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经》中的道本管理思想

2016-11-14 01:39李芝山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天地

李芝山

(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论《道德经》中的道本管理思想

李芝山1,2

(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其思想却博大精深。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点是“道”,整个道学理论体系是在老子所预设的“道”的基础上展开的。道有五个基本特性:自然、清静、柔弱、无为、无私(不争)。《道德经》的管理价值是以“天地之道”明“治国之理”,它构建了一种以“道”为中心、以辩证思维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内核、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以“效法天地之道”为基本方法的中国式国家治理模式——道本管理。

道德经;道本管理;天地之道;无为而治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老子博学多才,官至周守藏室之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东周时期,各诸侯纷纷称王,天下大乱,周王朝陷入战争泥潭,统治者肆意妄为,加重了对民众的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老子看破周朝衰朽,于是辞官西去,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盛情邀请老子著书立说,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于是以自己跌宕起伏的经历、王朝兴衰成败的故事、百姓安危祸福的史实为鉴,写下了五千五百余字的《老子》,又名《道德经》[1]。《道德经》共81章,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共37章,因以“道可道,非常道”开头,所以称其为“道经”;下部分共44章,因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开头,所以称其为“德经”。《道德经》核心在“道经”,是道家思想的理论依据,“德经”主要阐述道家思想的实践方法。《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开山之作。在《道德经》中,老子睿智地提出了“道”、“无为”、“自然”等诸多哲学概念,并以“道”为基础形成了道学理论体系[2]。

一、《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研究综述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它的思想内容却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做人之本、为政之道、治国之术和立世之法等,是大成智慧之学,如今已成为人们探寻生存、发展智慧的源泉和宝藏[3]。古代学者大多从哲学、养生和政治权谋的角度研究和注释《道德经》。新中国成立后,《道德经》被学术界重新认定为哲学著作。随着最近十多年来国内“国学热”的兴起,管理学术界对《道德经》的研究越来越多。在中国知网,通过检索“道德经管理思想”这一主题,共检索到相关学术论文共167篇(含2016年4篇,2016年的数据没有体现在统计图中),其中硕博论文15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4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从1994年起到2016年8月止。各年度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见图1。

图1 各年度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图

通过对上述学术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后发现,学术界对《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研究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

1、“国学热”背景下管理学术界兴起研究《道德经》的热潮

图1显示,自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相关的研究成果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可能与“国学热”兴起有关。

2、学术界对《道德经》的管理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以黎红雷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老子的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柔性化特征,是一种柔性管理思想,在管理上主张遵循“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原则[4]。二是以高厚礼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道德经》包含着丰富的管理谋略思想,即弱柔处下、以弱胜强的经营谋略,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制胜谋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用人谋略,以退为进、欲夺固予的竞争谋略[5]。三是以周玉萍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道德经》的管理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无相生、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清心寡欲、柔而胜刚、不争善胜等[6]。四是以王如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道德经》蕴藏着丰富的识人、用人、管人、育人和留人智慧等人力资源管理思想[7]。

3、《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其包含着丰富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思想[8]

纵观现有的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发现过去的研究主要是就《道德经》中的某一个观点(或某一句话)的管理价值进行阐述,或者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研究《道德经》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这样得到的研究结果是碎片化的,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道德经》以“道”为中心,构建了一个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道本管理模式,这一体系包含着特定的管理内涵、价值、原则及方法。

二、《道德经》的管理价值:以“天地之道”明“治国之理”

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点是“道”,整个道学理论体系是在老子所预设的“道”的基础上展开的。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9](《道德经》第一章),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说清楚的,那它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去命名的,那它就不是常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9](《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大意是说,有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它寂静无声,空虚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运行,永不休止,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勉强把它叫做道。道无处不在,虽然无形、无色、无声,但它却是客观存在并且能被感知的。“道”在《道德经》中出现过70多次,每一处“道”的内涵可能不同,但纵观《道德经》全文,发现道的内涵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天地之道和圣人之道[9]。天地之道是指天地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也可称为“宇宙之道”。圣人之道(圣人是指得道之人,圣人之道简称“人道”),是指得道之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法则。

