚是为了寻求合适的人结婚生子,因此择偶标准比较严格。婚后男性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女性则要照顾家庭。受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征婚广告中含有大量的成语、俗语、谚语和诗词,语言表达较为含蓄、内敛。相比之下,美国人更加追求个性自由,重视个人感受,以交友为目的,寻找情趣相投的人来分享生活,因此,对伴侣的要求随意,也没有传宗接代的压力。将话语历史方法应用于征婚广告的研究,注重在社会历史背景下阐释征婚广告,不仅丰富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学科体系,而且拓宽了征婚广告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Ervin E.The Rhetoric of Courtship:Convers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Newspaper Personal Ads[EB/OL].[2016-05-25].http://www.eric.ed.gov/

[2]Rajecki D W,Sharon B,Jeffrey L R.Successful Personal Ads:Gende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Offers [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1(12):457-458

[3]Nair R B.Gender,Genre and Generative Grammar:Demonstrating the Matrimonial Column[M].London:Routledge,1992:45

[4]孟建安.征婚启事语言风格说略[J].修辞学习,1992(2):29-33

[5]张登岐.征婚启事的语言和写作[J].修辞学习,1992(3):27-28

[6]池昌海.二十年征婚启事语体特征变化分析[J].修辞学习,2003(1):49-50

[7]零宏惠.中英征婚广告语体特征对比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176-179

[8]Wodak R.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C]// Ruth Wodak,Michael Meyer.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2001:87-121

[9]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3):42-48

[10]赵林静.话语历史分析:视角、方法与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3):87-91

[11]征婚广告.[EB/OL].[2016-07-15].http://www.jiayuan.com/

[12]征婚广告.[EB/OL].[2016-07-20].www.match.com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0.021

2016-07-11

吴琼娥(1991-),女,福建晋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批评话语分析。

H0-06

A

1673-2006(2016)10-0081-04

猜你喜欢
征婚广告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传统与自由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学生给老师写征婚广告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征婚广告引发的侵权官司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早期的征婚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