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与文学的对话

2016-11-11 15:25向真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审美文学

摘要:当代审美文化依托现代科技和消费经济,造出各种现代神话,新的世俗神话着眼于大众自身的生活,为大众提供类似于宗教感的激动、幻想和痴迷,在上帝缺失的时代增补精神的空白。“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首要策略”表征这一全社会性质、全民性质、全球性质的审美化潮流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经验世界。审美活动和艺术欣赏对于人心的陶冶感染往往是潜移默化、不露痕迹的并最终达到使人情性愉悦、志气和顺的效果。构成文学艺术底线的审美功能,不是空洞抽象的,只有与其他意识融合在一起,作品才充满诗情画意,也就具有了灵动性。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灵魂,可能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不会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不会令人为之震撼。

关键词:咸济酒话;审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6-01

弗·杰姆逊认为:“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在这个时代,一直以文化精英身份出现的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格局。在书籍的世界里,不分高低,人人平等,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一种意见发表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是一个在书籍的世界里建立的“乌托邦”。

一、李志强的文学作品分析

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擅于洞穿社会世相,揭示隐匿在其中的善恶真伪本源的观察家。这样的作家精于对具体对象审视甄别、客观升华,并借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达到针砭时弊、善化于人、开启光明、弘扬正气的社会效果。对于作家而言,观察之益不仅为创作所求,更为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我国古代理论家有这样的论述:“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猿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当然,这样的感触非麻木的市井看客所能悟,需要有思想有准备的人带着灵魂上路,才能触动灵魂深处最柔软、也最能感化至深的东西。

二、《咸济酒话》的灵魂深处

作品就是作者的真实内心,认识作者就要从作品中去寻找。

李志强的散文集以《咸济酒话》为题是作者想借文“济贫”,借文“提性”:“济”,则劫富济贫,济的是日益下沉的灵魂,抨击低俗,提升人性。“酒”,则色泽清冽,而味之醇香,品之绵长。该书从感悟人性、人情,感触文化入手,立足平常事,借以平实无华的语言,触动我们的心灵,轻轻濯去污垢,让我们在绵绵的回味中湿润温馨。不管人性篇也好,人情篇也罢,都是凉中有热,热中有凉,凉热合流,荡涤灵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实,岂止是寸心知?我们所有的读者,每一颗心都知道,从文字开始,是生命又一次历程。

一位优秀的作家,是一位擅长洞穿社会世相,揭示隐匿在其中的善恶真伪本源的观察家。《走出重围》一文,洗发店的仗义,惹来抱怨,才晓得“英雄”难做,补习班外,妇女的吼骂,由此揭示出一幅“人性图”,人既具有“真诚、大义、勇敢”的美丽人性,也具有“你争我杀,弱肉强食”的原始兽性,还具有“善良、怜悯”的慈爱神性。人看自己,就是尘埃——我身卑微,更应心向天空,将目光投向浩瀚与深邃,与无限存在的永恒相对接,借宇宙的慧光,看清我们自身,和我们回去的路。《侃侃身边的联谊会》一文,谈到狮山同乡会,战友联谊会,诸如此类的没有情感作纽带的联谊活动,其实就成了没有内容的空壳,剩下的只有推杯换盏的热闹,与烟花升腾的排场。文则达心,文则通性,该文就入木三分得抨击了虚伪、世俗利益。生命历程谁也无法改写,但却可以性情对视,灵魂相约。《气枪下的文明》一文,那看门老头着实可敬又可怜,日夜辛勤可垃圾照旧,更可悲的是换了个看门的壮汉用气枪却保洁干净,震撼我们的:文明就这样怯懦,竟要用野蛮来维护!可用野蛮来维护的文明还叫文明吗?《镜子的意义》借东西方两老总对慈善的举措,而抨击根植在我们心中的奴性文化,为了爱,我们要借镜子的反光,看清附着在身上的尘垢与肿瘤。尽管这种反光使人尴尬,甚至刺眼,但却是促进我们自爱自强的光芒。

三、结语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宗教和艺术都是对现实的精神超越,用王国维的话说,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超脱空灵,不食人间烟火与超凡脱俗成为艺术家的追求。艺术的无限是构建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歌颂、对人生的赞美和讴歌,而在联结点上,宗教和审美的境界相通。禅宗任情合道的最高人生境界,道家的与造物者游,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人境界,都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面对被商品异化的社会,现代主义艺术曾用荒诞、丑怪、变形的方式来与现实世界对抗,用否定性的姿态来对抗现实的物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希望通过包括美学和文化在内的批判,“从异化、拜物教化的现实力量中产生出一种解放的、非拜物教化的意识。”现代主义营造的精英气息和贵族主义被消费主义的大潮冲垮,艺术最终失去了现代主义的反抗性而与商业结成了同盟,被纳入了商品生产的逻辑机制之中,成为拜物教的附庸。当代审美文化中所面对的环境是社会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艺术与经济已经携手合作。

李志强老师,精于对具体对象审视甄别、客观升华,并借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达到针砭时弊,善化于人,开启光明,弘扬正气的社会效果。我国古代理论家会这样论述:“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猿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当然,这样的感触非麻木的市井看客所能悟,需要有思想有准备的人带着灵魂写作,才能触动灵魂深处最柔软,也最能感化至深的东西,李志强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带着灵魂去感悟生活触碰心灵的作家,他的作品注入了一种活的灵魂,带给我们读者震撼和共鸣。

参考文献:

[1]姚文放.审美文化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3]梁慧卿.“精神内涵——文学作品的灵魂”[J].贵州:山花,2011(8)

作者简介:向真(1995-),女,汉族,江西都昌人,文学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审美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文学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