《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天地现象的描述,特别是其中蕴含了“天人合一”思想[10],因此,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研究的成果。而哲学家李泽厚研究指出,如果把《道德经》视为是老子在对天地、宇宙规律进行研究后的一个自然哲学成果,这种看法正好表明我们忽视了《道德经》得以产生的老子丰富的社会斗争和人事经验,违背了老子写就《道德经》的初衷。在《道德经》中,老子谈天说地的主要目的是,借天地、宇宙现象的阐述来明人事之理,即以“天地之道”来明“治国之理”。正是这种立足点和根源地使得先秦哲学不同于古希腊哲学[8]。东汉史学家班固也把道家思想视为“君人南面之术”。基于老子当时的社会背景、工作经历和历史上众多学者对《道德经》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巨著。

《道德经》(第三章)勾勒了一种治理国家的理想范式:“为无为,则无不治。”[9]接着,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十分美妙的治理国家的境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9]在此,老子明确地将“无为”和“治”,也就是管理,直接联系到了一起。意思是说,我无为而治,民众就自然化育;我喜欢清静,民就自然纯正;我不肆意妄为,民众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民众就自然淳朴。这里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体现,这里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表明的正是“无为”后的结果,其中的四个“自”字,是指自然而然的意思。在老子看来,管理者在实践中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彰显“道”的特性,推行“无为而治”的管理范式,就能在管理实践中达到像“道”化育万物那样“无意图而合意图、无目的而合目的”的境界[11]。

三、道本管理的内涵:以道为本的管理

《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它的主旨不在描述天地宇宙等自然现象而是在阐述治理国家的思想,即是在借天地之道的论述来推论及治国之道(管理之道)。《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从管理的角度考察,老子却构建了一种以“道”为中心、以辩证思维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内核、以“无为而治”为基本原则、以“效法天地之道”为基本方法的中国式国家治理模式(管理模式),在此把它称为“道本管理”。简单地说,道本管理就是一种以道为本的管理模式[12](这里的“道”是指管理之道)。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道德经》中的道本管理思想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特定的管理内涵、价值、原则及方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来自于天地,天地的运行法则来自于道,道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自然而然之道,不因人而变,它的价值就是能够给人类提供判断其行为正当性的标准。如果对管理活动进行对错、好坏、正谬的判断,那得有标准。如果这种标准是人为的,那就难以形成普适的标准。因为人有私利,从而常常使人的判断尺度存在偏私。在统治者(管理者)眼里是正当的,但在被统治者(被管理者)眼里可能是不正当的;在张三眼里是好事,但在李四眼里不一定是好事,而且有可能是坏事。所以,人的活动的正当性,不能靠自己的尺度来判判,而应以道为标准。管理活动也不例外,也应以道为标准[10]。

传统管理在实践中大多以管理者的意志为基础进行管理工作,主要依赖行政力量,这使得管理凸显出更多的控制性。在“管理就是控制”的欲念驱使下,做管理做得越来越累,最终导致越是控制越是无法控制。管理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可在过去的管理实践中,现代管理却构筑了一个奇怪的悖论[12],即管理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也在制造新问题,管理进入恶性循环,一方面管理伤害着自己,另一方面再用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去疗伤。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构筑的道本管理模式则要求管理者在实践中循道而行,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并要求在工作中坚持“无为而治”的原则,采取“效法天地之道”的方法,体现天地之道的特性:自然、清静、柔弱、无为、无私(不争),最终到达“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地。

