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调庄严变奏曲》的技术分析与演奏特点

2016-11-11 10:37王月王翠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变奏曲八度

黄 王月,王翠华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d小调庄严变奏曲》的技术分析与演奏特点

黄王月,王翠华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从技术入手,将《d小调庄严变奏曲》中的技术类型归纳为多声部型、八度和弦型和双手交替型三种。三种技术结合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技法,表现出了不同的音乐效果。多声部型技术表现出沉稳严肃的音乐形象或行云流水的音响效果,八度和弦型技术表现出气势辉煌的音乐形象,双手交替型技术表现出激动不安的音乐情绪。另外,在演奏技法的运用上,综合运用了多种演奏技巧,且将技术与音乐紧密结合。

多声部;八度;和弦;双手交替;演奏特点

1 问题的提出

《d小调庄严变奏曲》是门德尔松为在波恩修建贝多芬纪念碑募集资金而作,作品遵循贝多芬《c小调32变奏》的写作手法,在具备古典音乐规整格式的同时,融入浪漫派的音乐语言,用简洁朴素的方式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性格,是钢琴变奏曲中的杰作之一。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音乐家生平创作、音乐风格特点、变奏曲体裁和演奏分析等方面[1-6]。周扬帆认为“作品的变奏思维极其符合传统,但变奏手法极其大胆[4]51”;王璐认为“这部作品饱含浪漫主义创作激情,又承袭了严谨的古典音乐样式[5]27”。这些研究中技术方面的专门论述较少,鉴此,本文从技术入手,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结构,将全曲的技术类型归纳为多声部型、八度和弦型和双手交替型三种,并对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希望引起学界对该作品技术分析研究的关注。

2 作品风格和结构

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风格简练、形式完美。受其老师策尔特的影响,门德尔松的作品通常表现出对传统主义音乐的兴趣以及理性与浪漫的完美结合。他的钢琴作品涉及奏鸣曲、变奏曲、幻想曲、随想曲、特性乐曲、无词歌、练习曲、前奏曲与赋格等体裁。其中变奏曲共有三首,分别是《d小调庄严变奏曲》《降E大调变奏曲》和《降B大调变奏曲》。三首作品均创作于1841年,降E大调和降B大调变奏曲短小,都只有5个变奏,唯一能归入钢琴文献并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是《d小调庄严变奏曲》。汉斯·克里斯托夫·沃布斯说到:“《庄严变奏曲》Op.54无疑是浪漫派钢琴曲目中的巅峰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勃拉姆斯或者雷格尔的变奏风格的先兆。”[7]163

作品由主题、17段变奏以及长大的尾声构成。“在这首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变奏曲惯有的华丽因素。相反,严肃的情绪自主题呈示开始就有体现。这个主题采用小调,有16小节,旋律形式不规则,且包含半音特征。乐曲中17个变奏段体现出不同性格:左右手交替的断奏和弦(变奏3);一个变化音区的长大渐强(变奏6);一个半音化的赋格段(变奏10);一个歌唱段(变奏11);一个平行大调的柔板段(变奏14);其后伴随一个从弱到强的变奏段,继而右手演奏紧密连接的和弦,做出渐弱(变奏15);乐曲结尾是一个辉煌的尾声。”[8]184

3 作品创作技术

作品中的创作技术共有三大类:多声部型技术、八度和弦型技术和双手交替型技术。

3.1多声部型技术

多声部型技术包括复调型多声部技术和平行层次型多声部技术。这类技术的特点是有多个声部层次,因而形成多声部或赋格段落。由于门德尔松对复调音乐的青睐,作品中这类技术使用较多。

运用复调型多声部技术的段落,表现为四部和声或赋格形式。通常速度适中,力度在开始时较轻,音高以二度进行为主,节奏以二八和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为主,展现出沉稳、带有思考性的音乐形象。运用复调型多声部技术的典型段落有主题、变奏10和变奏14。如图1,主题采用四部和声的形式写成,速度平稳,刚开始力度较轻,二八节奏型结合二度下行的叹息音调,表现出庄严、沉稳的形象,给人一种沉淀感。多声部的写作手法与清晰的织体层次,使音乐在平稳中流动,像一位老者的诉说。

图1 主 题

平行层次型与复调型多声部技术,虽都具有复调因素,但平行层次型不是四部和声或赋格的状态,而是平行流动的多个层次。这种平行层次型多声部技术,结合中等或较快的速度和16分音符的快速跑动,营造出行云流水、活跃光辉的音响效果。相比复调型多声部技术,力度变化更丰富,变奏也更具装饰性。旋律声部往往还隐藏着主题音调,形成另一个层次。运用平行层次型多声部技术的典型段落有变奏1、变奏2、变奏8、变奏9、变奏11和变奏13。如图2,变奏13共有三个平行声部层次,高声部为快速的16分音符断奏,不断跳跃的琶音冲击着旋律线,动力十足。中声部是旋律,低声部点缀着单个活泼的跳音。三个平行流动的声部层次,使整个变奏流畅并充满动力感。

图2 变奏13第1~5小节

3.2八度和弦型技术

八度和弦型技术主要以大段的八度和弦,配以较快的速度和不断增长的力度,将全曲推向高潮。八度和弦技术的运用形式多种多样,有左手八度与右手和弦相结合的形式(变奏3)、整段双手和弦齐奏的形式(变奏6)、八度和弦与32分音符快速音型结合的形式(变奏7)、两个八度范围内同和弦双手交替的形式(变奏12)。运用八度和弦技术的典型段落为变奏3、变奏6、变奏7、变奏12、变奏16和变奏17。