四、道本管理的原则:无为而治

1、坚持“无为而治”原则的必然性

作为周朝守藏室之吏,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知识涉及太学、天文、地理、历史、人伦等多个方面。而与此同时周朝势微,各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国力衰弱,民不聊生。面对严酷的国家动乱与社会变迁这一现实,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10]。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9](《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意思是说,要想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谁也达不到目的。天下,是个很神妙的东西,治理它不能有为。有为的人,必定乱天下,而固执坚持有为的人,必定失掉天下。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顺人情,依物势,以自然无为为治,去除过分和极端的东西。老子的“无为而治”原则由此形成。接下来,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人的能力的有限性)进一步阐述了坚持无为而治原则的重要性。《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指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9]大意是说,踮起脚跟想高过他人,反而站不稳;大跨步前进的,反而不能远行。自我表现的,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贤能的,反而不能长久。以上这些行为,对道来说,都是些剩饭赘肉,不仅多余,反而有害,众人又厌恶这些。因此,得道之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人们,治国(管理)需要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

2、“无为而治”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无为在《道德经》通行本中共出现10多次,其本意并不是指“不为”,老子并不否定人的积极的行为或活动[13]。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指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这句话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辅万物之自然”是指在“为”;第二,老子一边说“辅万物之自然”(即在为),一边又说“不敢为”。由此可见,在老子眼中只有破坏或改变“万物之自然”的状态时才算是“为”,而“辅万物之自然”的这种状况并不算“为”,结合“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几句话一起来理解,就不难看出老子的“无为”之“为”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个“为”是指那些以己之私欲破坏自然、以矫揉造作代替真性、以主观意志干扰客观规律的行为或活动,即所谓“不知常”的“妄作”[14],与《淮南子》所谓“用己而背自然”的妄为同义。在老子看来,这些“有为”会导致社会冲突、磨擦、不平等和混乱,这样的“有为”是人类社会致乱之源。基于此,老子提出了“无为”的国家治理思想,这一主张不仅是对这种“妄作(为)”的否定,而且还提出了相应的肯定的行为原则,如“守柔”、“崇俭”、“尚啬”、“去欲”、“希言”、“不争”、“不怒”、“非战”、“勿强”、“勿娇”,等等,这些行为原则包含着丰富的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15]。

五、道本管理的方法:效法天地之道

管理守道,乃自然之理。《道德经》是一部以“天地之道”明“治国之理”的铸世之作。《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三国时代魏国玄学家王弼对这句话及“法”字作了前后一贯的注解:“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16]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总结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老子在此告诫人类,虽然人类是具有自觉意志和意识、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但并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对于万物,应该处于辅助的地位,在认识宇宙万物规律的基础上,然后依照万物的内在规律去管理,不能妄为,横加干预。如果任意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否认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依“人为”而不是依“客观规律”,最终是要失败的[17]。在《道德经》中,老子由天地之道推论及管理之道,主张治国(管理)之道要效法天地之道,即在管理实践中应以天地之道为价值标准,并体现出天地之道的特性:自然、清静、柔弱、无为、无私(不争)。

1、自然

“自然”是“天地之道”之本性,是指事物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自由发展,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老子用“自然”的思想来解释“天地之道”,即道性自然,并教人法“道”自然,将“自然”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天地之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其化生的过程是“自然”的。正如任法融道长所说:“自然是大道运化万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大道生化万物,不假外力,自己如此,故谓自然。”[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旨在教人法“道”自然,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顺其自然,不可不切实际的有意作为。

2、清静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意思是讲:道(宇宙的本源)产生一(统一的元气),一产生了二(天、地),二产生三(阴气、阳气与阴阳混合气体),三产生万物。“清静”的本性便蕴含于万物之中:“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9](《道德经》第十六章),万物虽然繁杂,最后总要回复到它们的根本,返回到它们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做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举妄动,往往会出乱子和凶灾。老子教人法“道”清静。对于治国,他要求执政者不强作妄为,而保持清静无为。对于治身,要求修养者“致虚极,守静笃”[9](《道德经》第十六章),达到“虚极”“静笃”而物我两忘的境界。

3、柔弱

老子以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为例进行论证后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9](《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死后躯体坚挺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柔软脆弱,死后枯萎干硬。所以凡事坚强的东西,都是属于死亡的一类;凡事柔弱的东西,都是属于生存的一类。接着,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总结指出“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9]军队强大就不会取胜,树木强盛就会遭受砍伐。凡事强大的反而居于下降的地位,凡事柔弱的反而处于上升的地位。于是老子教人守柔处弱,并明确指出“守柔曰强”。

4、无为

“无为”是“天地之道”的本性,“无不为”是“天地之道”的作用。“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在产生宇宙万物的过程中,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外在强加力量的影响[19]。从其产生的宇宙万物的结果看,一切都是由“天地之道”所化生,因此,可以说“天地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此外,“无为”还有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无个人目的(或无私心)而为。譬如,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基于此,老子教人“处无为之事”,即法“道”无为,并将“无为”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

5、无私(不争)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9]道生育万物,德畜养它们。生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而不恃,滋养而不主宰,真可称之为微妙深远的了。“天地之道”的这种“不有”“不恃”“不宰”之“德”,便是“无私(不争)”之“德”,而且是“天地之道”至高无上的“德”。《道德经》中有关“无私(不争)”的论述,极为丰富。如《道德经》第八章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9]品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它蓄居于或流淌于人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并且无怨无悔,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天地之道”的品性[20]。

[1]朱建亮.我国东周著名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其人其书[J].图书馆论坛,2009,(1):169-170.

[2]胡诚林.道法自然自和谐——读《道德经》有感[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9d390e0101d2ar.html,2016-08-26.

[3]杨 李.《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3.

[4]黎红雷.道家思想中的管理智慧[N].民营经济报,2009-05-12(016).

[5]高厚礼.《道德经》的管理谋略思想概要[J].管子学刊,2005,(2):59-62.

[6]周玉萍.论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35-38.

[7]王如平.道德经的人力资源管理智慧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4,(7):190-192.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5,176.

[9]邱 岳(注译).道德经:老子(春秋),李耳著[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2,6,232,9,23,29,46,49,64,72,83,106,110,117,122,150,159,191.

[10]刘文瑞.《道德经》的管理思想[J].管理学家,2012,(15):54-58.

[11]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2.

[12]齐善鸿.新管理哲学:道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89,195.

[13]周高德.腾讯视频(《弘道讲堂》第六期):怎样读《道德经》[EB/OL].http://dao.qq.com/a/20140915/043107.htm, 2016-08-20.

[14]钟永森.道德经与无为管理[M].北京:凤凰出版社,2010.88.

[15]齐善鸿,曹振杰.道本管理论:中西方管理哲学融合的视角[J].管理学报,2009,(10):1279-1290.

[16]王 弼.王弼老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67.

[17]戴建业.老子开讲:自然与做作、无为与有为、巧与拙、进与退[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11-20.

[18]蒙文通.蒙文通全集目录(第二卷:诸子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2015.107-110.

[19]戴建业.《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导论[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0128650100oxsn.html,2016-09-11.

[20]武倩妤.中国管理哲学之道家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意义[J].魅力中国,2009,(5):11-12.

(编辑:余华;校对:蔡玲)

Study on the“Moral”of the Road Management Thought

LI Zhi-shan1,2

(1.Hu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angshaHunan410205;2.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

Although only five thousand words, the thought of "Moral"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aoist thought is "Road", the entire road system is in theory presup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Road" on the deployment. "Moral" value management based on "heaven and earth" that "rule of reason". Although the "moral" only a thousand words, but it is for us to build up a "Road" as the center, dialectical thinking as the basis, "people-oriented" as the core values of "inaction" as the basic principle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heaven and earth" as the basic method of Chinese-style governance model.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oad management are inaction, the basic method is to follow the path of the management heaven and earth.

Moral;road management;heaven and earth;inaction

2016-07-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组织视角的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生涯开发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2BGL06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与模型:我省创新人才的OCD研究”(项目编号:12JL01)

李芝山(1974-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学与管理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5.018

C93-09;D523.2

A

2095-1361(2016)05-0142-06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天地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拾天地之荒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