如图3,变奏7由双手和弦断奏,结合快速琶音构成。变奏第9小节,经过双手和弦连续反向进行之后,力度转为ff,音乐辉煌有力、气势非凡。16分音符琶音也由之前的右手演奏,变为左右手交替演奏,音色在低音区和中高音区间轮换。整个变奏由和弦、琶音,结合较快的速度、较强的力度,表现出果敢、热情的音乐形象。

图3 变奏7第1~5小节

如图4,变奏12中大量的八度与同和弦重复,结合快速的16分音符、较强的力度,在不同音区间来回变换,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力量,与前一变奏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

图4 变奏12第1~5小节

如图5,变奏16由大段的八度加和弦构成。左手的八度奏出主旋律,与右手的分解和弦相配合,右手部分也逐渐加入八度。该变奏由p的力度向上不断爬升,直至ff的力度,辉煌的八度分解与和弦结合,将全曲推向高潮。八度和弦技术在变奏16、变奏17中得到充分发挥,对音乐情绪的推动起到关键性作用。

图5 变奏16第1~4小节

3.3双手交替型技术

双手交替型技术以双手和弦交替居多,亦有分句上的交错。运用于快速段落与激动不安的情绪中,伴随着和声的不断变化,力度并不固定,给人一种激动、急促的感觉。运用双手交替型技术的典型段落是变奏4、变奏5、变奏15和尾声。

图6中,整个变奏4双手都处于分句交错的状态。变奏的1~8小节双手节奏上交错一拍,音高不同。在变奏的第9小节,双手节奏交错半拍,音高变为同音。这样双手交替的写法,结合逐渐增长的力度,将情绪推向高点,加上不断跳跃的装饰音,给人一种急促、不稳定的感觉。

图7中,变奏5运用双手和弦交替表现激动不安的情绪。频繁的交替增加了和弦的重复和发音点的密度,形象地表现了内心反复、不能平静的状态。乐段开头虽为p的力度,但不安的情绪已经显现,加上力度上的逐步渐强,情绪慢慢释放出来。

4 作品演奏技法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每种技术类型都有其特点和功能。除此之外,这首变奏曲在演奏技法写作上综合运用了多种演奏技巧,并将技术与音乐紧密结合。

图6 变奏4第1~7小节

图7 变奏5第1~7小节

首先,作品综合运用了多种演奏技巧。触键上,运用各种断奏、连奏;内容上,有八度、和弦、半音阶、音阶、琶音、倚音 、双手交替和弦、远距离和弦跨越、齐奏、同和弦重复、分解和弦、震音和踏板运用等。作曲家独具匠心地将多种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钢琴的演奏技法与魅力,将钢琴这件乐器的音色、能力发挥到极致,使音乐不断变化,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丰富多彩。

其次,作品的技术写作与音乐表现紧密结合。作曲家充分运用不同的技术营造出段落之间的情绪变化。由于是变奏曲,段落间的音乐性格变化较大,音乐情绪转换迅速,因此,需要用不同的技术来完成音乐表现的变化。快速的、情绪激动的段落多运用八度和弦型技术、双手交替型技术,慢速的段落则运用多声部型技术。同时,作品中音乐情绪表现细腻,同样速度的段落,通过不同的技术表现,其音乐情绪也有不同。比如,主题与变奏11同为慢速段落,主题的四部和声给人一种严肃感;而变奏11中声部的切分节奏具有动力感,整体音乐形象柔美、浪漫。演奏时,要充分体会音乐表现力与技巧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表现音乐形象。

5 结 语

本文以技术为切入点,对作品中运用的主要技术类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因素分析每种技术类型以及演奏技法的特点。结果表明,门德尔松《d小调庄严变奏曲》中主要技术类型有三种:多声部型技术、八度和弦型技术和双手交替型技术。多声部型技术表现沉稳、严肃的音乐形象或行云流水的音响效果。八度和弦型技术表现出气势辉煌的音乐效果,成为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动力。双手交替型技术表现出激动不安的音乐情绪。另外,在演奏技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演奏技巧,并将技术与音乐紧密结合。

[1]李竹.浅析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Op.54》[J].大众文艺,2015(1):157

[2]姚岚.门德尔松钢琴作品《d小调庄严变奏曲的演奏风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4-345

[3]吴驰.门德尔松《d小调庄严变奏曲》Op.54演奏技巧[J].音乐探索,2009(3):67-69

[4]周扬帆.门德尔松《d小调庄严变奏曲》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1-55

[5]王璐.乘着古典与浪漫的双翼:《门德尔松d小调庄严变奏曲》之演奏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2011:1-34

[6]刘娅.门德尔松钢琴作品《严肃变奏曲》Op.54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1-43

[7]汉斯·克里斯托夫·沃布斯.门德尔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163

[8]科尔比.钢琴音乐简史[M].刘小龙,孙静,李霏霏,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184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0.026

2016-07-20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Op.34的节奏与演奏研究”(SK2016A0749)。

黄王月(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J624.1

A

1673-2006(2016)10-0103-04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变奏曲八度
民歌主题变奏曲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心情变奏曲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诚实更重要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春日条纹变奏曲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